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成都城的建成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开明王朝的地盘日益扩大,国势也渐渐强盛,对西北方的秦国构成 严重威胁。秦国也有人以蜀地为避难所。商鞅在秦实行变法成功,自己却被害死,他的老师尸佼怕受牵连,就逃到蜀地,在蜀著书立说。秦国 的执政者也看重蜀地,不仅是为了减少一方大患,而且可以利用蜀地的 财富增强自己的国力。于是有了伐蜀的军事行动。

秦惠文王更元九年(前316),张仪、司马错、都尉墨率兵伐蜀,把蜀纳入秦国的版图。开明王朝经过十二帝而亡,太子及后代退到西山,据 说太子死在白鹿山(今彭州市境)。更元十四年(前310,张若主蜀,按 照咸阳的建制兴建成都城,这是成都有城的开始。城周围12里,墙高7 丈。因成都土质疏松,所以在城北取土,取土的地方因而成池,后来称 为万岁池。唐朝曾用来灌溉周围的田亩,宋朝为达官贵人游宴的地方。今成都市北郊凤凰山东南的大片洼地当是它的遗址。当时筑城用土垒,不用砖砌,城屡筑屡坏。传说一次有只大龟从江中出来,屈曲而行,人们就循着龟行的痕迹垒土,终于把城筑成。所以成都又有“龟城"的名称。张若所建城区分为东、西两部分,东为太城,西为少城,两部分相连,太城的西塘就是少城的东壁。太城和少城外廓的总长度为12里。根据近人考证,太城南垣约在今文庙后街,北垣约在今西玉龙街南,东垣约在盐市口一带。少城西南壁在今通惠门东下同仁路附近,北垣大致在今红光东路以南。

成都县治所本来在赤里街,张若筑城后,迁到少城内,并广建官舍, 主收盐、铁税的盐官、铁官,管理市场收商业税的市官都在此有官署。蜀郡太守的官舍区则建在太城。

张若还筑了郭和临工两座城。郫是杜宇故都,新筑城周围7里,高 6丈。临邛是当时有发展潜力的手工业区,经济地位可与成都相比。原有邛民,秦向此×,特别是后来秦始皇从上郡大批×到此,其他地区的人如赵人卓氏、山东人程氏到此后,发展冶铁业,到汉代都成为巨富。张若所筑临环城周围6里,高5丈,遗址在今邛崃市,可能稍偏西北。

秦孝文王时(前250),李冰为蜀守,筑都安大堰(都江堰),兴修水利,疏浚江流,自今都江堰市南门分江沱水为检江,今名走马河。正流东南流经今都江堪市聚源、崇义等乡入今郫县界,再经郫县东南数里入成都界,过苏坡桥、草堂寺而南流,今天称南河。又从都江堪市崇义乡分检江水东流,今名柚子河。经彭州市竹瓦街、崇兴场,至太和场折而南流称府河,经两路口、洞子口至九里堤,南流经成都故城西,至通惠门附近,折而东流,至南河口与南河相汇。这就是二江中的郫江。对成都而言,郫江在内,故称为内江,检江在外,故称为外江。这和都江堪的内、外江不是一回事。李冰治水给成都地区带来灌溉和水路运输多种效益,使这一地区成为全蜀经济中心,繁华程度超过了关中地区而称为“天府之土”,直到今天还用“天府”指四川。

秦经营蜀地,采取×的办法,把怀有异心的人迁入蜀地,少的数 百户,多的近万家,大规模×给地广人稀的蜀地带来经济、文化的繁 荣。据《文选·蜀都赋》李善注引刘渊林的说法:“是时蜀人始通中国, 言语颇与华同。"说明这时成都和蜀地已经是汉语的一个方言区,西汉扬雄编《方言》,“秦晋”、“陇冀”、“梁益”并称就不足为奇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