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关于殡葬的习俗和文化是围绕死亡事件和死亡活动而形成的思想文化体系受社会经济、政治、思想、民风人情的影响和制约,是社会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可以感受到时代的风貌、民族的文明和国家的兴衰,与同时代的生存文化血肉相连。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应运而生。目前在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关于殡葬工作的报纸和刊物,一些国家建立了殡葬交流,国际上还专门成立了世界殡葬协会。一些国家建立了殡葬学院,有的大学里开设了殡葬课程,从而使殡葬这一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正式登上了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舞台。在中国,近年来各地陆续成立了各种类型的殡葬协会、红白理事会和古墓博物馆等组织,有关殡葬工作的报刊专著也逐渐增多,专门从事殡葬工作研究的人员队伍不断扩大。1989年国家在哈尔滨正式成立了中国殡葬协会,把殡葬作为一门科学来认识、来研究,无论从它所处的社会地位,还是从它包含的内容来看,都是完全必要的。
清末中国人口4亿5千万,到1959年为6亿5千万,1996年已突破12亿大关,并且以每年净增1600万的速度增长,现在已经突破13亿。目前国内,殡葬火化率达45%,以年死亡800万人计算,则年火化遗体360万具,有440万具左右的遗体被土葬了。我国目前有近1500个殡仪馆、火化场,经营性公墓1000余个,从业人员近5万人。根据我国行政管理区划设置,尚有1500个县市未建立殡仪馆。我国老龄人口出现已达到1.3亿,到2010年将近2亿,对殡葬服务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殡葬习俗十分必要,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提议"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并带头在"自愿死后遗体火化"的《倡议书》上签名,先后签名的高级干部有152人。它揭开了中国大规模的以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的序幕。
全国墓葬占地已超过100万亩。面积仅33万平方公里的海南省,每年有900亩土地变成坟茔;陕西省每年平均土葬占地5000余亩;在经济较发达的温州,全年修坟建墓占去的土地约为100万平方米。湖南、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六省的“活人墓”目前已有近40万座,海南一个小小的临湘县,“活人墓”更高达5000余座。杭州西子湖一线风景区内已建成“活人墓”1.7万余座。全国每年仅用于做棺材的木材就达3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中国四大林区之一的福建省一年的采伐量。至于寿衣、纸钱、冥钞等消费,更是不计其数。殡葬用品属于不可回收的资源消费,全国每年烧花圈一年烧掉5.4亿,如此之大的浪费问题急需社会关注。
我国的殡葬行业仍处于垄断状态。由于历史的原因,殡葬一直由民政部门管理经营,延续到今日,就形成了民政一家独家经营的局面。这一状况产生了很多弊端。如服务质量问题。用工制度陈旧。礼仪过于简单,单调,这实际上是剥夺了人们对亲人的祭祀权。殡葬职工的服务态度还相当冷淡、遗体拉来,简单地化一下妆。十分钟追悼会,哀乐一放,推进去火化,丧户坐在那里象傻瓜一样地等,然后交骨灰(还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亲人的骨灰)就走人。
“殡葬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双重消费,而且是持续型消费(扫墓),作为精神消费,殡葬既可作愚昧载体,又可作文明、文化载体。殡葬问题主要还是观念的问题。
中国人的墓地属于死人,活着的人们总是离它远远的。而美国墓地却离人们很近,并且大都没有坟头,只有墓碑。美国人似乎不忌讳死人,许多人家围绕墓地而居。问他们为什么要住在这儿?他们说:这地方有什么不好?清清静静得没有喧。还有的人家希望逝去的亲人离自己近一点,愿意把家族墓地建在自己老屋的旁边。一些学校也都有自己专属墓地,这墓地自然也就在校园之中了。在美国,不但许多私人的住宅愿意建造在墓地边,就是一些公众设施也喜欢依偎在死人身旁,麻省西部的纽顿市公立图书馆就坐落在纽顿市公共墓地的旁边。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建造的一座十分漂亮、气派的现代化图书馆,图书馆紧靠墓地的一面全是透明的大玻璃窗,临窗那块摆着许多沙发。每当蜷卧在舒适的沙发中读书读累了的时候,抬眼从明亮的玻璃窗往外看去,窗外那一大片开阔、整洁、安静的墓地,再衬上远处的树丛、山影,会让你感到一些超越时空的联想。正在看的书说不定就是墓碑底下的那一位所写。也可能你什么遐想都没有,只是静静得像是在欣赏谁家的后花园。不管怎么样,在这里你丝毫感觉不到活人和死人的隔阂,也绝不会如实去想象那鲜花中墓碑下的长匣子里盛的是一具具失去思维、失去血肉的骷髅。
我国殡葬文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一样悠久,犹如一个多元方程,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由于人口的飞速增长,死亡人口总量日益增加,加之科学文化的影响,人们的丧葬观念不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更新。
归纳起来, 在现代社会中,殡葬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注目和人们的普遍关心,殡葬文化做为生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文明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应该批判的继承和接受。
人们越来越清楚地认识到,已经作为一门独立的社会学科应运而生。目前在国内外,已经出现了许多专门关于殡葬工作的报纸和刊物,一些国家建立了殡葬交流,国际上还专门成立了世界殡葬协会。一些国家建立了殡葬学院,有的大学里开设了殡葬课程,从而使殡葬这一古老而又年青的学科,正式登上了现代社会科学的研究舞台。在中国,近年来各地陆续成立了各种类型的殡葬协会、红白理事会和古墓博物馆等组织,有关殡葬工作的报刊专著也逐渐增多,专门从事殡葬工作研究的人员队伍不断扩大。1989年国家在哈尔滨正式成立了中国殡葬协会,把殡葬作为一门科学来认识、来研究,无论从它所处的社会地位,还是从它包含的内容来看,都是完全必要的。
清末中国人口4亿5千万,到1959年为6亿5千万,1996年已突破12亿大关,并且以每年净增1600万的速度增长,现在已经突破13亿。目前国内,殡葬火化率达45%,以年死亡800万人计算,则年火化遗体360万具,有440万具左右的遗体被土葬了。我国目前有近1500个殡仪馆、火化场,经营性公墓1000余个,从业人员近5万人。根据我国行政管理区划设置,尚有1500个县市未建立殡仪馆。我国老龄人口出现已达到1.3亿,到2010年将近2亿,对殡葬服务单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改革殡葬习俗十分必要,1956年4月27日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提议"所有的人身后都火化,不留遗体,并且不建坟墓",并带头在"自愿死后遗体火化"的《倡议书》上签名,先后签名的高级干部有152人。它揭开了中国大规模的以火葬为主要内容的殡葬改革的序幕。
全国墓葬占地已超过100万亩。面积仅33万平方公里的海南省,每年有900亩土地变成坟茔;陕西省每年平均土葬占地5000余亩;在经济较发达的温州,全年修坟建墓占去的土地约为100万平方米。湖南、浙江、福建、广东、云南、贵州六省的“活人墓”目前已有近40万座,海南一个小小的临湘县,“活人墓”更高达5000余座。杭州西子湖一线风景区内已建成“活人墓”1.7万余座。全国每年仅用于做棺材的木材就达300多万立方米,相当于中国四大林区之一的福建省一年的采伐量。至于寿衣、纸钱、冥钞等消费,更是不计其数。殡葬用品属于不可回收的资源消费,全国每年烧花圈一年烧掉5.4亿,如此之大的浪费问题急需社会关注。
我国的殡葬行业仍处于垄断状态。由于历史的原因,殡葬一直由民政部门管理经营,延续到今日,就形成了民政一家独家经营的局面。这一状况产生了很多弊端。如服务质量问题。用工制度陈旧。礼仪过于简单,单调,这实际上是剥夺了人们对亲人的祭祀权。殡葬职工的服务态度还相当冷淡、遗体拉来,简单地化一下妆。十分钟追悼会,哀乐一放,推进去火化,丧户坐在那里象傻瓜一样地等,然后交骨灰(还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亲人的骨灰)就走人。
“殡葬是一种精神和物质双重消费,而且是持续型消费(扫墓),作为精神消费,殡葬既可作愚昧载体,又可作文明、文化载体。殡葬问题主要还是观念的问题。
中国人的墓地属于死人,活着的人们总是离它远远的。而美国墓地却离人们很近,并且大都没有坟头,只有墓碑。美国人似乎不忌讳死人,许多人家围绕墓地而居。问他们为什么要住在这儿?他们说:这地方有什么不好?清清静静得没有喧。还有的人家希望逝去的亲人离自己近一点,愿意把家族墓地建在自己老屋的旁边。一些学校也都有自己专属墓地,这墓地自然也就在校园之中了。在美国,不但许多私人的住宅愿意建造在墓地边,就是一些公众设施也喜欢依偎在死人身旁,麻省西部的纽顿市公立图书馆就坐落在纽顿市公共墓地的旁边。这是20世纪90年代初建造的一座十分漂亮、气派的现代化图书馆,图书馆紧靠墓地的一面全是透明的大玻璃窗,临窗那块摆着许多沙发。每当蜷卧在舒适的沙发中读书读累了的时候,抬眼从明亮的玻璃窗往外看去,窗外那一大片开阔、整洁、安静的墓地,再衬上远处的树丛、山影,会让你感到一些超越时空的联想。正在看的书说不定就是墓碑底下的那一位所写。也可能你什么遐想都没有,只是静静得像是在欣赏谁家的后花园。不管怎么样,在这里你丝毫感觉不到活人和死人的隔阂,也绝不会如实去想象那鲜花中墓碑下的长匣子里盛的是一具具失去思维、失去血肉的骷髅。
我国殡葬文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文化一样悠久,犹如一个多元方程,成为当今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份。由于人口的飞速增长,死亡人口总量日益增加,加之科学文化的影响,人们的丧葬观念不不断发生新的变化,丧葬形式也在不断更新。
归纳起来, 在现代社会中,殡葬已经引起整个社会的注目和人们的普遍关心,殡葬文化做为生文化的一部分,在人类文明史上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应该批判的继承和接受。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