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天下高文归一县(四)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桐中”的校歌借词入谱,记载了吴先生等先辈创业的辛劳,洋溢着“桐中”人对这位“校父”级人物的崇仰和爱戴之情。桐中的学子们也丝毫没有辜负吴先生“代起人豪”的期许和“勉成国器”(校训)的嘱托,章伯钧、朱光潜、慈云桂等彪炳中华近现代史册的人物就是“桐中”学子的佼佼者。
        
  章伯钧少时就读于桐城中学。1922年,与朱德、孙炳文等一起赴德留学。参加过北伐战争和抗日救亡运动。抗战胜利后,积极从事爱国民主运动,他是民盟和农工民主党两大民主党派的创始人之一。
        
  中国现代美学的奠基人朱光潜,16岁入桐城中学,他先后在英国和法国获得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通晓多国语言,是中国大量翻译介绍西方美学经典著作的第一人。他于60年代撰写的《西方美学史》一书,是我国第一部全面系统地阐述西方美学思想发展的专著。他长期献身于教育事业,为培养和扶助新人花费了许多精力。身为美学界名副其实的老前辈和权威,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却是:“我一直在学美学,一直在开始的阶段……”
        
  被誉为“中国计算机之父”的慈云桂,18岁毕业于桐城中学,其后在湖南大学和清华大学就读。1958年,在艰苦的环境下,研制成功了晶体管计算机。1977年,他任“银河”亿次计算机研制的技术总指挥和总设计师,经过6个春秋的奋斗,终于研制出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巨型计算机,为推进中国计算机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桐城的教育还造就了一大批当代著名学者和作家,诸如方东美、方孝岳、方令孺、马茂元、舒芜等。在桐城,教育与文化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一方面桐城的教育培养了一大批誉满文坛的大儒,另一方面桐城的文人们活跃在全国各地,又主要从事教育工作,使得桐城文化很快向全国乃至海外传播扩散。著名文史学家罗哲文在考察桐城时写道:“想过去冠盖满京华,文章甲天下;看今朝人文重崛起,再度领风骚”。文都桐城,代有传人,也就有写不尽的桐城文章。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