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黄河文化

黄河文化

青海婚礼酒趣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3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尕阿姐熬下的酩馏儿,
    尕阿哥喝给了九天; 
    想起憨憝憝的尕肉儿;
    尕阿哥醉给了九天。
 
       这是一首青海河湟传统“花儿”,词中提到的酩馏便是当地农家自产的青稞酿造的白酒,酒精度低,酒色清澈,香味浓郁,口味纯正。还有一种用大麦酿造的酒,其味醇韵长,度数比青稞酒稍高些,故名“烧酒”。这里几乎家家都能酿造,以饮酒表达喜悦的心情。

       饮酒,是青海传统饮食文化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已成为世居的汉、土、藏、蒙古等各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出现了一种“无酒不成礼,无酒不成事,无酒不成交”的为其他地区罕见的生活现象,古来就有“酒乡”之美称。就酒涉及的范围来看,从天神地祗到各阶层人民,从各种祭祀到日常生活,举凡祭神祀祖、礼仪往来、婚嫁丧礼、祝寿贺房、节日庆典、宾朋聚会,乃至排难解纷,这诸多事宜,无不用酒作为献神报祖、沟通人际关系、娱情和事的饮食中介。谚云:“无酒不成婚,无酒不敬客”。酒在好客重礼的青海人婚礼中显得更为重要,酒贯穿在婚礼的整个过程中,似乎只有酒才能抒发红鸾大喜的欢乐气氛。

      当地汉族群众把成婚送聘礼,习惯上叫做“送酒”。到女方家去定亲,要携带用红丝线相连的两瓶酒(原来是用一对造型并连的瓷瓶装酒),瓶上贴有红纸条或双喜字,到女方家用酒遍敬尊长和等辈,饮酒践约,表示婚事大成,谓之“成婚酒”。而女方家也要备酒设宴款待送聘礼的人。结婚之日,娘家人“抬针线”,要给男方家接受针线(馈赠枕头、毛巾、袜子等物品)的人和媒人敬酒。婚宴席上,新郎伴新娘提壶端盘斟酒,逐个按席桌照长幼之序,普遍升盅敬酒。尔后划拳喝酒,宾客开怀畅饮,多是到酣醉方止,说是“饮(喝)喜酒”。当宾客(女方家喜客)恭喜至门口,横拦一张迎客桌,进门满饮双杯,称之“拦门盅”。当客人酒足饭饱辞行醉归时,再喝上“两杯酒”后始放行,谓之“上马酒”。晚上,宾客闹过洞房后,举行铺床仪式,新郎、新娘要喝“交杯酒”,以示互敬互爱,同心偕老。有的村庄还有这样一种习俗,当女方家喜客出门后骑马行半里,年轻人勒马回头加鞭来到男方家门前,再饮上几杯酒才驰去,称道是“饮回马酒”,喻为从此两家亲戚路儿通了,往来不断。

       这里居住的“土房藏民”,他们婚礼上的酒俗更为丰厚,如提亲一经允诺,像汉民送聘礼一样,媒人也要带两瓶酒到女方家,称为“动双瓶”。成婚时,当新娘家喜客到男方家,端上酥油糌粑、手抓羊肉和普通菜肴后,最隆重的招待是敬酒,划拳行令,伴以酒曲舞姿,往往饮到通宵达旦。从第二天起,凡被主人请为东家(婚礼中帮忙的人),还要逐户备酒席,宴请娘家人喜客,这家出,那家进,纵情饮酒,称之为“转锅拉”。不论到谁家,宾主双方的划拳声,赢家的催喝声,伴舞的歌唱声,醉汉的嬉笑声,此起彼伏,意境酣畅,活脱脱一幅“宾朋酒醉图”。
土族人民在人来客往中,有“以酒当头,以歌开路”的民谣。他们擅长酿酒,更喜欢饮酒,在婚礼上敬客饮酒要例行三次喝酒。客人到主人门口敬上三杯酒,叫做“临门三杯酒”。客人上炕开宴动箸前,又敬上三杯酒,叫做“吉祥如意三杯酒”,然后划拳行令,开怀畅饮。客人宴毕出门,再敬上三杯酒,称之“上马三杯酒”。土族人民认定“三”是吉祥的字眼,这样例行三次,每次敬上三杯酒,正表达了主人的敬重与祝福。

       更有趣的是青海乐都、民和、平安等县的村子里,婚礼上有一种独特的饮酒方式,就是集体分组对垒式的“打擂台”,常令外地人咋舌、惊叹。婚礼宴席后,常有男方和女方两家宾客,趁酒兴设台打擂。这时以男方家东道主为一方,以女方家喜客为一方,相互对垒。在庭院中央设长方形条案(用几张摆宴方桌排列),两边置放许多椅凳,桌面上铺设一新。能饮酒的宾客便以长幼之序,各就各位坐在两边,其他宾客们紧围两边观看助兴。

     “打擂台”方式为:案中心摆一个可容半斤的大酒碗,称为“月儿”。大酒碗两边放置稍小的酒碗,依次再放几个小酒碗,最后再放上两三个小酒杯。这种阵势可为七擂,也有五擂。打几擂,由双方对垒者商定,一般不宜过多。这时两组对垒的宾客中,各推选一名划拳敏捷的“高手”,摆起阵势划起拳来。有趣的是猜拳数字还要带上“喜”、“好”等吉祥字眼,有时还要求对咏诗句,很有文学韵味。从小杯到大碗酒,哪方输了就依次喝对面桌上碗、杯中的酒,不准代饮。输了“月儿”,便输了“擂”,输者下,赢者接着打。“月儿”碗大酒多,一人难以饮下,则可由输者一方宾客代饮。打擂者精神抖擞,观擂者不时哄笑助兴,情景异常激烈、红火,为婚礼增添了热闹、喜庆的气氛。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