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从苏州潘姓谈起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苏州潘姓朋友问及祖籍,安徽社会科学院老院欧远方同志作介绍,要我来回答。其实,苏州的徽州人,不少人当时就加入吴县、常熟、苏州等地籍,许多徽州人也因此正式列入当地地方志的人物志的人物传。这在水系能够通往的各地,都是屡见不鲜的。如两淮的程家,扬州的江家,湖州的张家,北京的吴家,金华的宋家,上海的胡家,如此这般,不胜枚举。但提起苏州的潘家,倒是赫赫有名的。徽商是儒商结合、官商一体。徽商做生意,靠一步一个脚印发展起来。潘家是苏州官宦之家,但发展酱业倒不遗余力。当年苏州有个说法: "苏州两个潘,占城一大半。"潘世恩,祖籍歙县大阜,乾隆五十八年状元,历任礼部、兵 部、户部、吏部待郎及工部、吏部尚书、军机大臣、太子太保,武英殿大学士,太子太傅, 官登极品,一人之下。儿子也多有官衔,孙子潘祖荫,兵部、工部尚书,太子太保,卒后还赠太子太傅。潘家在官界地位极其显赫,但秉承徽商传统,地处太湖沿岸,江南繁荣地,物资交换与人民生活的需求,把持酱业,比官位影响也不小。徽帮苏州两个潘,即潘岁可与潘世恩。潘岁可,人称南石子潘,设有潘万成等九家酱园;潘世恩,人称庙巷潘,设有潘所宜、瑞泰信等十二家酱园。资本雄厚,是苏州著名的富商缙绅。潘所宜生产的豆腐干成为苏州珍品,是苏喻户晓的特产。当时的官酱、官盐,使许多白丁也被授“五品衔"。而苏州的 徽商酱业又往往是"纱帽头店",油盐酱酒以及大的垄断财团。徽州酱业联带了缸甏,又大 力发展发陶瓷业,也是一大特点。

苏州为"五方杂处百货聚汇,乃商贾通贩要津",成为东南著名商品集散中心。当时,"阊胥两门夙称万商云集,客货到埠,均投行出售","远方贾人,挟资以谋厚利,若枫桥之米豆,南濠之鱼盐药材,与西汇之木牌,云委山积"。阊门被喻为"天下第一码头" ,还有"吴丝衣天下"之说,可见之昌盛。其中与晋商潮客角逐的徽商产不甘落后的。如当年的布商就以徽商最大:徽商汪益美布号"计一年销布约百万疋","增息二十万贯",以驴刂朴镁己捅呔趁巢迹恢钡绞湎蛭鞣健H纾保福保材甓《裙炯窃厥淙攵蝰?中,两万疋运去英国,一时苏布名盖四方。客米,安徽为重要方向,茶叶则主要购自徽州。苏州成花茶之首,珠兰花、茉莉花等也是歙茶抵苏州而加工制作的。其中有徽商沟通彼此,并因地制宜再生产的一份功劳。消耗品的烟业,也几乎为徽州人所控制,仅徽人王德钦所办王万泰烟铺就雇匠工近百人,开办了六家烟铺,占全市烟业三分之一。作为八大菜系之一的徽菜,当年在苏州有八大家:万福楼、万源馆、聚成楼、六宜楼、添新楼,大成场口的丹凤 楼与观面的易和园更有名气。其中,如丹凤楼的"滑丝高丽肉",添新楼的"红烧甩水",都是公众认定的名菜。小羊面、凤爪面、锅面,都是保持徽州小吃特点,特别是大宴席至今还保持八盆四菜,十大碗六小碟的徽菜传统筵席的风格特点。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