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

牛胡同

繁体中文】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4日   阅读: 次   【以稿换稿

京城牛地名知多少

北京的带“牛”字的地名不算少。元代的羊角市就有包括牛市在内的米市、面市、羊市、马市、骆驼市、驴骡市等七个贸县市场。

明代时,街巷中有了牛房、牛房胡同、牛肉胡同、牛血胡同、牛角胡同等地名。到了清代,“牛”胡同增多,有了两条牛角胡同,三个牛圈,六个牛角湾以及牛犄角胡同,牛排子胡同牛八宝胡同、牛蹄胡同、牛油胡同、牛肉湾和牛街等等。民国旧期,基本保留了这些地名。有的雅化了,如牛蹄胡同改称留题胡同——据考,这种雅化是清朝末期,实行警察制度时搞的。一还姜了牛毛大院、牛儿胡同等。

到20 世纪60年代,上述牛胡同,有的合并,有的改名,剩下了牛八宝胡同、牛子胡同、牛街和牛街头条至六条以及东、西牛角胡同,前、后牛肉湾等。

虽然经过了时代变迁,风雨洗刷,牛还是在咱们北京二环五以里留下了蹄印与乳香。

牛地名里说牛街

在所有牛胡同里,牛街比较有名气。

牛街位于今宣武区,是条宽阔的胡同,为南北方向的一条大胡同。北抵广安门内大街,南与枣林前街和南横西街交汇,成为后两条街的分界点。

牛街历史悠久,它形成于辽燕京时,当时是连接燕京北门拱辰门与南门开阳门的大道,也就是上连今天的东、西太平街之交点,下接白纸坊大街的一条通衢。向西,经今枣林前街,即可直达辽皇城的东门宣和门的门口。在金代中都时,牛街仍旧是一条大路,贯穿于中都城的崇智门与景风门之间。

到元代时,大都北移,中都遗为旧城。直到明朝嘉靖时代,将外城括起来,才使这里重新成为北京城整体中的一部分。

当年牛街里的小胡同众多,曾有香儿胡同、巴家胡同、目家胡同、贾家胡同、王老胡同。此外还有南花园、吴家桥。吴家桥后来形成了吴家桥头条、二条、三条胡同。清朝时,前几条胡同已经不存在。其西南隙地,到处是坟地和菜园子,贫困荒凉。

如同北京其他街巷一样,牛街也不乏寺观。元代时,曾建有长生观,后来塌毁,在原址又建起道士观。清康熙初年,在牛街北修建峨眉禅林。

除这两座寺观,牛街里还有一座颇负盛名的清真寺,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 年)敕赐“礼拜寺”。这是一座中国古典式宫殿与阿拉伯式清真寺相融合的建筑,形式壮丽庄重,成为牛街这条历史久远街巷的标识物。

牛肉的风味

从北京众多的“牛”地名中可以看出,牛与北京生活密不可分。作为帝都,牛与猪、羊同为皇宫、寺庙的祭祀品,号称“大太牢”。“少太牢”无牛,可见牛的地位高于其他二位。在祭祀皇陵祖先时,牛必不可少。拿清朝来说,据清室档案记载,仅自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 年)<!--?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七月初一日起,至咸丰元年(公元1851 年)六月二十九日止的一年里,朝廷祭祀用黑牛254 头。

大清王朝存在一共267 年,按这个数计算,用了足足67800多头,还不算溥仪小朝廷在三大殿后面活动期间宰杀过的祭祀牛。

牛是牛耕文化的生产工具,如此巨大数量的牛惨死在祭祀当中,该是多么大的损失,无论是对牛而言,还是对人来说。

牛不仅是冥冥界的祭祀品,也是现实生活中人的美味佳肴。

北京的几个“牛圈”的地名,与历史上的宰牛业密切相关。最明显的是鼓楼那边的一个“牛圈”,旁边就有一个“汤锅胡同”。汤锅,是当年宰杀牲畜烧开水退毛的大锅,也是屠宰场的代称。从牛圈里牵出牛,就手儿在汤锅要牛命,取其肉,倒真是两便。

京城中贵族及皇帝自不必说,就连平头百姓,只要手头的钱允许,人还是食不厌脍,因此京城荟萃了八方珍味,水陆奇品,这其中就有酱牛肉。为此还创出了几家名牌老字号,像前门外头大栅栏门框胡同里的复顺斋,人称刘家老铺。它的酱牛肉肉质嫩烂松软,人口醇香不腻,余味浓郁悠长。不仅文人喜欢用它佐酒,练武者清晨练完功夫以后,也要到刘家老铺买它几斤酱牛肉吃,滋补身体。

由于肉美,刘家老铺的酱牛肉曾被清宫廷指定为御膳。

以五香酱羊肉闻名于九城的月盛斋,其实它的酱牛肉也以酱香味美而称誉京师。位于西单牌楼二道街的恒瑞老号的酱牛肉,当年是随煮随卖,趁热吃,又香又烂,更是别具风格。还有一家号称“小月盛斋”的聚宝源,就建立在牛街。因为采用了月盛斋的传统秘方,它的酱牛肉也与月盛斋的相媲美。聚宝源还有一道佳肴煨牛肉,肉质松嫩。趁热吃美味可口,凉了吃,同样其味悠长,美不胜收。

镇海神牛

牛,筋骨坚实,肌肉发达,力气超凡,除了祭祀、食用外,在水利上还常常被当做镇海神兽使用。当年,在北京城里就有一只镇海神牛。准确地讲,是一个石质的牛头,就镶嵌在什刹海德胜桥的西面桥洞上方,也就是在桥的迎水面上。那牛头探出石壁二尺,头如斗,目如星,牙如刃,角如锋,威风凛凛气势夺人,大有吞掉积水潭水的气势。

这只镇海神牛,是德胜桥畔的寺庙永泉寺和真武庙的和尚们出资雕刻的。当时为京城一景,与崇文门镇海寺内的镇海神龟、积水潭汇通祠的分水石螭,并称为京都镇海三宝。

随着时代的迁移,这三件宝物已不知去向。

牛郎隔湖望织女

另外的一件镇海之宝,目前还存在,并且仍在遍体生辉,那就是皇家园林颐和园里昆明湖东岸的镀金铜牛。

这只铜牛铸造于清乾隆二十年(公元1755 年),身长1 . 75 米,体宽0 . 84 米,身高1 . 14 米。它制造工艺精良,以卧姿横卧于一块刻有海浪纹的青白石座上。铜牛造型生动逼真,它面朝碧波荡漾的昆明湖,目光炯炯遥望着西北方向,神态深沉宁静而机警。在黄金色的金属躯体中,似乎蕴藏着一种热烈的生命力。它在企望什么呢?

它在企望织女。

何谓织女,民间有两种传说。其中一种与慈禧太后有关系。

慈禧修建颐和园,颐和园写尽人间景色,实为“涵虚”天上。圆明园有“福海”,颐和园有“寿海”,寿海即昆明湖。湖之东已有牛临水在卧,无疑寿海又比天河。颐和园的修建者便在牛的视线所及之点的石舫旁,盖起一座小亭,亭日“织女”,牛自然便是“郎”了。女与郎隔水相望,在颐和园这座天上人间花园里,形成了牛郎与织女的美妙景观。这一景观孕含着另外一种寓意,那便是,慈禧乃王母娘娘,天上最尊贵的女掌权者,掌握着天下农耕、机织的男男女女的命运。

颐和园里耕织图

颐和园里另外一幅牛郎织女图,牛郎仍是这座精美绝伦的镀金铜牛,而织女则是一块汉白玉石碑。碑立在颐和园西墙外的原野里,上书三个大字“耕织图”。人们舍“耕”而读“织”把此碑视作“织女”,与铜牛千尺迢迢一线穿,组织成二幅牛郎织女相望图。

这块“织女图”,实为清代宫廷内织染局所立。内织染局原先在皇城东北角,篙祝寺的后面,与火药局相比邻,中间只隔一条北河。清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 年),织染局移到万寿山之西,四周为广阔的水稻田。田者,"耕"也:织染局者,"织"也。两者合为一,就组成了"耕织",于是立石曰"耕织图",来替代"织染局"三字。

因为有织染局而命名的"织染局胡同"现在还在,位置在北京市内的东城区景山地区。它东起水簸箕胡同,西至东板桥街,中间有个小拐弯。胡同不长,仅有29 个门牌号码。

一头铜牛,演绎出两幅牛郎织女的神奇图景,可见咱们的前人多么善于幻想,多么善于构思。

除了西郊颐和园里的牛郎织女图景外,在咱们北京城里头的皇城城圈内,也有一幅牛郎织女相望图。

皇城里的织女与牛郎

这幅耕织图是两座小桥。一座叫牛郎桥,一座叫织女桥。

织女桥位于皇城的西南部,紫禁城西华门外南长街的南头,当时叫北河沿的地方。小桥为汉白玉砌成的单孔圆拱桥,也就是民间俗称的罗锅桥。桥上有栏杆,桥体秀美精致。为南北走向,河水平静地从西苑(今中南海)流出,穿过织女桥,进人社稷坛(今中山公园)。

织女桥一直保留到民国时代。民国时,南长街南头的皇城城墙被打穿,开成门洞,修筑马路,恰好通过织女桥。因为小桥妨碍交通,被拆。

现在,原织女桥址的桥西水面,已经演变为胡同,名称就叫"小桥北河沿",很有诗情画意。

织女桥东,紧贴中山公园向外扩展的红墙外,随着红墙的曲线走势朝南,形成一条弯曲的并又向西湾过来的胡同,名称就叫做"织女桥东河沿",也是一个充满优美意境的街巷名。

这是秀丽的织女桥给我们留下的纪念。

牛郎桥的位置在皇城的东南部,即紫禁城东华门外南池子大街的尽南头,几乎贴上了皇城南墙。它的形状、走向与织女桥一样,静静地迎接着从织女桥下流过的下游水。原来,西苑的西山水从织女桥下流入社极坛后,与由紫禁城西筒子河注人的另一支水相汇成一道水流,出社稷坛,流经天安门前金水桥。皇城正门天安门前金水桥下的这段水,就是我们熟知的金水河。金水河又名玉带河,河水东淌,经过官猪圈,又与从太庙(今劳动人民文化宫)流出的紫禁城东筒子河水相汇后,继续东流,不远就到了今南池子大街。穿过南池子大街,继续往东,到达今南河沿大街。当初南河沿不是大街,还是一条从织染局那边流过来的河,名叫玉河。两水相交为一水,拐弯向南穿过皇城南城墙,一直朝南下去,途径东交民巷,穿越大城城墙水门,汇人前三门外护城河。

从天安门前流过来的金水河进人到官猪圈以后,到南池子大街之间的这段水名叫银丝沟,再从南池子大街至玉河的这段河流叫菖蒲河,牛郎桥就跨越在银丝沟与菖蒲河相交的南池子大街上。

民国时期,开皇城豁子辟南池子门洞时,牛郎桥成为南北通途上的咽喉,当局曾将桥体改为水泥质。后来,为使交通畅通无阻,索性把桥完全除去,浇成柏油路面,南连东长安街,北通景山前街。

就像民间传说故事中的那对青年男女一样,牛郎桥遭遇到与织女桥一模一样的命运,更为可惜的是牛郎桥被拆除以后,连地名都没有留下。

皇城里的这两座桥的名称,充满了美妙的幻想色彩。它的坐落位置也浸透着中国人的传统习惯:男左女右,即郎在东,女在西。

看我们中国的宫殿王府、官衙寺庙前门的那对石狮子,右爪戏绣球的雄师永远居于大门左侧的尊者位置,而左爪弄幼兽的雌狮从来屈尊在大门右边。牛郎织女的命运尽管相同,但所居位置却不敢越制:牛郎桥在紫禁城之左,织女桥在紫禁城之右。

两座有着美妙名称的小桥,恰恰似那对飘荡在辽阔天穹的年轻人,被深不可测的银河相隔一般,被同样深不可测的紫禁城相隔,两者遥遥相呼而不能相聚,只能凭借着从西苑中南海淌出的长长流水,遥寄出织女对牛郎的深深的怀念和期盼。

牤牛桥畔忠诚牛

北京城里除了这座与牛本身没有什么直接关系的牛郎桥以外,只是在德胜门外头有一座跟牛真有点关系的牤牛桥。

故事发生在明代。有位高僧,法名遍融。由四川来京,在德胜门内的拈花寺,当年叫千佛寺任方丈。老和尚德高望重,学识渊博,深受百姓爱戴。他从四川带来一头老牤牛也就是公牛。牛通人性,每天背驮一条黄布口袋,独自出德胜门去北郊化缘。久而久之,京北一带的人家都熟悉了这头识途的老牛。听见牛哞,就出来施舍。施舍的东西里有人吃的米面,有牛嚼的草料。一晃十数年过去,那一日,牤牛晚归,慢吞吞行走到土城护城河畔。牛蹄刚踏到桥面上,忽有人急匆匆由城里那边跑来,报凶信道:"老牛,快家去!老师父已经圆寂了!"老牛闻言,顿时泪如雨下,"啤啤啤"吼叫三声,立时气绝倒地身亡。见此情景者,莫不潜然泪下。

京城内荪凡知道此事的人,都被老牛的忠诚所感动,自发捐款,就在老牛倒地的桥边埋葬了老牛,还在旁边建造了一座小庙,庙名为"牤牛庙"。桥也叫"牤牛桥"了。

这还不能完全寄托人对牛的哀思,人们还在城里的拈花寺后院立起一座铜制的老牛像。铜牛的脊背上驮有一个老和尚化缘的标志:铜钵。铜牛自己个儿也不能饿着,在它面前摆放了一只盛食料的石槽,四时祭祀。

昆明湖边神镇牛

看来,北京历史上至少有过两头铜牛像。德胜门外头的老牛铜像是纪念碑性质的,有别于皇家园林颐和园里的那头。

颐和园里的这头带有浓重神话色彩的铜牛,是乾隆皇帝大规模建设清漪园(颐和园初建时的名称)时置放在金海(昆明湖老名)岸边,作为镇水之兽,镇压湖水龙王爷用。

但是在京城百姓的传说中却讲,不对,不是乾隆造的,而是慈禧时候那个李连英赶造的,因为这里头有过这么一个故事。颐和园是慈禧那拉氏为"颐养中和"而作,故又称园里的万寿山为福山,昆明湖为寿海。取福寿双全,寿比山高,福如海深的意思,否则福倒是享受够了,却是个短命鬼,那多没劲。那拉氏在自己生日也就是万寿节之前,赶派大总管太监李连英验收已竣工的颐和园。

李连英到了颐和园,各处巡视了一番,看哪儿都挺满意。晚末晌儿,叫各殿各阁、各轩各亭全点上蜡烛,他坐在最高处的排云殿前,对颐和园夜景做一个全方位俯瞰。面前,远水如墨,近火如织,真可谓"赏心悦目谁家院,良辰美景奈何天"。

李连英暂将人间的忧烦置于脑后,身心沉浸在这脱俗超凡的神仙境界当中。突然,他隐隐约约感觉到昆明湖水动荡不安:一只巨大无比的龟正在伸长脖颈,由湖水中慢慢向东岸爬行。巨大的圆盖已经露出水门,圆圆的脑袋已经搭到了东岸上。李连英万分惊骇,顿时全身被冷汗浸得透体冰凉。

正在这时,墙外六郎庄传来一声老牛悠长的叫声“哞——" 夜深人静,哞声传得很远很远。李连英这才从惊魂不定中缓过神来。再定睛一瞧,那只巨大的乌龟似乎也不动窝了。

看来龟怕牛。

第二天一大早,李连英急急忙忙赶回宫里向慈禧汇报了昨夜的湖中幻影。慈禧听了也很吃惊,立马儿传懿旨命令在南湖岛上,也就是李连英觉得是巨龟背壳的圆岛上建造起一座龙王庙,以便让龙王爷牢牢地骑在巨龟的背上,压着它别动窝。

同时命令李连英赶紧铸出一座铜牛,置放在巨龟的已经搭上岸的脑袋——廓如亭旁边。自然,那连接廓如亭与南湖岛的十七孔桥,就是灰色朦胧中巨龟的长脖子了。

这样,有龙王爷骑着,有老黄牛镇守着,可以万无一失地保证寿海龟不会爬上岸来了。

这就是那只栩栩如生的铜铸黄牛镇水兽的一段传奇。

北京城的护身牛

关于颐和园里的这头铜牛的实际用处,京城百姓另外还有一讲,说它是测量水位的标志物。

北京城的地势西高东低。京城有句老话,叫做:“通州塔尖挂杂草,朝阳门脸疆界石刚有水”。杂草能够挂到了通州那座高塔尖上,那只能是洪水滔天淹没了高塔时。而这时节,位于通州以西的北京城朝阳门墙下立的那块碑才见到水,可见落差之大令人吃惊。

万寿山原名瓮山,为西山余脉,位于北京城更西处,地势更高。因而人们讲,倘若大水淹了铜牛,那么整个北京城就成了水底世界,“人或为鱼鳖”,该是一种叫人多么恐慌的情景。

由此可知,这头古代流传下来的目前我国体形最大的镀金铜牛,不仅仅是镇海神兽,还是咱们北京城的守护神牛哩。

打“春牛”

我国汉民族的传统,是农耕文化。牛,是耕作的主要畜力。自古以来,我国南北地区,春天都举办以牛为中心的风俗活动,名日:“春场”,又叫“打春牛”,或直截了当叫“打春”。这个风俗,自汉唐传下来直到民国,是咱们这个农业国家每年最重要的农事庆典活动。

明代时,北京的春场地点在东直门外五里的地方,场面隆重。

立春的前一日,京师父母官京兆尹率领部下,到春场聚齐,然后再列队回府。队伍的前列是冬末寒风里猎猎作响的礼仪旗帜,后面排列着乐队,演奏着田家乐;再后面抬着芒神亭,又后为春牛台。顺天府的大小官员全部身着朱红色喜庆服饰,帽子上插着花,骑马在后恭拥。浩浩荡荡,热热闹闹返回顺天府。这是打春牛的准备工作。

到了立春的当天,顺天府把早就用黄土泥塑成的一只小春牛和芒神即五谷神像,郑重其事抬进皇宫。依次拜见皇帝、皇后、皇子,表示向皇帝一家报告春天到来、农耕即将开始的喜讯。之后,穿着礼服的百官再向皇帝祝贺新春。

顺天府同时举办贺春仪式。顺天府另有泥塑春牛和芒神,分别立在从春场请回来的亭台上。人们庄重肃穆地等待立春日立春时辰的到来。当立春时辰到来的那一时刻,着公服的顺天府及京县大兴、宛平的全体官员庄重地朝芒神行礼。礼后,每个人手执彩鞭,顺序地象征性地鞭打泥塑春牛三下,表示身体力行,劝农耕田。这种举止,就叫"打春牛",又名"行鞭"礼。有的地方最后还要将牛打碎,农民蜂拥而上,去抢春牛泥块。他们相信,春牛泥块会给他们带来丰收的好兆。

因为有打春牛的活动,东直门外就留下了"春牛房"的地名。

春牛的做工很讲究,用桑、拓木为骨架,用泥巴为肌肉皮肤。别看是泥牛,它的营造尺寸特科学,从牛头至牛尾,由脊背到蹄尖的尺寸,以一年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和八个节气(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及一天十二个时辰的数字,为牛体长度和身高的参照数据。春牛实际上也是一件艺术品,形态逼真,牛嘴可以张合,仿佛在哞哞叫。尾巴还能够左右摇摆,令人叫绝。

打春牛的前后,差不多就是元旦--今天咱们叫春节,君民上下进行各种活动,吃有吃的乐和,玩儿有玩的乐子,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度过娱乐性的休养生息时光。跟着,"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热气腾腾的春耕便热火朝天地在大江南北开始了。

皇帝耕地巨赶牛

"春打六九头,皇帝耕地臣赶牛"。在整个国度遍地走耕牛之前,中国土地的最高占有者皇帝,就要到京城先农坛的"一亩三分地"举行耕藉典礼。

耕藉礼,自周代始行,创始者是汉农耕文化始祖神农氏。《 周书》 记载:"神农之时,天雨粟。神农遂耕而种之,制耒,教民农作。"这种习俗流传给后世,以后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以神农为楷模,亲自扶耒执鞭。耒,铧犁上的木板,用手扶着,犁才能立稳。前面由牛拉着,人在后面扶耒推着,把犁头插进土地,豁开一道道土沟。桦犁后面跟着播种人把庄稼种子撒进沟里,覆上土,种庄稼的程序才算完成。皇帝以身作则的目的,是催促老百姓下地干活,来保证五谷丰登。

耕藉礼相当繁琐。首先有"祭先农"仪式,祭祀神农氏--农耕的先祖。面朝南摆设祭品,祭品有犊、羊、胙、豚、牛、豕等等。这套程序有迎神、进熟、初献、亚献、终献、饮福、彻豆、送神、望痊。祭祀过程中演奏着中和韶乐。祭祀先农之后,便是耕藉礼。

这种由国家最高阶层举办的劝农从本的活动,一贯被视为邵农大典,不能有半点疏漏。每年农历春二月或三月,钦天监要预先选择吉日。届时,皇帝率领着亲王、百官,浩浩荡荡奔赴到南城先农坛。祭祀过神农后,皇帝虽然贵为天子,也要走下神坛,换上皮弃服,下到耕藉田里做象征性的耕地劳作。他右手秉耒,左手执鞭,前面有两位德高望重的老丈牵牛,旁边有两个农人护犁。后面有顺天府丞抱着一个盛着种子的箱,户部侍郎负责撒种。另外还有礼部、太常寺、銮仪卫3个部门共6 位官员护驾--护卫着"农夫"皇帝。

在祝禾辞的礼乐声中,这位被众人团团保卫着的天子,御手扶着铧犁,在早已经被人开垦成12 畦的藉田里,一去一回,走九个来回,也就是耕播九次,表演完成古耕藉礼规定的"九推九返"。九.在中国古代代表最大的数字,也表示多的意思。

经过这么一番祭祀劳作之后,天子亲耕劝稼礼便告完成。

牛对皇帝发了牛牌气

牛,在天子亲耕仪式中被视作驯服畜力工具使用,一向老老实实、任劳任怨埋头听人使唤。可是在清朝,牛却大大闹了一次犟脾气,搅乱了庄严的耕藉大礼,连累多名政府官员遭受处分。

那是在清嘉庆二十年(公元1815年)阳春三月,咱们的仁宗颙琰,准备一丝不苟按照古制举行邵农大典。万事俱备,他一手扶耒,一手拿着赶牛鞭,准备亲躬耕犁了。不料想,那几头荣幸地被选择为天子拉铧犁的键牛,就跟预先商量好了似的,钉在地上一动不动。好家伙,身为牛,竟敢视天子亲耕为儿戏,逆天行事,真是大逆不道也!

御前侍卫、王公大臣慌了手脚,急忙拥上去,挟裹着牛,连拉带拽,勉强推了四推。“强按牛头不喝水”,人再也犟不过牛了,天子亲耕只好告吹。

天子耕地完事之后,该轮到三公九卿从耕了,情况更是糟糕。备耕的牛有的四蹄像钉在地上似的,任凭喝骂,纹丝不动;有的,嘿,更厉害,撩开蹄子四处乱蹿。把三公九卿搞得狼狈不堪,生生将一场庄重严肃的天子劝耕礼搅成了一锅粥!

颙琰大怒,将负责调教牛耕田的大兴县和宛平县的知县沈守恒与张洽,“先行革去顶戴交部严加议处”,将顺天府尹费锡章及有关官员,全部“交部议处”。

勤勤恳恳为咱们拉犁耕地了数千年,素有口碑的老黄牛们,干了这么一件令天子震怒,叫百官战栗的事。

牛王庙门不再寻

牛,在京城人印象中的形象及品德颇佳。但与马相比,为祭祀牛而建的庙宇并不多。马,除了马神庙、马王殿,尚有为关关老爷坐骑或帝王某战畜而陪祭的寺庙。牛呢?目前有据可望名声较为响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位于东直门外的牛王庙,按距离东直门的路程和方位,似乎跟打春牛的牛房有点关系。

牛王庙的原址已经被一座气势宏大的三元立交桥代替,在途经立交桥的东西方向行驶的公共汽车站牌上,尚可寻到“牛王庙”三个字。此外,其庙、其地、其名,均难以再寻。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