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中日甲午战争后四川人民的救亡图存斗争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甲午战后,四川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最终形成。面对严重的民族危机,四川人民广泛开展了救亡图存斗争。《马关条约》签订才一个多月,1895年农历端午节,成都教案爆发。不出3天,外国教会在成都的教堂、医馆、住宅几乎全被捣毁。四川各地纷纷响应,捣毁教堂七十余处。1898年,余栋臣等在大足县龙水镇再次起义,并在荣县河包场活捉法国教士华芳济,一时人心大快。起义军发布檄文,号召人民起来“誓雪国耻”,“脱目前之水火,逐异域之犬羊”。起义军分路出击,队伍壮大到2万多人,全川震动。次年,起义失败。在救亡图存的目标下,维新变法运动兴起。1895-5月,康有为等在京发起“公车上书”。列名上书的四川举人就有张联芳等71人。1897年,宋育仁等在重庆创办《渝报》,宣传变法思想。1898年戊戍变法期间,宋育仁等在成都组织“蜀学会”,创办《蜀学报》,大力传播西学,主张“托古改制”。9月,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杀害“戊戌六君子”。六君子中有四川的杨锐、刘光弟二人。

1900年,义和团运动爆发。一些“川拳”北上参加战斗,很多地方都有民众练拳习武,打毁教堂。1901年端午前夕,川东义和拳散发揭帖,提出“灭清剿洋兴汉”口号。1902年,四川义和拳运动进入高潮,起义遍及数十州县。他们焚掠教堂,对抗官兵,围攻省城,声震全国。清政府以“剿办不力”为由,撤换四川总督奎俊,另派岑春煊入川“剿抚”。以后,四川义和拳因屡遭挫折,转入地下斗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