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镇历史文化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祭 灶
“祭灶”,即祭祀灶神,有的地方叫“送灶”,又称“小年夜”。祭灶之俗,古已有之,最早可能在春秋时代。《论语》载:“与其媚于奥,宁媚与灶”,似乎与此有关。传说汉宣帝时,有个名叫阴子方的喜拜灶神,某年腊日灶神突然现形,阴即恭敬有加,顶礼膜拜。灶神甚喜,赐其一只黄羊,阴便以黄羊为祭。此后,阴深得灶神庇佑,世享福禄,其他人亦纷纷效仿。由此可见,“祭灶”之俗的久远。
据说灶神受命于玉皇大帝,在人间监视每家每人的举动。到腊月二十四日,便返回天庭述职,把每户各人的善恶行状禀报。而玉帝则据此予以奖惩,决定其家其人来年的吉凶祸福。所以,人们对灶神甚为尊敬,除了在厨房贴灶神像,像两边一般配以对联“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等;还要烧香放炮、设供、摆糖果、送云马等;而在这一天,家人还要团圆聚岁,当小年过。
灶神是男是女?据说起初灶神是女的,这可能与下厨行炊的多为女性有关。《酉阳杂俎》称灶神状如美女,说明灶神是女性,或者是女性化的美男子。但后来,灶神却是男性,俗称“灶老爷”,而且灶神像上还为其配了个 “灶奶奶”,以免其孤单。在明朝时,有的地方流行“女子不祭灶”之说。其解释为:一、灶神不仅受贿,而且好色,故女子要回避;二、因灶君欲返天庭,须沐浴清洁,不许女性参与。实际上反映了封建时代的男女不平等。
祭灶后,灶神要离开人世约一个星期,直到大年初一才返回,且与诸神同行。故很多地方初一凌晨燃放爆竹“接天”,就是迎接诸神的,其中也有这位灶神。
濠城地区的祭灶日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两天。王姓、朱姓等在二十三;而其他姓则在二十四。在当地有个说法叫“官三民四王八五”,意即有当官的人家过二十三,普通百姓过二十四,而娼妓等下流人则过二十五。但据《梦神录》载,古俗也有地方在腊月二十五煮赤豆粥以供食神的。
过 年
据考:中国人最早过的年称“腊”,是一个×色彩浓厚的民间节日。“说文解字”认为“腊”日是冬至后的第三个戍日。而我国一般称一年的最后一个月为“腊月”,即岁末之意,正是辞旧迎新进行广泛祭祀活动的季节。
“腊”的解释有二:一、同“猎”,即猎捕禽兽以祭祀,这可能是游牧社会遗留的风俗;二、同“接”,即新旧相接。据考证,“腊”在三代已有;夏称“嘉平”,殷称“清祀”,周称“大蜡”,秦复称“嘉平”,而汉以后才固定称“腊”。《玉烛宝典》载:“腊”与“蜡”是不同的祭祀活动,虽然时间在同一天,但“腊”以祭祀先祖,而蜡则祭祀“食神”。
由于“腊”的日期可能年年不同,后来官方就将农历一月一日定为“大年”,从而使“腊”固定了,于是“腊”日的各种祭祀仪式也都在这一天进行。一般的习俗多为放爆竹,贴春联,吃团圆饭,祭祀祖先,拜天地神抵,拜年等。
古时过年,有特制的酒食,如饮屠苏酒、椒柏酒,食五辛盘、敷于散等。王安石诗云:“春风送暖人屠苏”。屠苏即屠苏酒,是以屠苏散入酒浸泡后饮用,屠苏散又叫“八神散”,有多种配方,其一为:大黄,蜀椒,桔梗,桂心,防风,白术,虎杖,乌头八味中药。而“椒柏酒”则是以“椒”和“柏”入酒,《四民月令》和《问礼俗》等均有记载。“五辛盘”乃是大蒜,小蒜,韭菜,云台,胡荽等五种食物,古人认为可发五脏之气,以驱疠气。“敷于散”则是由柏子仁,麻仁,细辛,干姜,附子等中药制成散供服用,有健身祛病之功。
濠城地区的过年有不同处,即过“除夕”而不是过初一。“除夕”为一年腊月中的最后一天,月大过三十,月小则过二十九。这一天,贴春联、放爆竹;中餐吃团圆饭,全家欢聚,菜食丰盛,晚上守岁,下半夜放炮接天等,很为隆重。而正式的年,即作为春节的初一则清闲简约了许多。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垓下古战场霸王城下话桑麻
- 下一篇:安徽名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怀宁人邓石如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