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道教音乐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1.声乐类型主要有下列几种形式:
①韵曲(又称“腔赞”):是一种旋律性强、调式调性明确,音阶式形与曲体完整,采用韵唱形式演唱的道教歌曲。韵曲分为北韵和广成韵。北韵,即全真正韵,是青城山、青羊宫、老君山等全真×常用的韵曲,现仍流传的约60余首,其中有56首被收入清光绪二十二年(1906年)成都二仙庵的刻本《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现今全真×晚课仪式中常用的韵曲《下水船》,以及中元法会《铁罐施食》等斋仪中常用的《阴小赞》,均属此韵。广成韵,又称南韵,是四川民间火居道士在民间道坛上使用的韵曲,部分×亦少量采用。南韵中的许多曲牌与川剧音乐的曲牌在曲调和风格上比较相近。如广成韵《回向赞》之十一“十洲三岛任逍遥”,唱段与川剧高腔《二郎神》曲调相同。南韵以含蓄细腻见长,风格独特。
②吟诵曲(亦称吟诵词):是一种以语言音调为基础,歌腔风格较弱,调式调性相对独立或不够独立,但又具有一定的声调起伏和完整的五声音阶的声乐体裁。根据其音调起伏的大小、演唱风格的曲直和调式调性的独立与不够独立,四川道教音乐中的吟诵曲又分为“朝韵”和“诰”两种形式。朝韵又称“请圣板”,是专用于斋醮科仪中道教法师、高功禀职时独唱的声乐曲,演唱风格类似于中国古代的“吟诗”,有较强的抒咏性。诰是一种专用于课诵仪式中道士们吟唱的声乐曲,演唱风格趋向于朗诵,但又比朗诵更具歌唱性。四川道士早晚功课中吟唱的《玉清诰》、《上清诰》、《太清诰》、《斗姥诰》,即属此类。
③朗诵曲:是一种完全按照语言声调高低的自然形态加以发展,音调起伏小,具有“朗颂诗”的特点,介于吟诵和念白之间的一种声乐体裁。四川各×斋仪中念唱的《净心神咒》、《净口神咒》、《常清常静经》属此类。
2.器乐类型,在四川道教音乐中分细乐和大乐。
①细乐:又称“小乐”,是四川×中主要采用的一种器乐形式。通常指以笛子或铛子、铰子为主奏乐器,配以其他发音柔和和音量较小的乐器组成的乐队所演奏的道乐。
四川道教音乐常用的笛子曲牌在×中只有七八支,它们是《小开门》、《柳青娘》、《扮妆台》、《满江红》、《将军令》、《朝参》、《汉东山》等。民间火居道士在民间道坛上的行坛音乐中使用的笛子曲牌多达160余支,它包括×中常用的曲牌,外加《沽美酒》、《秋色芙蓉》、《普庵咒》等,与川剧舞台的笛子曲牌用,它们多用于启坛、过坛、下坛时演奏。
四川×中常用的法器牌子,是一种以报钟、朝鼓为主奏乐器,配以磬、吊铃、大木鱼、二星、铛子、铰子等乐器合奏的打击乐牌子。其曲目较少,主要在×早晚课诵中作启坛、下坛音乐,如《起三落四滚五槌》等。
四川×和民间道坛通用的铛铰牌子,是一种以铛子和铰子为主奏乐器,配以二星、引磬、木鱼、引鼓(或堂鼓)等的打击乐牌子。多用在韵曲的引子、过门和尾声部分演奏,或在法事的启坛、过坛和下坛时演奏。曲目较少,常见的有《朝山会》、《起板》、《过板》、《收板》等。
②大乐,是四川民间道坛主要采用的一种器乐形式。通常指以唢呐或大锣、大鼓作主奏乐器,配以其他发音较强、音量较大的乐器组成的乐队合奏的音乐。它主要有唢呐曲牌和锣鼓牌子。大乐中的唢呐曲牌,是一种吧唢呐为主奏乐器,并配以大锣、小锣、马锣、大钹、板鼓、堂鼓等乐器合奏的器乐曲。多用于民间道场法事的启坛、过坛和下坛。它与川剧舞台和民间轿房(为人婚娶服务)中所使用的曲牌相通或相似,主要有《醉花阴》、《千秋序》、《懒画眉》、《急三枪正板》等曲牌。大乐中的锣鼓牌子,是由大锣、小锣、马锣、大钹、板鼓、堂鼓等乐器合奏的打击乐牌子。在民间道坛上常与唢呐曲牌混用,作为启坛、过坛、下坛时演奏以烘托气氛,或用作法事中的过门音乐。曲目有《三五七》、《长槌》、《包槌》等。此外,有一些短小的锣鼓牌子如《单槌》、《飞梆子》、《溜子》等,常用于高功担任的念白部分作断句音乐,以渲染气氛。道乐中的锣鼓曲牌共100余支,其中包括与川剧锣鼓音乐相通用的大部分曲牌,既祀神又娱人。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