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历史记载较早的合肥名人余阙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2002年9月9日,央视一套播放记录片《寻找西夏》(以后又重播数次),缕述西夏兴起、变迁及灭亡的历史,称西夏自李元昊立国(公元1038年称大夏皇帝,年号天授礼法延祚)至公元1227年蒙古(蒙古成吉思汗二十二年)灭西夏,凡十主,历时一百九十年。然而,此后,西夏却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西夏灭亡后,其后人到了哪里,也成了一个谜。
直到20世纪初,俄罗斯人发现西夏文书起,西夏的历史真相才逐步浮出水面。经过多次的考古发掘,西夏历史已有文物可徵,文献可考。
经过当今研究西夏历史和文献的学者不懈的努力,也已找到了党项人的后裔数支。
其中元代庐州(今合肥市)人余阙,即为西夏人的余荫,党项人后裔。
这立即引起了我对余阙其人的兴趣。这是因为余阙不仅是元代一名性格刚直,正气凛然,言峭直无忌的官吏,而且也是一位著名的散文家。
余阙(1303-1358),字廷心,一字天心,因家居庐州东厢青阳山庄(今属合肥市肥东县湖滨),号青阳先生。他是唐兀人,祖居河西武威(今属甘肃)。唐兀,即党项羌族。
据史载和考证,党项羌族世居今四川松潘一带。后吐蕃在西藏、青海日益强盛,迫党项羌族北移至今河西走廊、宁夏一带。
唐太宗贞观初年,赐党项羌族拓拔氏彝兴为李姓,镇夏州五州之地。唐肃宗时,李彝兴的孙子李继迁助平定黄巢有功,受唐封,遂以强大。
经五代战乱,至宋仁宗时李元昊立国,西夏开始成为与辽、宋、金、元鼎立割据的一个强国。
余阙的父亲沙剌臧卜,官庐州,遂为庐州人。其父内迁并官庐州,当在元代中期。余阙在其文集《青阳集》中自称“夏人”,实已汉化。
余阙的父亲早死。他只得课授生徒以养活母亲。他后来与元代儒学大师吴澄(1249-1333)的弟子庐州人张恒交往,学问日进。蒙古惠帝元统元年(1333),余阙进士及第,授同知泗州事。他刚毅耿介,在泗州任上,“为政严明,宿吏皆惮之。”不久,被召入京师任翰林文字,又转任刑部主事。以不会阿谀权贵,弃官归庐州。后又被起用,仍直言敢谏。明宋濂在《余左丞传》中说:“阙在位,知无不言,言峭直无忌。人劝阙少避祸,其曰:‘吾纵昏,岂不知披麟为危。委身事君,身虽杀,弗悔也’。”
余阙在浙东道廉访司使任上,为处理母亲的丧事,又回到庐州。
余阙生当元代末年,南方反元义军风起云涌。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余阙任淮西宣慰使,守安庆。时南北音问隔绝,兵食俱乏。余阙上任十天,即遇到盗贼侵扰。江淮大饥。余阙选中潜山境内土壤肥沃的八社,命士兵屯田。第二年春夏大饥荒,余阙拿出自己的薪俸积蓄,设粥赈济;又请于中书,得钞三万锭以赈灾民。民失业者数万得以存活。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夏,大雨水浸屯田,禾苗半没。安庆城下水声如吼。余阙率众加固堤防。秋季丰收,得粮三万斛;军有余力,民有收成。余阙乃令兵士疏浚安庆城的护城壕沟,增高低洼的地势。在外围又环以三道深沟,引长江水注入;四周植木为栅栏,城上筑起飞楼,使安庆城更加表里完固。
时有广西“猫军”五万,由元帅阿思兰沿江而下,进驻庐州,军纪败坏。余阙发布文书,谴责阿思兰。“猫军”所到之处,有横行不法者,余阙即命部下收杀之。“猫军”慑于余阙凛然不可犯之威,顿时收敛。
以上可见,余阙是一位对百姓苦难富有同情心和具有正义感的官吏。这在元末混乱的年代,殊为难得。
后论功拜余阙为江淮行省参知政事,旋任淮南行省右丞,仍守安庆。
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在蕲水(湖北浠水)称帝的徐寿辉的部将赵普胜(双刀赵)攻安庆,被余阙打败。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十月),陈友谅沿江而下,攻克小孤山,直趋安庆城下。余阙坚持数月,至次年一月,城陷。余阙引刀自刭。余阙妻耶卜氏及子德生、女福童皆赴死。余阙死时,年五十六岁。
朱元璋对余阙的死难评价很高,说是“自兵兴以来,阙与褚不华为第一。”褚不华守淮安五年,后殉难,其精忠大节,时人比之为唐之张巡。余阙死谥“忠宣,” 后人称他为“忠宣公。”
《元史》本传称余阙“留意经术,《五经》皆传注。”可见,他精通儒学,又称“其为文又有气魄,能达其所欲言。言诗体尚江左,高视鲍、谢、徐、庾以下不论也。篆隶亦古雅可传。”文如其人。余阙的文章很能反映他刚直的性格和峭拔的思想。他的《贡泰父文集序》不在贡师泰的文章上用力,而着重写自己与贡师泰以“迂”相交而成为“欢然相得”的莫逆之交的情况,鄙弃那些奴颜媚俗、夤缘以进的无行文人,表现出对正道直行品质与精神的珍视,读之令人感愤。贡师泰,宣城人,官至集贤殿直学士。余阙赞扬他是在京师驰逐声誉之区“不妄为进取”的唯一“迂者”。余阙的《书果啰罗易之作颍川老翁歌后》对元末百姓的苦难寄以同情,对官府横征暴敛、纵情声乐发出了愤慨的斥责之声。果啰罗易之,即葛逻绿易之,即廼贤。果啰罗或葛逻绿为突厥族姓氏,又汉译为“马”。故廼贤(1309-?),亦名马易之。廼贤作《颍川老翁歌》,揭露河南赤地千里,民不聊生的现实,愤怒谴责黄堂太守“聒天丝竹夜酣饮,阳阳不问民啼饥”的罪恶。时余阙正以御史行河南河北,对“鹄形累累口生焰,脔割饿殍无完肤”的惨象亲眼目睹。他写出此序文一抒对于朝廷赈灾不力和官吏穷刮百姓的黑暗腐败的愤怒之情,掷地作金石声,可谓至情之文。
余阙死后,被敬爱他的人将他从水塘中捞出,葬于安庆西门外。明初在此立庙,为余阙祠,即今著名的大观亭。余阙后人尚有在合肥者,已传至二十五代。记录片《寻找西夏》中说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西夏历史的学者白波等曾专程到合肥小南门(今大钟楼一带)访问过余阙的后人,并查阅了署有“忠宣公,武威人”扉页的家谱。肥东湖滨的青阳山庄他们有没有去过,记录片中没有说起。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京剧杰出代表人物程长庚
- 下一篇:安徽名人—从文案到中堂:李鸿章的发迹史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