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九华山文人轶事:王阳明东崖晏坐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明代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世称阳明先生)曾两次游览九华山:弘治十四年(1501)春和正德十五年(1520)正月至三月。他不但遍览群峰,而且仿效金地藏苦修模样,在东崖峰顶岩石上晏坐,使“东崖晏坐”这一名胜闻名遐迩。

王阳明初次春游九华,是假公务之便。他从池州经五溪而来,曾在五溪行馆停留,观五溪山色,题诗于望华亭。至山麓柯村歇于柯秀才家。尔后缘山径登高,小憩于半霄亭,又陟望江亭,凭栏远眺长江,步千仞苍壁,俯观龙池飞瀑,最后抵万山丛中,宿于化城古寺。此后,登临芙蓉阁,游览了莲华、云门、列仙、双峰等处,同时以山僧为友,并寻访异人。

当时的东崖峰堆云洞(即地藏洞),居一云游而来的苦行僧,不言名号,不吃烟火食。王阳明前去探访,见异僧铺松针而卧,鼾声如雷。待异僧醒后,王阳明席地与之坐谈。异俗不但大谈佛教大乘教义,还评论了宋儒理学家。两人交谈甚是投机。十八年后,王阳明重游九华山,当得知异僧已移居他方,不觉感叹“会心人远空遗洞”,十分惋惜。

当时山中还有一蓬头垢面的怪人,只知姓蔡,不晓其名,人呼“蔡蓬头”,善谈神仙道术,大约是道家之流人物。王阳明将他延请王后亭,屏去左右,揖拜再三请教。禁蓬头道:“你虽待我以隆重礼遇,但你并未忘记做官。”言罢一笑而别。后来,阳明称病回家,筑室于阳明洞内,习道家的导引诸术,其后又弃道术接触佛教,移居西湖,往来于灵隐、虎跑诸寺。如果说,佛、道教思想对阳明学说的形成,不无影响的话,那么,我们可以从王阳明和苦行僧、蔡蓬头的交往中看到这种影响的只鳞片爪。

王阳明重游九华,是在十八年后的正德十五年。他“穷秘密于崔嵬,极玄搜而历考”,称赞道:“九华之峰九十九,此语相传俗人口,焉测其中之所有?”“何人不道九华奇,奇中之奇人未知”。此次,他率弟子江学曾、柯乔、施宗道诸秀才同游。关于这次游踪,其《九华山赋》记述颇详:进五溪,桃花夹岸,微雨路滑,山路盘旋迂回峦峰岭之间,仿佛青山随人奔走,忽而奇峰在眼前,忽而转到背后。到峰顶平野,重游化城寺,再访太白书堂,宿于天池庵。他登览了天柱、九子、列仙,真人、翠微、滴翠、云外、安禅、莲华诸峰,游玩了百丈潭、垂云涧、七布泉、嘉鱼池、游龙涧、流觞濑、澌澌水,踏过青峭湾、大还岭、西洪岭,探访过金光、三游等岩洞。饮尝了钵盂峰顶岩石凹处的朝露,掬取过清潦的金沙泉水。还伫立在凤凰松下,览闵园幽景;寻访滕子京、费征君的故居,到过赵知微的碧桃古岩。王阳明览尽奇山秀水,写道:“从来题诗李白好,渠于此山亦潦草。”褒贬李白对九华赞誉不够,希望象王维那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高手来绘制九华山水图。

王阳明除游山玩水之外,有时竟日坐于东崖峰顶岩头,大有“方外”野僧之态,似乎悠闲自得,实则内心忧惧不安。他曾因得罪宦官刘瑾,被杖责下狱,后贬为贵州龙场驿丞。经保荐复任后,残酷镇压江西农民起义“有功”,在平定宁王朱宸濠叛变中又建功勋,可谓忠心耿耿,结果反遭“群喙呶呶”,深感“前途风浪苦难行”。王阳明重上九华,宦官曾派遣心腹“锦衣卫”成员暗中盯梢。他明知政敌派人跟踪,却佯装不知,晏坐岩头学老僧。那“锦衣卫”曾坐在东崖的一块岩石上窥视过王阳明,这一岩石后来被称为“锦衣石”。

在这种情况下,王阳明认为仕途无望,欲在九华建房讲学,以老终身。此时他接到复任诏书,便又欣然离山而去,书堂因此未能建成。嘉靖七年(1528),其弟子及地方官员在化城寺西建造“阳明书院”,讲堂匾额题“勉志”二字,堂后建“仰止亭”。万历年间(1573——1619),青阳两任知县先后加以维修,并于堂前增建石雕“仰止坊”。“阳明书院”俗称“仰止堂”,又称“阳明祠”。清末时书院为战火毁坏,抗日战争中,其石坊等文物又遭彻底破坏。王阳明吟咏九华的诗赋,后人辑为《阳明先生九华诗册》,载于《王文成公全书》,刊行于世。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