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盛”茶馆回忆曲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在西御街西口,本世纪五十年代有一家“德盛”茶馆。茶馆尽管只是两开间的铺面,但店堂的进深很深,显得宽敞明亮。一道三级台阶梯坎把店堂分成两部分:前堂浅,吃茶的大多是一些零星客人;后堂深,是茶馆的营业场地,老顾客居多。
“德盛”茶馆是五十年代初才开张的。成都解放后,原先街坊上那些担二分公事、有头有脸的人物,一个个都销声匿迹了,同在一条街上的“安澜”茶馆,生意便有些萧条。“德盛”茶馆乘势而起后,顾客既多,生意也特别兴隆。
“德盛”茶馆每晚也开有书场,但不说评书,而是说相声。当时成都颇有名气的相声演员曾小昆、吴通龄以及吴晓龄两口子,都在“德盛”登过台。一般是曾小昆与吴还龄配对,吴晓龄两口子搭档,每天晚上说三四个段子,有捧有限,很逗人笑。女演员说相声,现今眼目下也算很“时髦”了,何况倒转去四十年。可以说吴夫人是称得上前行者了。
不过相声是北京的土特产,自然离不得京腔京味。用四川话说相声,只能算移植,就总觉湖道不那么纯正,不像王永梭先生的谐剧,是地道的“四川产品”。加之内容没有多少创新,翻来覆去地说那几个老段子,久而久之,听众也就腻烦了。我记得,“德盛”茶馆的相声只说了两个来月,就换成竹琴了。
竹琴是说唱艺术。当时成都较有名的竹琴艺人是杨庆文先生。我曾在人民公园的晚会上听过杨先生最拿手的段子《虎牢关三英战吕布》,其中交战的场面唱得特别精彩:“刀来刀砍戳遮戳刺.矛来矛挑戳遮戳刺,剑来剑劈戳遮戳刺……”而且声音越来越高,速度越来越快,竹琴的敲击声越来越急迫。到最后,简直如同疾风暴雨,犹似万马奔腾,不能不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真是,一张嘴。一把竹琴、两片竹片就把那场战斗的紧张、激烈,渲染得淋漓尽致了。
在“德盛”茶馆唱竹琴的不是杨庆文先生,而是另外一位艺人,唱的是全本《慈云走国》。故事内容记得大约是,慈云太子被奸臣加害,流落民间。经许多忠臣义士的保护和帮助,历无数艰难和险阻,最后,终于扫除奸佞,重振朝纲。故事情节曲折,场面颇为热闹。那仕竹琴艺人也姓杨,约四十岁年纪,人长得胖嘟嘟的,两边脸庞儿上总是鼓起两拓肉,慈眉善目的,极像文殊院里的弥勒佛。他的竹琴唱得也不错,说得上声情并茂,紧张处让你提心吊胆,伤悲处让你潜然泪下。他总是与他夫人一起到书场来,中间扎板休息时,由夫人去挨个收钱,而他只是坐在书桌后面抽烟喝茶闭目养神。看来打竹琴这碗饭也不好吃。唱到紧张处,为了渲染气氛,既要快节奏地一口气唱很长一段,还要一手打竹琴,一手打竹片,无疑是很累人的。就是在冬天,我也时常看见他的脑门心和额头上沁出了一颗颗晶亮的汗珠。
曲艺本属于茶馆文化。我对于曲艺是素无研究的。只是小时候,爱往茶馆里钻,爱去听些不要钱的“战国”,耳濡目染了些,印像比较深刻。就是现在回想起来,仍然也是童趣盎然,清晰如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