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在四川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四川是中国道教的重要发源地。东汉后期,沛国丰人、传为西汉开国军师张良八世孙的张陵,弃官学道,入大邑鹤鸣山修炼,"得咒鬼之术书",并感太上老君降临,授予三洞真经、金丹秘诀、雌雄二剑、符录法印等,正式任命他为天师。据 《仙鉴》记载,当时巴蜀地区人鬼杂混 、巫妖横行,残害百姓,青城山就是鬼魔盘踞的"六天鬼域"。张天师亲率弟子,扫荡鬼域龙宫,降伏 "八部鬼帅"、"六天魔王","遂命五方八部六天鬼神,会盟于青城黄帝坛下,使人处阳明,鬼行幽暗,使六天鬼王归于北丰,八部鬼帅领众窜于西域,五行之毒又戒而释之。"《三天玉堂大法》亦说:"五部之鬼自受祖师誓约之后,归心正道已久,故张元伯以忠信立雷府直符,赵公明以威直充玄坛大将;余皆为丰都丑狱之酋长,皆不复为妖也。"也就是说,原先盘踞在西蜀一带的众鬼部落,纷纷皈依道教,成为张天师的部属。青城山从此就成了道教的洞天福地。又传陵州 (仁寿县)有毒龙、神女为害,张天师驱龙降神,得盐泉以利百姓。西域虎神好饮人血,梓潼兜鍪神以人为祭,张天师召而戒之,白虎、兜鍪神再不害人。张天师到处降妖驱魔,巴蜀鬼怪消迹,日益安定。
这些神奇绝妙的传说,曲折地反映了张陵吸纳改造巴蜀原始巫教,创立中国道教的历史过程。所谓 "鬼"、"魔"、"龙"、"虎",实际都是指古代巴蜀的少数民族。如"龙族是古蜀族,鬼族 (虎族)是巴人,两族都是现实的人民。"(王家佑言)正是在巴蜀古代民族信仰的原始巫教的基础上,张陵运用道家黄老之学改造巴蜀的妖巫鬼道,于是巫鬼跃升变化为仙官,"鬼道"遂发展成为天师道。张陵便成为道教的创立人,从而受到历代信徒的尊重,被尊为"祖天师"。
接着,张天师便和道徒、民众一起,在蜀中开山修路,打井造林,发展生产。再加上他精通医道、气功,为人治病颇有成效,深受民众的拥护,"百姓奉事之以为师,弟子户至数万。"张陵把民众组织起来,划分为二十四个教区,即"二十四治"。在教区内,张陵设立祭酒统领道民。他用《道德经》教化民众,要他们自重自爱,互相帮助;废除刑罚,让有过错的人修桥补路,将功补过。为了减轻道徒民众的负担,规定祭祖不准用酒肉,春秋季节不准宰牲酿酒。教区中还设立义舍义仓,救济路人与贫苦道友。这些措施具有某些劳动者反抗官府、相互求济的积极精神,受到了当地人民的拥护。据说要求人道者交纳五斗米,故又称五斗米道。
东汉永寿二年 (公元156年),据说张陵在鹤鸣山中被毒蛇咬伤而死。然而,人们却说他乘着仙鹤,到天庭仙境去了。这种得道成仙的传说,寓寄着人们对张陵的怀念。张陵死后,其子张衡、张鲁先后承其事业。道教中人称张陵为 "天师",张衡为"系师",张鲁为"嗣师",因此张陵之道又叫"天师道。"经过张陵祖孙三代的传教,特别是在张鲁的努力下,道教在川北、川东、汉中有了很大的发展,并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汉中政权。
在张鲁主持的汉中政权内,废除官吏,皆以祭酒为治。有小过者,须修补道路,将功抵过,略示惩戒。对触犯法者,宽恕三次而再犯,才处以刑罚。张鲁自称 "师君",下设祭酒,各领部众。祭酒上又设大祭酒,层层统领。其中的都讲祭酒,地位仅次于张鲁,主要职责是指导学习《道德经》。蜀汉刘备的五虎上将之一马超,就担任过都讲祭酒。祭酒在各自领域设立义舍,义舍中备有米、肉、供行旅之人免费住、吃。据说如果贪食过多,鬼便能使其生病。这种义舍可以说是道教基层组织。
张鲁统治汉中近三十年,政局安定,受到汉族和少数民族的拥护,史称"民夷便乐之"。其势力十分强大,甚至可以与刘备、孙权比肩,连东汉朝廷亦任命他为 "镇民中郎将领汉宁太守"。至建安二十年 (215),张鲁降于曹操,他将存放宝物财富的仓库打上封印,留作国家财产,两袖清风而去。曹操对他的人品大为赞赏,任命他为镇南将军,封阆中侯。
张鲁死后,祖坛迁到了江西贵溪县龙虎山。《龙虎山志》说,张鲁晚年嘱其子:"龙虎山祖师元坛在焉,其地天星照应,地气冲凝,神人所都,丹灶秘文,藏诸岩洞,汝可以印经录往属其地,修炼累功,广宣吾化,永传于世。"张盛遵循父亲的嘱咐,于东汉末自汉中迁还龙虎山,并在张陵所筑的玄坛旧址建传录坛,于三元日升坛传录。此后,东晋安帝对第六代天师张椒甚为器重,隋朝皇帝对第十代天师张祥封官晋爵。唐代玄宗亲赐第十五代天师张高手书,批准和嘉许龙虎山传录,名声愈来愈大。至宋真宗时,召见二十四代天师张正随,赐号"真静先生"。从此以后,龙虎山遂成为天师家族世代领袭的本山。从张陵开始,天师世家代代相传,至今已有六十五代。
继三张之后,西晋时四川又有一位高道范长生。范是涪陵丹兴人。蜀汉刘备时,范长生家族迁入青城山。据史籍记载,范长生博学多艺,精通天文术数,著作有 《道德经注》、《周易注》。他家世代掌握部曲,本人又是天师道教主,由此蜀人奉他如神。无怪乎有这样的记载,说他从蜀汉到西晋穆帝时,活了一百三十多岁。刘备请他参政,他推辞,遂被封为道遥公,特意为他建造长生宫,让其修心养性。今青城山下景色绝佳、仙鹤盘旋的鹤翔山庄,就是长生宫的遗址。
西晋元康(291—299)年间,巴氏族人李特领导流民武装起义,军中饥荒,处于危急关头。此刻范长生资给粮食物资,流民军士气高涨,转危为安,数月之后,便攻占了成都。其子李雄"以范长生有名德,为蜀民所重,欲迎以为君而臣之"。但范长生婉言推辞,并劝李雄自立。李雄在范长生和流民军共同拥戴下,于晋惠帝永兴元年 (304)十月,称成都王。其后,李雄即位皇帝,国号大成,以范长生为丞相,加号 "四时八节天地太师",尊为范贤,封西山侯。范长生归返青城,李雄又于灌县离堆为他建造了范贤馆,其遗址是现在的伏龙观。在范长生辅佐下,李雄执行 "清静无为"与民生息的政策,比起中原战乱地区,成国称得上是一片安宁的乐土。
道教最兴盛的是唐代。唐皇姓李,自认老子为祖先。唐太宗、高宗皆推崇道教,玄宗、武宗亲受法录,自称道门弟子,成了道士皇帝。宪宗、穆宗、敬宗服食金丹,致死不悟。流风所被,学道求仙,已成为当时的一种社会思潮。朝官贺知章弃官人道,诗人李白学道岷山,杨贵妃亦人道籍,号曰"太真"。在唐代皇室大力扶持下,蜀中道教兴盛,高道辈出,名重全国。谈玄论道,注释《道德经》的,四川就有六家:岷山道士张君相,绵竹道士李荣,剑南道士文如,眉山道士任太玄,成都道士黎元兴、张惠超。他们或注疏,或集解,共阐老子奥义。
人间仙曲天上来,驰名古今的霓裳羽衣曲,道家说它原来与彭县道士罗公远有关。相传在中秋之夜,罗公远化拄杖为银桥,使玄宗飘然进入月宫。广寒宫内,素练仙女起舞,仙乐高雅悠扬。玄宗暗中记其舞姿韵调,后来归宫,召伶官依令表演,这就成了人间的霓裳羽衣曲。
安史叛军的金戈,打破了风流天子的逸情仙趣。玄宗避乱入蜀,杨贵妃葬身马嵬坡下。后来玄宗返回长安,十分思念贵妃。什邡道士杨通幽,自称能出入三界。他为玄宗寻找贵妃,"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最后在蓬莱山会到贵妃,贵妃取金钗钿合各半托转玄宗,更引起玄宗的缠绵情意。这位神通广大的杨通幽,据说就是千古绝唱白居易《长恨歌》申所说的"临邛道士鸿都客。"
历史上蜀中高道甚多,还有青城道士李珏、徐佐卿,嘉州道士赵昱,成都的朱桃椎、刘无名,剑阁王法进,天师翟乾佑,仁寿的谭宜,江油的窦子明,南充程太虚,眉山张远霄,以及尔朱、击竹子、赵法应、王帽子、胡德元等人,皆为著名于世的道士,而被民众神化成仙。
四川的著名道姑也不少。唐代的南充谢自然,自幼不食荤腥,诵读 《道德经》《黄庭经》,修炼辟谷吐纳之术,刺史李坚为她在金泉山建筑金泉道场,请她主持法事。传说她在唐贞元十年(794)在金泉道场白日升天。才华横溢的女诗人 "薛涛字洪度,生于成都。"据说她八九岁即能作诗,至十五岁,即有诗名流布于外,晚年出家当了道姑,住在成都西郊叫碧鸡坊的地方。"长裾本是上清仪,曾逐群仙把玉芝,每到宫中歌舞会,折腰齐唱步虚词。"这首薛涛的诗,恰好正是她暮年着女冠服的明证。在丹陵县龙鹄山,旧有三宫九观,为唐天宝年间建造,这里是道姑成无为修真的地方。成无为幼年出家,卜居龙鹄山下,调形炼骨几十年。眉山的杨正见,学道蒲江主簿观,相传亦飞升成仙。遂州的董上仙,好静守和,诚意求仙,传说青童下降,引之升天,唐玄宗得知此事,令旧址建造上仙、唐兴两座宫观以祭祀。
此外,四川道教中还出现了几位杰出的科学家。如精通天文地理、阴阳术数的袁天纲、李淳风,矿物学家梅彪,炼丹家彭晓。到唐末五代,又有高道灶光庭主持四川道教。后来王建自立前蜀,赐号封侯,令其为传真天师、崇真观大学士。杜晚年定居青城白云溪,死后墓葬清都观侧。
五代到宋初,普州崇龛 (今四川安岳县)人陈抟,精于相法。又以擅长 "睡功"闻名于世。作《无极图》、《指玄篇》、《观空篇》、《太极图》、《先天图》、《易龙图》、《正易心法·注》,把儒、释、道三家学说融合于易学之中,创立了"先天易学"。在道教的宫观或儒家的宇庙中,在现代社会表示中国文化的徽记中,到处都可以看到一个黑白相合的圆图,这就是被后人誉为中国古代方士黄冠上的一颗明珠的陈抟《太极图》。在《太极图》中黑色表示阴,白色表示阳,黑中含一点白,即阴中含阳:白中含一点黑,即阳中含阴。图中阴阳的状态,一边从小到大,一边则从大到小,就如两条头尾互接的"阴阳鱼",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合在一个整体之中。"阴阳交互,动静相倚;周详活泼,妙趣自然。"形象地表述了阴阳两种力量此衰彼盛,彼消此长,不停地运动着,因而引起整个世界的变化、发展、这是陈抟杰出思想的结晶。
从东汉至明代,四川道教的主要派别多属天师正一派。其间,在金元之际,以王重阳、丘处机为代表的新兴道派----全真道日益兴盛,并开始在巴蜀传播。但有系统的全真道龙门派的立宗,却在清初,即是由陈清觉在川开创的龙门派丹台碧洞宗。陈清觉 (1606一1705)道号寒松,又号烟霞。武昌人。拜武当山太子坡高道詹太林为师,成为一名全真道士,康熙八年 (1669),陈清觉游访至青城天师洞,见殿宇荒芜,福地颓败,因之留居,振饰洞天。经过几年的努力,青城面貌焕然一新,即交道友张清湖主持庙务,他到成都青羊宫静养。康熙三十四年 (1695),成都府臬宪赵良壁来青羊宫访胜寻真,与陈清觉交好,遂捐献俸银,修建二仙庵,请陈清觉主持庙务。于是他开堂接众,广度道徒。后来又承康熙皇帝诏见,他携带青城茶数斤进见。康熙品茗,夸其味美,令他常年进贡,青城之贡茶由此而始。至康熙四十一年 (1702),封陈清觉号碧洞真人,并赐御书丹台碧洞匾、赤龙黑虎诗章、珊瑚树、金杯等物。从此,便开龙门丹台碧洞宗于四川,法脉延续至今。
另有一全真道士张清夜,亦来自武当。于雍正七年(1729)主持成都武侯祠。乾隆八年 (1743),又兼主持青羊宫,数年之间,广布道教,接待十方道众,一时羽流云集,使青羊宫俨然为一大丛林。
在当代四川,亦出了二位大师。其一是曾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的易心莹大师。易心莹 (1896—1976),法名易理轮,亦称易理。四川遂宁人。童年出家于青城山常×,拜魏甚龄为师,究研儒家和道教学理。在任常×知客和住持期间,接待四方学者,与著名学者陈樱宁、陈国符、蒙文通等往来,切磋道家学说。晚年专事著述与讲学。著有 《道学系统表》、《女子道教丛书》等,为×一大学者。另一位是付元天大师 (1925—1997),自1956年开始主持青城山庙务、奋力保护、恢复青城山道场,贡献甚大,先后当选为成都市道协会长、四川省道协会长、中国道协会长、中国道教学院院长,为当代道教的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道教的理想是修炼成仙,为此选择幽静秀美的名山大川作为修道养生之地,谓之洞天福地,有十大洞天、三十六小洞天、七十二福地之说,四川即有许多仙真修道的福地。众多的仙山宫观星罗棋布,装点着秀丽的巴山蜀水,供人们欣赏、朝拜。这里重点介绍几处。
成都青羊宫,是著名古观。传说这里是太上老君降生的地方,并为关令尹喜演说 《道德经》。至唐代其规模已相当大。玄宗幸蜀,曾驻营宫中。中元元年 (881),僖宗避乱至成都,也在宫中驻营。传说在宫中挖得玉砖一块,上刻 "太上平中和灾"。后来僖宗平乱返回长安,认为这是太上老君的恩典,于是颁诏赐钱,大建宫观,内外九重殿字,气象宏犬,俨然帝王之宫殿。时过境迁,时有兴衰。现存殿宇多重建于清康熙年间。主要建筑有灵祖殿,有新塑王灵官像。混元殿,祭祖混元大帝。八卦亭,横挑屋脊,皆雕飞龙,大小共八十一条龙,象征老君 "八十一化",新塑的老君依青牛像,生动庄重。三清大殿,有新塑道教三清尊神,即元始天尊 (中)、灵宝天尊 (右)、太上老君 (左);左右 两壁绘有十二金仙。斗姆阁,供祭道教尊神先天大梵斗母,左右陪祀为南斗、北斗诸神。左右三台,一为老君降生台,祀太上老 母;一为老君说法台,祀太上老君。最高为唐王殿,祀李渊、李世民父子。
青城山,传说为黄帝访道求仙的福地。又说张天师在此降魔伏龙,从此成为高道修真的洞天。其后兴废迭见,至今仍保存了许多古观及大量的珍贵文物。这里择要介绍。建福宫,在青城丈人峰下,旧名丈人观,以纪念黄帝的老师 "五岳丈人"宁封子。宋时朝廷赐名建福宫,遂沿至今。现建福宫的二院三殿为清光绪十四年 (1888)重修。天师洞,即古常×。于隋大业年间创创,名延庆观,唐时改称常×,宋代又名昭庆观,或称黄帝词。现存殿宇重修于清代,其建筑雄浑庄严,金碧交辉,加上山 门石级陡峻,洞府幽深,更显得格外壮观。三清正殿、黄帝祠、三皇殿、天师洞、玉皇楼以及一些依山傍涧的楼阁,形成了一个布局严谨的古×群,隐藏在碧翠云霞之中,俨然有神仙都会的气象。观中有隋代石刻张天师像、唐代百刻三皇像、唐玄宗手诏碑,皆为珍贵的道教文物。位于青城之巅上清宫,始建于晋代。现存宫殿为清代建筑。大殿祀三清尊神,院内有麻姑炼丹池、鸳鸯井、木刻版《道德经》、《阴符经》、张大千仙女碑,显示着道教深厚的文化底蕴。此外,还有祖师殿、圆明宫、朝阳洞、老君阁等,皆为道教的重要景点。
在大邑的鹤鸣山,是张天师创立道教的祖庭。其后的陈抟老祖、张三丰真人亦曾在此修道。今山中新建有迎仙阁、三圣宫、慈航殿、玉皇楼、斜江道院等,其中三圣宫中供祀太上老君、吕纯阳祖师、张三丰祖师铜铸神像,造型庄重,工艺精美。
江油窦圃山亦是道教名山,它是唐代高道窦子明修道成仙的地方。其山三峰插天,峰顶各有古庙一座,名叫东岳、窦真、鲁班殿。三峰之中惟东岳峰有路可通,窦真、鲁班二峰相隔几十米,仅有上下二根铁索组成悬桥相连,常人畏而不敢攀越。峰下云岩手中,现存有一件十分珍贵的道教文物---宋代道教飞天藏。共分三层,上刻有天宫楼阁及二百余个道教神仙,设计精巧,造型生动。
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宫,则是道教尊神文昌帝君的祖庙。宫内主要有桂香殿、天尊殿、关圣殿、家庆堂、文昌殿、大悲殿、风洞楼、魁星楼等,依山取势,布局有序,是研究古代道教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宫内有十尊明代铁铸神像,面容丰满,体态匀称,彩饰金身,工艺精湛,为全国所少见。
此外,分布全川的重要宫观还有三台云台观、绵阳西山观、剑阁鹤鸣山、彭州阳平观与葛仙山、彭山县仙女山、新津老君山与纯阳观等,这些皆是访道修真者朝拜的福地琼宇,亦是十分珍贵的人文旅游资源。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魏明伦
- 下一篇:四川道教兴衰及其现状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