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文化

潮汕行业习俗—解放前的“汕头脚”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19世纪,汕头成为商埠之后,商业很快便繁荣起来,成为粤东的货物采购中心。可惜,当年的交通并不方便。各县的货物,有水运的,便通过货轮运载回去,如澄海的东陇和潮州城。有些地方,如澄海城,距汕头埠只有十多公里,却隔着新津河和外砂河。在汕樟公路建成之前,以至建成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汕头与澄海之间的零散货物往来,只能靠挑夫用人力挑。汕头及澄城均有这种托运站。有些体力强壮,类似码头工人的人受其雇用,俗称“汕头脚”,或称“汕头担”。他们一支竹槌,挑着成百斤的货物,装成两个麻袋,外面盖上油布,底部用麻绳兜着。早晨,从汕头往澄海,隔天则为回程。一个个脚着草鞋,头戴草帽,腰束水布,几乎风雨无阻。

外砂河宽七八百米,每遇冬天,两岸各有百余米的沙滩。成为行人的畏途。当年澄海人到汕头埠,绝大多数只能步行。徒手走这段沙滩,还要趟一段浅水,个个赤着双脚,两腿瘦麻,肩挑货物的“汕头脚”当然更觉步履艰难。

那时候,澄海人往汕头经商或当职员工友的人很多。因交通及通讯不便,要带封书信,托点东西,也同样交付“汕头脚”,方便快捷又安全,按地址送上门,绝不耽误。当时,这条路的治安情况很好,沿途经过华坞、金砂、东墩、浮陇、鸥汀、外砂几个乡,从未有货物被抢劫之事。因此,人们完全信赖这种“汕头脚”。编后:称这些挑夫为“汕头脚”,可能是澄海一带的叫法,因为作者是澄海人。编者对此未加细究。汕头老市区及近郊的浦、岐山一带则称这些挑夫为“路头脚”,因为他们带着一条竹槌、两根麻绳聚集在路头巷尾待“主顾”而名。至今,上年龄的人还将无文化粗莽者称之为“路头脚”,意为干不了大事的人。从“路头脚”身上,我们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到旧社会劳动人民生活的艰辛,也可以了解到这个群体虽身居下贱,却十分讲信用,品格高尚。汕头市近百年的“路头脚”历史,没有发生过严重的货差货损事件。很多货主为减少跋涉之苦,让相识了的“路头脚”代办搬运事宜,省去“押货”这一环节。商家与“路头脚”之间建立了信用关系。潮汕人历来讲信用,殷商巨贾如此,挑夫走卒更如是。“海滨邹鲁”并非虚誉。“汕头脚”或“路头脚”的“脚”,普通话读jué;潮汕话读gio。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