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峡考古:给巴蜀文化一个清晰面目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2002-11-06日,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工程导流明渠胜利截流。与三峡截流同样受到世人关注的,是三峡考古及文物保护、抢救工程。
三峡工程启动后,国家划拨10亿元考古专项资金,近3年来,我国20多个省市近百支考古队伍云集三峡,他们在纵深660km库区的120多个考古工地,完成了按常规需要40年才能完成的工作量。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同时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工地。就在截流当天,三峡文物抢救规划办公室同时宣布:三峡文物抢救决战已取得决定性胜利,勘探总面积达到500多万m2,完成规划发掘任务的文物点50余个,出土珍贵文物6,000多件,一般文物5万多件。
有专家发表评论认为,长江三峡考古最大的胜利是给了巴蜀文化一个完整清晰面目。
长期以来,“中原文化扩散说”随着上世纪50年代黄河流域考古的重大突破成为我国文化历史新说。1986年,四川三星堆一、二号祭祀坑的发现与上万件高品位文物的出土,首次打破了“中原文化扩散说”。长江三峡考古的重大突破再次生动地证明长江流域的文明与古蜀文化的辉煌。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接受记者电话采访时认为,整个三峡地区考古文化编年逐步廓清,这一区域的文化研究得到了填补。在三峡考古现场,发现了距今4,000~7,500年前的史前考古学文化的发展脉络,获取了一批探索古代巴蜀文化起源、分布以及巴蜀内在规定性与区别楚文化关系的重要资料,对汉、唐时期巴蜀在三峡地区的文化遗存有了新的认识。特别是对巫山县204万年前的龙骨坡遗址的发掘及“巫山人”的问世,在国内外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著名历史学家、四川大学博士生导师陈庭湘教授用“三峡考古的重大突破就是巴蜀文化线索的完整化”来评述这次世纪考古大决战。他认为,与黄河流域业已发现和确立的几十个考古学文化相比,长江三峡几乎还是一片处女地,目前仅有巫山大溪、宜昌中堡岛等屈指可数的文化遗存为人所知,而且研究的深度远远不够。陈的看法是,长江流域近些年成为黄河流域一样的中国文明发源地的考古成果中,巴蜀文化显然是一个进入长江流域研究的路径。三峡考古成果证实了陈教授的看法,在上万件发掘的文物中,充分证明三峡库区在新石器时代及更早期已经成为长江中游的一条重要文化走廊,特别在忠县哨棚嘴文化遗存中,表明巴蜀先民早在峡江地区打通了与楚文化、中原文化交融的重要通道。
蜀人习文,巴人骁勇是对巴蜀先民地域性格的粗疏划分,但对巴人的具体情况,人们一直无从知晓,成为中国历史,特别是巴蜀文化的未解之谜。考古新发现巴人遗址和墓地百余处,巴文化从商周到战国完整序列的呈现,将过去通过战国晚期墓葬所知的巴文化推进到春秋时代,考古工作者在这些地方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还发现了巴人的建筑、盐业、冶金、窑业遗址,打开了深入研究巴蜀文化的神秘之门。三峡的形成过程实际上也是文化衍生的过程,这种过程表现在考古学文化面貌上,就是异域文化的切入融合和土著文化的谱系延续。楚式鬲的发现与川西地区类似的尖底钵、铜钺等,生动地展现了巴蜀文化演进性与楚文化地域的联系性。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