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太湖中学的创立及沿革(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抗战时期校舍遭日机轰炸,仅存一幢小楼(解放后,该楼用作太湖师范办公楼,楼前有参天银杏树,后均因扩建房屋而毁)。

这时期的著名教师除朱克诚、曹镜清外,后期还有辛哲明、杨格远、罗芹堂、周祖舜等。毕业的学生中,后来比较有名的原南京林业大学校长、一级教授马大浦。

三、六邑联中

六邑联中,全称为“安庆六邑联立中学”,创建于1905年(光绪三十一年),校址在安庆百花亭。所谓“六邑”是指怀宁、桐城、潜山、太湖、宿松、望江六县,统属于当时的安庆府。最初的校名为“安庆府中学堂”,民国建立后,府制废除,乃以“六邑”二字名校。

学校初为府立,凡学校行政皆受命于郡守。民国之后,治权归六邑公益董事会。,董事会再选聘校长总管全校校务。校长以下设立校务主任及学监、舍监;后改设教务、训育及事务三部,各设立主任一人。后来,为使管教结合,又采取过级任制,不久,则改设生活指导委员会和训育委员会。学制最初为四年和五年两种,后定为初中三年,高中三年。

1938年(民国27年),侵华日军逼近安庆,六邑联中高中部撤离至桐城黄甲铺(后因战事吃紧,未能坚持办学),初中部则迁至太湖。

六邑师生迁至太湖以后,最初利用城北福音堂和聂、王二氏宗祠为校舍。4月上旬,4个班学生恢复上课,李启光(西溟)任初中部主任,檀黠韩负责教务,张宿芳负责总务。6月,日军压境,飞机轰炸太湖县城,福音堂被毁,部分学生组成流亡队,向大别山区疏散。7月,经校董会太湖籍董事杨慧存、赵纶士等筹划,决定在薛义河借王氏宗祠复课。此时,由于战事频仍,交通阻隔,迁至太湖境内的六邑中学初中部,实际上已与迁桐城的高中部没有联系,而成为太湖境内的一所独立学校。校董会决定由赵纶士出任校长,王甸平为教导主任。当年秋季招收初中3个班,学生150人。

1939年春,校址由薛义河又迁至离县城约8里的姜家岭,校名曾定为安庆七邑联立中学,不久仍用“六邑”原名。

姜家岭的房舍,原系李幼乾先生私邸,有厅堂、书斋、卧室、客房、仓房、厨房及大小余屋30多间,李先生慷慨许诺把房屋租给学校,以示对教育和抗战的支持。但李氏房舍仅能容纳百人左右。赵校长为解决校舍不足,多次与太湖县各界人士磋商,争取太湖地方财政拨款,并呈文省教育厅请求资助。为解燃眉之急,他曾亲自带领师生到县城搬运被日寇炸毁的福音堂、晋熙小学等处的残砖断瓦,以应建房之需。他还将为亡母治丧而收得的礼金全部捐献给学校作建校经费,受到省政府通令嘉奖。在赵校长多方筹集之下,陆续建起楼房、平房80余间,可容纳12个班,600多百名学生。

1940年,为发展地方教育,以适应抗日救国的需要,六邑中学在辛家冲设立了简易师范科,培养战时需要的乡村小学教师,由甘兆卿、辛哲明先后任师范科主任。辛哲明在简易师范科第一、二期合刊的《同学录序言》中说:“自民国二十九年,即我中华民族空前抗战之第四年,我太湖县为发展教育,以适应抗战建国之需要,乃遵省令于县六邑联中附设简易师范科。始主其事者,为甘君兆卿,甘君去职,地方耆硕强哲明继之。” 同年秋,六邑恢复高中招生,招收2个班,学生100人。

1941年秋,又于司空山麓的店前河设立六邑中学店镇分部,余正堂任分部教导主任。该分部共培养初中毕业生120余人。

当时,抗日御敌,救亡图存,是摆在全国人民面前的头等大事。学校成立了“青年抗敌协会”,组织师生到县城和农村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并秘密翻印了毛泽东的《论持久战》,发给师生学习。为鼓舞抗日救国的斗志,师生人人学唱《义勇军进行曲》、《大刀进行曲》、《五月纪念歌》等抗战歌曲。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