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早期的新文化运动和留法勤工俭学运动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已无力控制中国,正在发展的中国民族资本主义要求打破封建主义的束缚,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愤含世凯和北洋军阀的黑暗统治,强烈要求中国进行改革,以求进步自强。在此背景下,新文化运动便逐渐发展起来。随着《新青年》等进步书刊在四川的传播,四川的新文化运动也开始兴起。四川早期新文化运动的杰出代表人物,是四川外国语专门学校教师吴虞。他先后在《新青年》和《星期日》等刊物上发表了《家族制度为专制主义之根据论》、《儒家主张阶级制度之害》、《吃人与礼教》和《说孝》等文章,对封建宗法道德和孔子学说进行了系统的批判,在全国影响很大,被誉为“四川省只手打孔家店的老英雄”。 新文化运动激发了青年学生向西方学习民主和科学的热情。从1918年起,四川兴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成都、重庆先后办起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学习一年毕业后,经考试合格者,由政府和商会等团体资助,分批去法国勤工俭学。在五四运动的推动下,留法勤工俭学运动蓬勃发展,许多未入预备学校的省内外川籍青年,也自费赴法勤工俭学。据当时统计,从1918 年到1920年,四川留法学生有315人,分属85个县。到1921年11月止,达到4 92人,约占全国留法学生总数的1/3弱,为各省之冠。四川留法勤工俭学生绝大部分是爱国志士,其中著名的有赵世炎、刘伯坚、陈毅、邓小平、聂荣臻、傅钟等。他们回国后,对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和我国革命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抗日战争时期四川的文化与教育
- 下一篇:大年初一事事求吉利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