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清代筹算女杰王贞仪(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探索自然奥秘
晴朗的夜晚,群星闪烁,人们都已入睡,王贞仪还披风饮露,独坐户外,静静地注视着天空,仔细观察星象的运行和变化。她一边观测,一边开动脑筋,琢磨着从书本上学来的东西。经过多次观测和模拟实验,终于搞清了日月食形成的原理。她在《月食解》中说,太阳照耀月亮,月亮才有光。人们站在地球上去看,只有十五才能见到望(月圆),初一才能见到朔(月隐)。虽然太阳照耀月亮,但地球只要不在太阳直射月亮的光束中,人们看到的就只是一个侧面,成了半圆月或弯月。朔的时候,只要太阳和月亮近于黄白二道的交点,太阳光被月亮所遮,就会出现日食。由于太阳高,月亮低,相隔非常遥远,因此随观测者位置的不同,见到的食分 (日食的程度)就不同。到了望,只要月亮进入地球的影子,就会发生月食。王贞仪非常推崇张衡对月食成因的解释,并在食分问题上作了一些新的发挥。她所阐述的日月食成因的理论,同现代天文学认识的日月食原理完全一致。
地球是一个大圆球,站在地球“边缘”和下半球的人为什么不会倾斜和摔倒呢?这个问题对现代的人来说已是普通的常识,不用发问。可是在互8世纪末叶时,虽然我国大多数学者也都承认地球是圆的,但却很少考虑或回答不了这个不倾斜摔倒的问题。唯有初出茅庐的王贞仪,经过仔细研究,对这个问题做了通俗的解释。她在 《地圆论》中说,地上的人都以自己居住的地方为正中,因此远看别的地方都是斜立的.似乎都该倾倒,实际都不倒,难道不是因为各地的人头上都是大,脚下都是地吗7这就是说,人们生活的地球,处于四周都是天空的空问之中,对宇宙空间来说,任何地方的人头上都是天,脚下都是地。王贞仪正确地认为,在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中,没有上、下、侧、正的严格区别。这是一个很可贵的认识。
王贞仪博览群书,楔而不舍。对古籍中的天文资料她仔细体会,吸取营养。当时一些历书将恒星年同回归年的区别说成了起于汉武帝进行太初改历的时候。王贞仪指出,这种差别并不是起于《太初历》,而是自晋代虞喜发现“岁差”以后才“天自为天,岁自为岁”。历书上还说,由于岁差,春分点逐渐东移。王贞仪也指出,这是错误的。岁差引起的春分点移动是西移而不是东移。另有一些人认为,岁差可以用“土圭”测得。王贞仪指出,上圭只能测日影,哪能测岁差?岁差只有用“中星法”才能测出。在我国何时产生“定气”的问题上,有人认为古人对日行迟疾没有认识,“定气”始于唐代历法。王贞仪批评说,这又错了。“定气”开始于北齐的张子信,其后隋代刘悼,唐朝李淳风和僧一行才测得更加精密了。王贞仪这些批评和见解,基本符合中国古代天文学的实际。她这种一丝不苟的治学态度,至今仍使我们钦佩。
除了精勤观测,刻苦钻研,王贞仪还非常重视学习当时的先进科学。天文学离不开计算,因此她对清初历算家梅文鼎的著作非常推崇,尤其看重《筹算》和《历算》两本。梅文鼎曾测得地理经度圈上的一度弧长等于250里,王贞仪把这个结果引申到天球中,指出,地差1000里,天顶差五度。她还认识到,随着地理纬度的不同,各地北极出地高度也就不同,因此,恒星隐显,昼夜长短,都会随地理纬度的不同而有差别。现代天文学对这个问题的研究,除了测量的更加精确外,就其整体来说,王贞仪当年的解释也是非常正确的。另外,随着明末清初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华活动,当时西方的各种天文学理论也都传到中国来了。王贞仪对这些东西并不囫囵吞枣,而是批判地吸收,有选择地使用。她既知道哥白尼的日心体系,也了解第谷的折衷体系 (即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不动中心,日、月、恒星都绕地心运行,而五大行星又绕日运行)。她认为“西历虽至密,亦未能言概准,”“有所可行,即有不可行;有所是,即有不是。”生活在18世纪末叶的一位妇女,能有这样的见地,很是难能可贵。
顽强的斗争精神
王贞仪29岁的短暂一生,做了大量的科学工作。她精通地理、数学、医学和诗文绘画,也懂得气象,“言晴雨丰欠辄验”,真是一位多才多艺,才气横溢的青年女科学家。她的文章“皆质实说理,为不藻采”。当然,王贞仪最有造诣的还是天文学。她把自己研究天文学的成绩写成不少著作,其中许多已被湮没,现在能看到的只有《金陵丛书》中的《德风亭集》卷五、卷六和卷七中有关天文历法方面的心得体会。如卷五中有《岁差日至辩疑》、
《盈缩高卑辩》、《经星辩》、《黄赤二道解》;卷六有《地圆论》、《地球比九重天论》、《岁轮定于地心论》、《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一、二、三》;卷七有《月食解》、《勾股三角解》等。据传她的著作共有64卷之多,可惜如今我们只能读到很少一部分了。
同任何科学家一样,王贞仪在科学的道路上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她要从事科学,就必须同科学的敌人,首先是同封建迷信和封建伦理进行斗争。还在她刚开始钻研天文和做诗绘画的时候,就有一班封建卫道士嘲笑地说,女孩子的正当职业是酒食缝纫,不应以文史翰墨为事,甚至攻击她从事科学是想青史留名。但是王贞仪的反叛精神使她没有屈服。她据理驳斥,坚持为科学开辟道路。她在一首诗中写道:“始信须眉等巾帼,谁言儿女不英雄”,顽强地顶住封建礼教的重压,不屈不挠地进行科学研究。王贞仪与封建伦理的抗争,在她的不少诗文和书信中都有表白。她简直是一面从事科学研究,一面为妇女的地位呼号。历史事实也说明,越到封建社会后期,统治者就越要把天文学拉入迷信的泥坑,如利用天文搞“风水”之类。面对这些邪恶,王贞仪在《葬经辟异序》和给她父亲的一封信里,明确宣布,这些东西完全是骗人的鬼话,绝不会影响子孙后代的贫富贵贱。还有人抬出所谓“风水”本是古代圣贤倡导的,以此来吓她。王贞仪更指出,这正是那班圣贤的缺点,学古人必须取批判态度。在一定意义上说,王贞仪的科学成绩正是在同这些谬端邪说的斗争中取得的。
“尝拟雄心胜丈夫”。用王贞仪的这句诗文来概括她和我国古代其他女天文学家是再恰当不过了。王贞仪等人堪称是中华民族科学发展史上女科学家的代表人物,应该占有自己的地位。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我国清代筹算女杰王贞仪(一)
- 下一篇:安徽名人—清代书法家、篆刻家,怀宁人邓石如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