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蚌埠市固镇地名传说集锦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地名传说——汾洪江

县境内有个汾洪江林场,因坐落于古汾洪江故道而得名。汾洪江发源于今河南开封东的上集贤村,向东南流入淮河。沿江串联着18个湖泊,素称“一溜十八湖”,犹如一串晶莹璀灿的明珠,格外生辉。

“十八湖”现已演变成以姓氏命名的村庄,自上而下依次是:棠湖、潘湖、林湖、路湖、夏湖、刘湖、魏湖、赵湖、王湖、田湖、任湖、叶湖、苏湖、钱湖、李湖和陶湖(刘湖以下各湖在固镇县内)。西从瓦疃镇的路庙村,东到杨庙乡的张巷村,约长20公里,宽20米的故道清晰可辨,而以林场西的瓦疃镇遗迹最多。此处江面宽阔,如一片汪洋,南岸的陈海子和单海子由此得名。往西有个陈秀圩子,时称陈渡口;与其隔江相望的航运码头,今称码头王家。再往西即为江心洲。有人认为汾洪江应为“粉红江”因它的上游直通隋炀帝后宫,是众多妃嫔及宫女的脂粉水染成了粉红色,故名。

地名传说——徐家大楼

明朝时,濠城有个客商去南京做生意,结识了一位姓徐的朋友,商人返回时,徐氏托他捎封家信。客商问:“君家何处?”答曰:“濠城西北沱河边徐家大楼是也。”商人反问道:“彼处只有名为垓下的大土台,何来徐家大楼?”朋友嘱道:“晚上尽管去,自有我家在。”

客商回到濠城,当晚走到垓下南约一里的石桥时,月光下却不见沱河与垓下,只见一片楼台殿阁,灯火辉煌,脚下土路也变成一条五彩路,直通正殿。客商仿佛做梦一般,飘然入内,呈上家书。主人阅后非常高兴,临别送他一袋黄豆。商人心想:我家何缺此物?又不好意思说什么,路上并不管口袋开口黄豆洒出,走到那座石桥时黄豆也已洒完,便持空口袋回家。翌日早晨,客商觉得头晚之事蹊跷,又拿起那只口袋细看,谁知竟从中掉出一粒闪闪发光的金豆子。商人猛然醒悟:“徐家大楼”实乃仙境,楼主亦为神仙,所赠黄豆实为金豆!他急忙按原路返回寻找,竟一粒未见,就连徐家大楼也无影无踪,只有垓下土台依然默默地躺在河边。从此,那座石桥被称为洒金桥,垓下被称为徐家大楼。

地名传说——皇店马蹄井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高宗皇帝由2000名御林军护驾第三次巡视江南。凤阳知府仿照宫殿式样于固镇东兴造行宫以迎驾。后来此处被称为皇殿,误写为“皇店”。该行宫喂养御马的地方陷得很深,积有很多水。事后人们在此开了一口井,叫马蹄井。井口形如马蹄,约有二平方米,水深约有半米,连泥带水也只有两米半深。不管是长年大旱还是阴雨连绵,它的水位始终不变。数九寒冬水气象一堵雾障;酷暑盛夏,井水透凉甘甜。至今依然。

地名传说——许马桥

很早以前,氵解河只是条浅浅的小河。冬春季节,以土坝沟通两岸。到了夏秋涨水时,人们只有坐船渡河,很不方便。

氵解河南岸,住着一个叫许桥的年轻人,母子两人以种地和摆渡为生。这年春天,许桥正在地里干活,忽听河里传来呼救声,他立刻奔过去,从水中救起一位年轻的姑娘,背回家中。这姑娘是河北财主马老八的女儿马玉巧,从河南岸姨妈家回来,因土坝太滑,跌落水中。玉巧十分感激其母子的救命之恩。次日临别之时,从头上拔下银簪送给许桥,叮嘱他前去求婚。

第三天,许桥带着银簪到了马家。马老八火昌三丈,令家人把许桥赶出家门。马玉巧上前阻拦:“女儿主意已定,非许桥不嫁。”马老八眼睛一转,对许桥说:“你若能在氵解河上修好一座桥就可完婚,否则就别想娶我女儿!”

从此,许桥天天都去怀远荆山推白炉石,村里年轻人都来帮忙。两年的功夫,石料备齐。许桥请来许多石匠动工修桥,到次年春天,五孔石桥即将合拢。马老八气急败坏,于一个阴云密布的黑夜带着两个佣人前去挖毁桥基,接着大雨倾盆,河水暴涨,石桥顷刻倒塌。许桥悲痛欲绝,跳进急流。马玉巧听说许桥自尽,欲到河边祭奠,反被马老八锁在屋里。

但许桥并没有死,他被打鱼人救起,并学会石匠手艺,挣了一些钱,两年后乘船回来,决心再次建桥。两人见面悲喜交集。马老八闻知此事十分惭愧,也送来银子资助造桥。氵解河大桥终于修好了,取名为“许马桥”,纪念许桥和马玉巧忠贞不渝的爱情。

地名传说——一碑三孔桥

清咸丰年间,翰林张氏陪同钦差从江南阅边回京路经固镇,适逢百年罕见的特大洪水,平地一片汪洋。他们乘船从固镇驿向北到达溧涧铺,钦差长叹道:“水宽浪高,行人不便,你我不如奏请皇上,在此建造一座百余孔大桥,以利庶民。”张翰林把眼珠一转,连声说好。

文宗皇帝果真准本,身为御师的张翰林被委任督工建桥。两个月后,张翰林估计洪水已退,便携带巨资来到溧涧铺,果然只见铺东的界沟里有水。张翰林在界沟上轻而易举地建起三孔石桥,并在桥西端竖立一块石碑,上刻“一碑三孔桥”,却谎报“一百三孔桥”。该桥实际花钱寥寥,大批银钱被张翰林贪污。

地名传说——城隍庙岗子

城隍在古代指主管某个城池的神,但固镇自唐咸亨三年(672年)废县后,从未设过县治,也就没有建过城隍庙,为什么今县城西南部有个地方叫城隍庙岗子呢?

清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夏,高宗皇帝第三次巡视江南,路经固镇。事前曾拨专款由为官清正的灵璧知县白氏监修浍河固镇桥。当高宗经过此桥时,白县令拜托凤阳知府余荫国询问高宗对固镇桥的看法。因为高宗正忙于别事,随口应了一句:“回来再说。”谁知这句未置可否的话竟让贪官污吏钻了空子。他们对白县令造谣中伤,甚至把高宗的那句话篡改为“回来发落”。白县令象当头挨了一棒,不久在恐惧中抑郁而亡。高宗从江南回来细看固镇桥,认为既美观,又坚固,于是传白县令,意欲嘉奖。新任县令慌了手脚,不惜重金买使臣。使臣谎报说:“白县令暴病身亡。”高宗非常惋惜,下令将其厚葬,追封为“固镇城隍”,并在桥西北的高地上建造城隍庙供民众祭祀他。

固镇传说——固镇桥

很早以前,有个赵石匠动意要请鲁班在浍河的越河上砌座大石桥,乡亲们纷纷捐款。鲁班从扬州来到固镇,首先勘察地质、水文,并画出一幅七孔拱形大桥图样,然后带领能工巧匠用十天时间把天生桥建成。鲁班手持神斧站立桥头,人们敲锣打鼓前来祝贺。这时八仙之一的张果老倒骑着毛驴来到桥头说:“这桥质量不好,恐怕擎不住我和我的小毛驴。”鲁班并不认识张果老,很生气地说:“请吧!”张果老让毛驴饮干了浍河水,又倒骑着毛驴走上石桥,桥身果然摇摇欲坠。鲁班速将神斧扔进桥洞支起桥顶,桥身稳如磐石。张果老刚过石桥,鲁班恍然大悟,忙上前施礼道:“不知果老仙师驾到,望乞海涵!”张果老哈哈大笑,扬长而去,事后,人们还在桥上发现了毛驴的蹄印。桥下永远保留着鲁班的神斧——金斧头,那些逮鱼摸虾的人在桥洞里有时还能摸到斧头的把柄。 从此该桥名扬乡里,“固镇桥”则成为固镇的代称。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