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巴蜀文化

巴蜀文化

尊经书院与新式学堂的开办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鸦片战争前后,四川虽有不少书院,但所教课程偏重时文帖括,学生沉湎于科举功名,以致士林风气日坏,蜀学不兴。为改革旧式书院教育,在四川学政张之洞的支持下,于1875年在成都创办尊经书院,作为四川的最高学府。其办学宗旨是通经致用,培养蜀中人才。1879年,川督丁宝桢聘请湖南著名学者、教育家王闿运(壬秋)担任书院山长,主讲“公羊”经学,成绩卓著。1898年,宋育仁应聘担任书院山长,大力传播“西学”,使尊经书院成了鼓吹维新变法的大本营,并推动了四川各地新式学堂的建立。尊经书院自创办以来,不仅使四川沉闷的学术空气为之一新,而且培养了一大批出类拔萃的人才,如杨锐、廖平、宋育仁、吴之英、骆成骧、蒲殿俊、张澜、吴虞、彭家珍、谢无量、吴玉章等,都曾是尊经书院的学生。

20世纪初,清政府宣布实行“新政”,提出“废科举,兴学校”。1903年,以尊经书院为基础,扩建为四川省城高等学堂。此后,成都相继兴办了通省师范学堂、军事学堂、法政学堂以及各种专门学堂,各府厅州县也办起了小学堂、中学堂和半日学堂,有的地方还兴办了师范学堂、女学堂和各种实业学堂。据统计,1907年四川有各类学堂7,775所,居全国第二位;有学生44.2万人,居全国之首。新式学堂的开办,促进了四川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和新学的传播。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