宝山记游
【繁体中文】 作者:管同 发布:2014年12月07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原文
宝山县城临大海[1],潮汐万态[2],称为奇观。而予初至县时,顾未尝一出,独夜卧人静,风涛汹汹,直逼枕簟[3],鱼龙舞啸,其声形时入梦寐间,意洒然快也[4]。
夏四月,荆溪周保绪自吴中来[5]。保绪故好奇,与予善。是月既望[6],遂相携观月于海塘[7]。海涛山崩,月影银碎,寥阔清寒,相对疑非人世镜,予大乐之。不数日,又相携观日出。至则昏暗,咫尺不辨,第闻涛声若风雷之骤至[8]。须臾天明,日乃出,然不遽出也[9]。一线之光,低昂隐见[10],久之而后升。《楚词》曰:“长太息兮将上”[11]。不至此,乌知其体物之工哉[12]?及其大上,则斑驳激射[13],大低与月同。而其光侵眸[14],可略观而不可注视焉。
后月五日,保绪复邀子置酒吴淞台上。午晴风休,远波若镜。南望大洋,若有落叶十数浮泛波间者,不食顷[15],已皆抵台下,视之皆莫大舟也。苏子瞻记登州之境[16],今乃信之。于是保绪为予言京都及海内事,相对慷慨悲歌,至日暮乃反。
宝山者,嘉定分县[17],其对岸县曰崇明[18],水之出乎两县间者,实大海之支流,而非即大海也。然对岸东西八十里,其所见已极为奇观。由是而迤南[19],乡所见落叶浮泛处,乃为大海。而海与天连,不可复辨矣。
注释
[1]宝山:县名,在长江口南岸,现属上海市。
[2]潮汐:由于月球和太阳对地球各处引力不同所引起的水位周期性涨落现象。早为潮,晚为汐。
[3]簟(diàn店):竹席。
[4]洒然:洒脱自得的样子。
[5]荆溪:县名,在江苏省南部,1912年并入宜兴县。吴中:苏州的别称。
[6]望:阴历每月十五日称“望日”。
[7]海塘:为阻挡海潮而修筑的堤岸。
[8]第:但,只。
[9]不遽出:不骤然引起。
[10]低昂:起伏,升降。
[11]“长太息”句:《楚辞九歇东君》:“长大息兮将上,心低徊今顾怀。”王逸注“言日将去扶桑,上而升天,则徘徊太息,顾念其居也。”古人认为太阳在扶桑升起,屈原用太阳长叹徘徊不忍骤然离开扶桑来形容日出的景象,写得情景交融,形象逼真。
[12]乌知:怎知。体物之工:表现事物的工巧,精确。
[13]激射:强光四射。
[14]侵眸:刺眼。
[15]不食顷:不到一顿饭的时间。
[16]苏子瞻记登州之境:见苏轼《北海十二石记》。
[17]嘉定分县:嘉定分出的县。宝山原为嘉定县地,清代分出为宝山县。
[18]崇明:县名,即长江口崇明岛,现属上海市。
[19]迤南:往南。迤:延伸,往。
原文翻译
宝山县城临近大海,潮汐姿态多种多样,被称为奇观。然而,我刚到这县城时,却未曾一次没出去。惟独在夜晚卧床就寝,夜深人静之时,狂风波涛来势汹汹,直逼近床边枕际,像鱼像龙一般舞动长啸,那形象声音时时进入我的梦中,让人心中洒脱畅快。
夏季四月,荆溪人周保绪从吴中来这里。保绪向来喜欢猎奇,与我相处友好。这月十五,我们于是相伴在海塘赏月。海涛像山崩,月影如银碎,天空高远空旷,清朗有寒意,我们都怀疑这不是人世境地,我对此非常高兴。不到几日,我们又相伴去观看日出,等到的时候天已经黑了,几尺内都看不清。但听着耳旁的浪涛声,感觉就像是风吼雷鸣骤然到来似的。一会儿天就亮了。太阳就要出来了,然而又不是突然出来。一线光芒,起伏、升降,能隐隐约约的看见,过了一会后太阳就升起来了。《楚辞》说:“我长叹徘徊不忍骤然离开”。不到这,怎么能知道这里表现的万物的工巧精确呢?当太阳跃出海面时,光彩斑驳,喷涌四射,大体上与月亮一样。但是太阳的光芒刺眼,只能简单的观看一下而不能长久的注视。
作品赏析
此文写月光下的海涛,写海上的日出,写风平浪静时的大海,都能抓住各自的特点,给以逼真的描绘。由此可见作者写景状物的工力之深。表达了作者对宝山自然景观的热爱与欣赏之情。
作者简介
管同
管同是近代散文家,字异之。江宁上元(今南京)人。公元1825年(道光五年)中举,入安徽巡抚邓廷桢幕。管同与同乡梅曾亮都是姚鼐高足弟子,论学为文一遵姚氏轨辙,史称“鼐门下著籍者众,惟同传法最早”(《清史稿》),梅曾亮即受管同影响,才改习古文。然管同颇能自立,论学之作,往往直言姚氏所失,曾自叹不得复见其师而更正之(《读六韬》)。张舜徽说他“虑周思密,发昔人所未发。疑古之识,殆欲度越其师”(《清人文集别录》)。所为文章,则特贵宏毅,偏重阳刚之美,“师姚先生之文而不袭其派”(邓廷桢《因寄轩集序》)。但成就不及梅曾亮。管同之文,长于议论,时有卓见。他本有志经世,然会试不中,胸怀所蓄,抒发为文。撰《拟言风俗书》、《拟筹积贮书》、《禁用洋货议》等,纵论天下大,指陈弊端,颇中肯□,逆料事态发展,亦时具远识,传诵一时。管同亦能为诗词,方宗诚称其诗“缔情隶事,创意造言,论者以为得苏黄之朗峻”(《管异之先生传》)。有《因寄轩诗集》、《皖水词存》等,俱未刊行。其诗仅零星见于《晚晴□诗汇》等总集所录。已刻者有《因寄轩文集》,殁后一年,邓廷桢为之付梓,公元1879年(光绪五年)重镌,包括初集10卷,二集6卷,补遗1卷。
【来源:作者原创】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