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九华山文物选介(三)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古铜、玉器

“地听”古铜“地听”,高两尺多,长三尺,宽约二尺,重五百斤。状似麒麟而无角,似虎非虎,似狮非狮,造型奇特。它是根据金地藏所携带的名叫“善听”的犬(称为“地听”,也称“坐骑”),加以想象和美化而创造出来的。往昔一些善男信女视它为神物,在朝拜地藏时用铜元、制钱在“地听”背上磨擦几下,然后带回系在小孩身上以“避邪”、“降福”。这是一种迷信。现在游人把它当作一件文物加以欣赏,以增长见闻。

螭龙金印、玉印 螭龙金印,系含有黄金成分的铜质方印,雕饰的螭龙,极其生动,所以称为龙印、九龙方印。制作年代,尚无资料可考。该印是清光绪年间在青阳县城西门外河沟内发现的。又一铜质方印,背刻“唐王德二年”字样,青阳人曹某也是在河沟内发现,恭送上山的。又一玉质方印,上刻“至德二年”字样,相传由江西龙田恭送至九华山。以上三颗方印,皆刻小篆阳文“地藏利生宝印”六个字,意为地藏菩萨保佑众生,给人们以幸福和利益。百岁宫内亦有螭龙金印一枚以及玉印、铜质方印。

古铜“内用供碟”、“凤毛铜”小钟 所谓“内用供碟”,是一个方形、约五寸见方、上下皆有“铭文”,为封建王宫“内廷”祭祀上供用的小碟。所谓“凤毛铜”,即合金的俗称。这个小钟,造型奇特。一株数寸高的金属小树,根干处有一动物,状如猕猴,作攀树姿势,树上悬一圆形小钟,高两寸多,直径约三、四寸,顶有小铜环,无任何花纹雕饰,轻如纸。用钟锤轻敲,其声清脆悦耳。传说明正统、万历年间,化城寺住持道泰、量远等×曾先后去北京,有被敕授“戒坛宗师”的,有被赐“紫衣”的,这“供碟”、“凤毛铜钟”等物也是皇家所赐。

山水诗选

自唐代李白易九子山名为九华山以来,描绘九华山水、名胜的诗、文、词、赋和各派画家的绘画,不可胜数。

古人绘九华山全景的有:宋代的曹机石刻九华图(六幅),程九万绘九华山图(二幅),元代的吴天锡作九华四图。晚唐散骑常侍关文衍,以白绫为衣,绘九华山图于白绫半臂上,自号“九华半臂”,对九华山水慕恋至深。

歌咏九华风光的著作,唐代有《九华山录》(见《太平御览》)、僧应物《九华山记》二卷;宋代滕宗谅《九华新录》一卷、沈立《九华总录》四卷、刘放《九华拾遗》二卷、程太古《九华总录》十八卷,元代陈岩《九华诗集》(见《四库全书》)、杨少愚《九华外史》四卷;明代包广辑《九华诗》二卷;清代陈蔚《九华纪胜》二十三卷。《九华山志》,自明嘉靖五年(1526)开始编辑刊行,明万历七年(1579)、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明崇祯二年(1629)、清康熙二十八年(1689)、清乾隆十八年(1753)、清光绪年间和一九三八年释印光、许止净重新鉴订、续修的《九华山志》,计有八种版本。各版本皆选载名人吟咏九华山的诗文。周山门主编的光绪版《九华山志》,收录名人的文、赋五十余篇,杂记五十九篇,长短诗、古歌五百六十余首。选载的诗歌作者,有唐代的李白、刘禹锡、杜牧、僧神颖、齐已、冷然、应物,宋代的王安石、苏辙、苏舜钦、周必大、梅尧臣、文天祥、僧希坦,元代的奇渥温·图帖睦尔、萨都刺,明代的汤显祖、王阳明、解缙、董其昌、王世贞、黄道周、邹元标、僧德清,清代的施闰章、袁枚、僧了然、神驹等三百三十七人。清代以后咏九华的诗歌,民国版的《九华山志》皆未收录;今人描绘九华的诗文,散见于报纸杂志。因篇幅有限,仅从五百余首古诗中选录十八首,以飨读者。

望九华山赠青阳韦仲堪

李白

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

我欲一挥手,谁人可相从?君为东道主,于此卧云松。

九华山歌

并引

刘禹锡

九华山,在池州青阳县西南。九峰竞秀,神采奇异。昔余仰太华,以为此外无奇;爱女几、荆山,以为此外无秀。及今见九华,始悔前言之易也。惜其地偏且远,不为世所称,故歌以大之。

奇峰一见惊魂魄,意想洪炉始开辟。疑是九龙夭矫欲攀天,忽逢霹雳一声化为石。不然何至今悠悠亿万年,气势不死如腾仚。云含幽兮月添冷,日凝晖兮江漾影。结根不得要路津,迥秀长在无人境。轩皇封禅登云亭,大禹会计临东溟。乘樏不来广乐绝,独与猿鸟愁青荧。君不见敬亭之山广索漠,兀如断岸无棱角。宣城谢守一首诗,遂使声名齐五岳。九华山,九华山,自是造化一尤物,焉能籍甚乎人间!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