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著名铜都铜陵采冶铜历史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铜陵拥有悠久而完整的采冶铜历史,不仅有足够的史料予以记载,境内众多的古采冶铜遗址、丰富多彩的出土青铜文物更予佐证,因而形成了古铜都的历史文化基础。铜陵为中国冶铜历史的发展做出过巨大的贡献,也为社会发展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人类在寻找石器时认识了矿石,在烧制陶器时发明了金属冶炼。原始的冶铜术为古代冶金技术奠定了基础,冶金技术的发展又为运用青铜制造生活用具、生产工具和武器提供了条件。金属的使用,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远古时人们对铜的认识首先是从天然铜开始的。天然铜也即纯铜,也称为红铜,是一种天然形成的很纯的铜金属形态。但天然铜十分有限,为了社会活动的各种需要,铜的消耗是很大的,要得到足够的铜,必须通过矿冶炼才能得到铜。

长期以来,中原地区一直是中国古代的统治中心,出于种种需要,京都附近有许多铸造作坊,制作精美的青铜礼器、酒器、乐器、兵器。现代考古也不断地有大量的青铜器出土,其中不乏辄数百公斤的庞然巨器,而中原地区到今也不曾发现过可满足中原地区需要量的古采冶铜遗址。如此众多的铜是从何而来呢?

中原地区需要得到南方的铜,大致有三种方式:武力掠夺、进贡和贸易。史书上记载得最多的是以武力征伐,掠夺铜原料,也包括攻伐连接南北之间输铜地带的淮夷地区。

据《尚书·禹贡》记载,南方荆、扬两州是重要的铜产地,曾“厥贡惟金三品”,北输中原。荆州,即今两湖地区及江西大部;扬州,即今安徽淮河以南至江浙等地区。这两个地区横跨我国著名的长江中下游铜铁成矿带,有着丰富的铜矿资源,其中湖北大冶——九江地区为上部,贵池——铜陵地区为中部,这两块地区产铜历史悠久,至今仍为我国六大产铜基地之一。

在西周金文中有关周王朝用兵征伐荆、淮夷,掠金、俘金的记载屡见不鲜。有关淮夷的铭文有:周初《蔡侯鼎铭》曰:“蔡侯获巢,俘厥金。”《仲偁父鼎铭》曰:“仲偁父伐南淮夷,孚(俘)金”。《师寰簋铭》曰:“征淮夷,……俘吉金。”《曾伯簠铭》曰:“克狄淮夷,印(抑)燮繁汤,金道锡行”。古人称铜为金,“俘厥金”、“俘吉金”。“俘金”均指掠夺铜料。淮夷居住在淮河中下游地区,其地与皖南隔江相望。上述铭文记载表明,周王朝用兵淮夷除了征服目的之外,一个根本原因就是为了打通掠夺江南青铜原料的“金道”,《诗·鲁颂》曾载:“幜彼淮夷,来献其琛,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诗中的“南金”,实际上也是指经淮夷之地北输中原的南方铜料。有关伐荆的铭文《过伯簋铭》有记载,曰“过伯从王伐反荆,俘金,用作宝尊彝”。上述有关铭文表明,西周时期荆、扬两地是我国南方重要的铜料来源地区,先秦时期荆、扬两州一直是我国重要的铜产地之一。

商代时铜陵属扬州,是这一地区重要的产铜地。铜陵目前虽未发现早于西周的遗址,但已发现铜陵在西周时期已具有采冶硫化铜的生产技术水平。按冶金发展规律,要使用硫化矿之前,一般应有使用氧化铜矿的萌芽期和发展期,因此,它的上限绝不仅始于西周,理应有更早的遗存。《禹贡》云:“淮海惟扬州……厥贡惟金三品”,已经出产铜贡往中原。铜陵曾出土过一件青铜爵和一件青铜斝,都是商代遗物,而且从器物含铁量较高的特征判断,当为铜陵本地所铸。是产铜历史始于商代的间接证据。

铜陵木鱼山遗址中的铜炼渣,经炭C14测定,年代距今2885±55年,树轮校正年代3015年,相当于西周早期,这是铜陵西周时期采冶铜的实物证明。

汉代铜陵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管辖。汉代朝庭在铜陵设置了铜官,主领丹阳郡冶铜事,设铜官镇(在今铜陵县五松镇)。铜官山由是得名。汉代丹阳产铜号称“丹阳铜”,又以其质纯而称为“嘉铜”、“善铜”。汉镜有铭文曰:“汉有嘉铜出丹阳,炼冶银锡清且明”、“新有善铜出丹阳,炼冶银锡清而明。”至此,铜陵境内铜矿的开发,逐步走向兴盛。

南朝刘宋时,皖南置有梅根冶,《太平寰宇记》载:“铜陵县有铜山(即今铜官山),在县南十里,其山出铜”,“自齐梁之代为梅根冶以烹铜铁。”

唐朝在铜陵地区设置了义安县,县治在今顺安镇,属宣州。唐代铜陵采冶铜业日渐兴盛,攻山取铜,达十万之众。《元和郡县志》称:“铜井山,在南陵县西八十五里,出铜;利国山在南陵县西一百一十里,出铜供梅根冶。”

南唐保大九年(公元951年),改义安县为铜陵县,属升州。铜陵县设置后,即将县治由顺安镇移至铜官镇。

北宋铜陵县改属江东路池州。《嘉庆重修统一志》记载:“铜官山……宋置利国监。”利国监专司冶铜。池州境内的永丰监为当时全国的四大名监之一。据《贵池县志》载,永丰监岁铸钱二三十万贯,神宗元丰时,最多达四十四万五千贯,折合今铜360—540吨。其规模之盛,可见一斑。

明朝时铜陵县属池州府,直隶于南京。《明太祖实录》卷77载:“洪武初年……池州府采铜十五万斤。”时人邱浚说:“我朝坑冶之利,比前代不及什之一二。”可见,明代的采铜业有些衰落了。衰落的原因主要是当时采铜技术解决不了深井通风、排水、照明、矿石提升等问题,不足以开采埋藏较深的铜矿。因此,待地表较浅而且铜品位较高的铜矿开采之后,官方采铜就渐渐停止了,虽有民间采铜.但规模已不如昔。整个满清一代未见官方采铜记载,从实际情况考虑,在封建社会铜矿采冶活动除官府经营外,也不排除民间违禁私采铸。

目前皖南沿江地区初步考古调查已发现古代铜矿遗址近百处。这些古代铜矿遗址主要分布在沿江附近的贵池、青阳、铜陵、南陵、泾县,繁昌等七个市县境内。其中大多集中分布在属铜陵所辖的铜官山、狮子山、凤凰山、铜山等地区,形成若干个中心矿区.一般每个矿区附近有各个时期的遗址一二十处,范围在数十至上百平方公里左右,构成一个规模巨大的铜矿遗址群.根据文献记录,我们能够了解它的历史发展脉胳。皖南铜矿大规模的采冶活动最迟从西周时期就开始了,经历春秋、战国、秦、汉、六朝、唐宋等历史时期,延续时间长达3000多年,经久不衰,为国内同类遗址所罕见。铜陵古代铜矿发展史几乎伴随着整个中国古代文明的历史,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从铜矿的规模和延续年代而言,铜陵理所当然地成为了中国古铜都。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