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历史上的古代徽州名人大全之十(清)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萧云从(1596~1673) 字尺木,号默思,又号无闷道人。祖籍当涂,芜湖人。明末清初著名画家,姑熟画派创始人。幼而好学,笃志绘画、寒暑不废。明崇祯十一年(1638)与弟云倩加入复社,次年为副贡生。入清不仕,闭门读书赋诗作画,或遨游名山大川。善画山水格疏秀,兼工人物,与孙逸齐名。早期作《秋山行旅图卷》,绘《太平山水图》43幅,另有《闭门拒额图》、《西门恸器图》、《秋山访友图》、《江山览胜图卷》、《归寓一元图卷》、《谷幽深卷》、《崔萧诗意卷》等。清康熙元年(1662)重修太白楼,画匡庐、峨嵋、泰岱、衡岳四大名山,7日而就,遂绝笔。晚年结识铁匠汤天池,指导汤以铁作画。著有《梅花堂遗稿》、后黄铖编有《萧、汤二老遗诗合编》,画为故宫博物馆、安徽省博物馆所珍藏。

汤 鹏 字天池。清顺、熙(1644~1722)间铁画艺人。祖籍徽州,迁居江苏溧水。幼年来芜 湖学铁工,及长,自营铁业作坊,初制单枝铁花和饰有内裱绢纸的铁花灯供敬佛之用,后将 二者揉合为一体,创制铁画。能揉铁作花竹虫鸟,曲尽生致,又能作山水屏障。铁画问世后 ,人皆珍爱之。曾从萧云从学习画枝,受萧指点,技艺益精,名噪一时。

杨光先(1597~1669) 字长公。世袭新安卫副千户,让职于其弟光弼,以布衣游北京。明崇 祯十年(1637),抬棺上疏劾大学士温体仁等,被杖谪戍辽。明亡后家居。清初,清迁任用德 意志传教士汤若望为钦天监,废明《大统历》,用《西洋新法历书》。光先先后撰《群邪论 》、《辟廖论》以反对,嘲笑传教士带来的地球说不合理,×荒诞无稽,提出“宁可使 中国无好历法,不可使中国有西洋人。”顺治十七年(1661)具呈礼部,指控×非中土圣 人之教。礼部不准。四年后又接连向礼部控告传教士有颠覆中国之阴谋,称汤若望所订历法 不准,为荣亲王选择葬期、山向“俱犯杀忌”。礼部会审,定汤若望凌迟,南怀仁等3名外 国传教士流放,并取缔×,在钦天监任职的中国人以“附逆”之罪,“翻被剪除净尽” 。杨被任命为钦天监副,旋升监正。杨以仅知历理,不知历数为由,5次提出辞职,未准。 康熙六年(1667)错推明年闰月,被革职。八年,康熙让其与南怀仁辩论中西历法高低,经实测,西法准确。南朝臣议复:杨光先死罪,妻子流徒。康熙念其年老免处。旋暴死于山东南归途中。

弘 仁(1610~1664) 字无智,号渐江。俗姓江,名韬,字大奇,又名舫,字鸥盟。明末诸 生。明亡离歙去武夷山,从建阳古航禅师为僧。顺治十三年(1656)由闽返歙,往西干五明寺 。画从宋元各家入手,万崇倪瓒画法,为新安画派奠基人。画师古人。更师造化。返歙后每 岁必游黄山,以“江南真山水为稿本”,曾作黄山真景50幅,笔墨苍劲整洁。富有秀逸之气 ,给人以清新之感。其《黄山松石图》亦伟俊有致,不落陈规。所作《晓江风便图》写浦口 景色,笔墨贺劲,兼用侧锋,是其晚年代表作。除山水外,亦写梅花和双钩竹,与杳士标、 孙逸、汪之瑞并称“新安四大家”(亦有称“海阳四家”)。行书法颜真卿,楷书学倪云林, 得其神韵,亦工诗,后人辑成《画偈集》148首。

方以智(1611~1671) 字密之,号曼公。(桐城学者考订认为方以智出生于桐城县城凤仪里 ,枞阳学者认为今属枞阳浮山人,待考订。)方孔子。少年时与陈贞慧、吴应箕、侯方城 等参加“复社”活动,时称“明季四公子”。崇祯十三的(1640)中进士,因其父败于张献忠 ,被杨嗣昌诬谧下狱,为父辩诬,怀血疏号泣,膝行于长安门外两年,其父被开释,以智亦 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李自成攻入北京时被执。后逃出投效福王。马士英、阮大铖加害东林 党从。乃穿道士服,逃至天台、雁岩间卖药为生。清顺治三年(1646)年,明桂王朱由榔在肇 庆建立政权,以知任右中允,充经筵讲官,旋迁待讲学士,次年迁礼部待即、东阁大学士, 不久被太监王坤排挤罢相,后称疾屡诏不起。永历四年(1649)奉诏入史局,移居平乐。次年 清兵攻隐平乐时被执,清将马蛟麟迫其投降,命左置官服,右置刀剑,任其选择,命左置官 服,右置刀剑,任其选择,以智毅然站在右边。马蛟麟为之折服,允其为僧。遂改名宏智, 字无可,别号药地、浮山愚者、愚者大师、极刃老人等。晚年定居江西庐陵青原山净居寺。 康熙十年(1671)冬被清廷逮捕,在解往广东途中,路过江西万安惶恐滩头时死于舟中。其博 涉多通,对天文、地理、历史、物理、生物、医药、文学、音韵、书画等多有研究。其于自 然科学方面的居就较为集中地体现在所著《物理小识》里,为继承发展古代科学技术作出卓 越贡献。另著有《通雅》、《药地炮庄》、《东西均》、《禅乐府》、《四韵定本》、《医 学全通》、《浮山文集》、《学易纲宗》、《切韵源流》、《五言古诗》等。

钱澄之(1612~1693) 原名秉镫,字饮光,一字幼光,号田间,别号西顽。清桐城(今属枞 阳古塘乡)人。明末诸生。弱冠时以拦巡按御史车驾,揭发其贪污枉法及其秽行而闻名。后 漫游吴越,结识陈子龙、夏允彝等,组织“云龙社”,与“复社”相应和。弘光帝时,阮大 铖迫害“复社”文人,遂避走吴中、浙江、福建、广东,经黄道周荐给唐王,授彰州推官, 改延平府。桂王时(1646)授礼部仪制司主事。永历三年(1469)授翰林院庶吉士。官至编修知 制诰。曾在吴江起兵抗清。清兵攻陷桂林后,一度削发为僧,后还俗归隐故乡,改名澄之。 其博学多才,诗文尤负重名。著有《田间易学》、《庄屈合诂》、《藏山阁文存》、《藏山 阁诗存》、《钱饮光全集》、《钱饮光遗书》5种。

查士标(1615~1698) 字二瞻,号梅壑,别号懒标、懒老、后乙卯生。名画家。出身书香门 第,家藏鼎彝、金石篆刻及古书、字画甚多,受濡染薰陶。诗、画兼优,时人称之为“查文 学”。清兵入关,士标先后浪迹南京、扬州等地,恨世疾俗,寄情山水,以诗书画自遗。画 学倪瓒,后受董其昌影响,笔墨疏简,意境荒寂,与江韬、汪之瑞、孙逸并称“海阳四家” 。书学米芾,潇洒苍劲。才思敏捷,每作一画,题诗亦成。传世书画较多,代表作有《狮子 林图册》、《南山云树图》等。诗作有《种书堂遗稿》、《黄山诗钞》等传世。

汪 昂(1615~1694) 初名垣,字 庵。寄籍括苍(今浙江丽水)。早年苦读经史,长于文学 。明亡,不愿入仕,立志学医。尤喜集医方,整理古代医籍。所著《医方集解》、《素问灵 枢类纂约注》、《本草备要》、《汤头歌廖》(合称“汪氏四书”),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一定 影响,至今仍是中医入门必读书。

施闰章(1618~1683) 字尚白,一字屺云,号愚山,晚又号蠖斋。幼孤,靠叔父抚养成人。 少年即有文名,曾去北京,与宁琬、严沆、西澎、张谯明、赵锦明、赵锦帆、周茂元等以诗 和,号“燕台七子”。清顺治三年(1646)中举,六年,中进士,补授刑部主事,奉使桂林。 历员外郎,擢山东提学佥事。十八年,调任江西布政司参议,分守湖西道。康熙六年(1667) 罢官回 。十八年,举博学鸿词科,授翰林院侍讲,撰修《明史》。二十年,任河南乡试正 考官,二十二年,转侍读。诗与山东莱阳宁琬齐名,人称“南施北宋”。擅王言诗,辞清句丽,号“宣城体”。著有《双溪诗文集》、《学余堂文集》28卷、《施代家风述略》、《愚山诗文集》50卷、《观海集》、《矩齐杂记》2卷、《愚山外集》2卷、《学余集》80卷、《 拟明史》5卷、《蠖齐诗话》4卷。《青韵志略处韵》13卷,曾与秦蓁春合辑《宛雅》8卷。

梅 清(1623~1697) 字渊公,一字润公,号瞿山。守极孙。清顺治十一年(1654)举人,考 授内阁中书。以博雅负盛名,诗词雄迈 逸。遨游燕齐吴楚间,为名公卿推重,善画理,墨 松尤苍雄拔秀。著有《天延阁集》、《瞿山诗略》、《黄山画册》。被人誉为“黄山画派巨 将”。

梅文鼎(1633~1721) 字定九,号勿庵。幼聪颖,人称“神童”,常随父及塾师罗王宾爷 观天象。14岁中秀才,清康熙三十四年(1695)岁贡生。后以其孙觳成贵,赠光禄大夫、都察 院左都御史。一生淡于功名仕进,潜心研究数学及天文历算。27岁曾从师于竹冠道人倪观湖 ,写成《历学骈枝》2卷。50岁时至北京,结交朱竹 、徐敬可、李光地及西方传教士安多 等人,研讨学问,孜孜不倦。73岁时受康熙召见,长谈三日,康熙书“绩学参徽”赐之。一 生著书88种,在天文学上主要介绍《崇祯历书》及《大统历》;在数学上介绍当时流传之中 国古代数学及西方算法,并有祉充发展,其中《几何补编》4卷,多有创见。与日本关孝和 、英国牛顿被公认为当时世界三大数学家。能诗文,著有《积学堂文钞》6卷、《诗钞》4卷 。另著有《历算全书》等。

张 英(1637~1708) 字敦复,号乐圃。清康熙二年(1663)举人,六年进士,十二年,授翰 林院编修,充日讲起居注官,累迁待读学士。十六年内迁设南书房,奉命入直,得康熙器重 。二十年,因葬父乞假归里,居4年召回京师,迁兵部待郎,调礼部兼管詹事府,充经筵讲 官。二十八年,擢工部尚书,兼翰林院掌院学士,仍管詹事府。再调礼部尚书,兼管如前。 后因祭文“未详审”被革尚书之职,仍掌翰林院、詹事府,教习庶吉士。三十一年复官,相 继任国史馆《国史》、《大清一统士》、《渊监类函》、《政治典训》、《平定朔漠方略》 总裁官,三十八年,拜文华殿大学士,瘘礼部尚书。晚年归里,卒谥文端。世宗即位,赠太 子太傅。乾隆初年,加赠太傅。著有《笃素堂诗集》、《笃素堂文集》、《笃素堂杂著》、 《存诚堂诗集》、《南巡扈从纪略》、《易经衷论》、《四库著录》、《聪训斋语》,《恒 产琐言》等行于世。

戴名世(1653~1713) 字田有,一字褐夫,号南山,别号忧庵。“桐城派”奠基人、文学家 。20岁授街养亲,27岁所作时文为天下传育,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应级试,二十六年,以 贡生考补正兰旗教习,授知县,因愤于“悠悠斯世,无可与语”,不就。漫游燕、越、齐、 鲁、越之间。四十五年举应天试,四十八年,中进士第一,殿试中一甲二名,授翰林院编修 。五十年科,左都御史赵申乔,据《南山集·致余生书》中引述南明抗清事迹,参2戴名世 “倒置是非,语多狂悖”,“祈敕部严加议处,以为狂妄不敬之戒”。由是,《南山集》案 发,被录下狱。五十三年三月六日被杀于市。著有《四书朱子大全》以及大量散文。同族后 人戴衡搜集整理遗文,于道光二十一年(1841)编成《戴南山先生全集》14卷,光绪时刊行传世。

方 苞(1668~1749) 字风九,一字灵皋,号望溪,桐城派创始人。32岁参加江南乡试中举 ,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中进士第四,因母病,未参加殿试。五十年,因《南山集》案牵连入狱两年,后经李光地营救免死,编入汉军旗籍管制,以白衣平民入南书房,后移养蒙斋, 编校《御制乐律》、《算法》诸书。六十一年,充武英殿修书总裁。雍正元年(1723)赦还原 藉。九年,授左右允,次年迁待讲学士,十一年,迁内阁学士、礼部待郎,充《一统志》总 裁。乾隆元年(1736)充《三礼义疏》副总裁,七年,因病辞归,赐翰林院待讲衔。治经以宋 儒为宗,尤致力于《春秋》、《三礼》。论文提倡“义法”,认为义即易之所谓言有物也, 法即易之所谓言有序也。义以为经,而法以纬之,然后为成体之文。后桐城派的文论,以此 为纲领加以补充发展。著有《周官集注》、《周官辩》、《周官析疑》、《考工记析疑》、 《仪礼析疑》、《丧礼或问》、《礼记析疑》、《左传义法举要》、《春秋通论》、《春秋 直解》、《春秋比事目录》、《离骚正义》、《方苞文集》等。

方观承(1698~1768) 字遐谷,号问亭,又号宜田。清治水与植棉专家。式济子。少年因《 南山集》案牵连,祖父、父亲被流放黑龙江,他与兄观象寄居于江宁清凉山僧寺。因书法被 平郡王福彭赏识,任症郡王记室。清雍正十年(1732)随福彭征准噶尔,十三年,补内阁中书 。乾隆二年(1737)充军机处章京,累迁吏部郎中。七年,授直隶清河道,后历任按察使、布政使、山东巡抚、浙江巡抚、直隶总督。二十年,加太子太保,署陕甘总督。闪年仍任直隶 总督。总督直隶20年,重视治水、兴修水利以及棉花生产,先后治理永定河方略数下疏,延 赵一清、戴震辑《直隶河渠书》130余卷。三十年,绘制《棉花图》(又名《木棉图说》)16 幅进呈乾隆,系统地说明从种植到制成棉布的过程,总结了每个生产程序的生产经验,并在 当地推行。病卒后,谥恪敏。蓍有《述本堂诗集十八种》、《述本堂诗续集》、《薇香集》 、《燕香集》、《问亭集》,另与秦惠田同撰《五礼通考》。

张廷玉(1672~1755) 字衡臣,一字砚斋。张英次子。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授检讨 ,直南书房,迁洗马,历庶子、待讲学士,内阁学士。五十九年,授刑部侍郎,旋转吏部侍 郎。雍正元年(1723)擢礼部尚书,为诸竽子师,加太子太保,继调户部尚书。四年,授文渊 阁大学士,六年,拜保和殿大学士,兼吏部尚书,七年,加少保。八年,清廷设军机处,受 命为军机大臣。历任乡试同考,会试主考,屡充朝迁阅卷大臣,选拔人才甚众。清廷开馆编 修《三朝实录》、《玉牒会典》、《治河方略》、《国史》、《明史》时,均受命为总裁。 尤以《明史》一书,为史学界所推重。另著有《澄怀园全集》、《四库全书总目著录》行于世。谥文和。 汪士慎(1686~1759) 又名慎,字近人,号巢林、溪东外史、天都寄客等。寓居扬州,为“ 扬州八怪”之一。平生酷爱梅花,所画枝桠繁茂,千花成蕊,冷香清艳,潇洒秀劲。亦善画 竹,工诗及八分书。54岁时,左目失明,为人画梅,作八分书皆妙于未瞽时。57岁双目皆盲 ,然展纸作狂草,神妙未减。篆刻金农称“浑得两京遗法”。著有《巢林集》7卷。

程兰如(1690~?) 名天桂,以字行。精奕事,师从歙县碣田郑国任。清世宗、高宗时,与 梁魏今、施定庵、荡西屏并称围棋四国手。四人过从甚密。与梁留有23局奕谱,与施留有5 局棋谱。乾隆十九年(1754),偕同韩学元、黄及侣拜望高东轩,在晚香亭授先韩、黄对奕15 局,集成《晚香亭奕谱》传世。另评注汪秩所辑《奕理妙语》。子祖韬,字封六,工诗,亦善奕。

刘大 (1698~1780) 字才甫,一字耕南,号海峰。清桐城(今属枞阳陈家州乡)人。少年业 师于吴直。20多岁至京师,为方苞推重。雍正七年(1729)、十年两登副榜,先后经方苞、张 廷玉荐举博学鸿词科和经学,试皆不第,遂不复试。60岁后任黟县教谕,数年后弃官归隐枞 阳。姚鼐、王灼、吴定、张惠言皆为其门下北子。论文强调“义事、书卷、经济”主张在艺 术形式上模仿古人的“神气”、“音节”、“字句”,是继方苞之后桐城派的中坚人物。著 有《海峰文集》、《海峰诗集》、《论文偶记》、《翕县志》等。

戴 震(1724~1777) 字东原、慎修,号杲溪。清清乾隆五年(1740)随父至江西南丰贩布谋 生。曾在福建邵武县设馆讲学。七年,回乡拜江永为师,潜心学问。对制度、名物、数学、 天文、地理等均悉心钻研,尤精音韵、训诂。治学由“声音、文字以求训诂,由训诂以寻义 理,袜中求是,不偏主一家,亦不过骋其辩。十六年,补县学诸生。二十年,乡谊族侵占其 祖坟地,并欲加罪,遂避祸入京,寄居歙县会馆。与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朱筠等 名士交往,声重京师,名公儿子争相与交。二十七年,乡试中举。三十四年、三十六年,先 后应汾州知府孙和相、汾阳和县李文起聘,修成《汾州府志》、《汾阳县志》。三十八年, 四库开馆,特召为纂修官。曾先后6次参加会议,均未及第。四十年,赴殿试,赐同进士出 身,授翰林院庶吉士。入四库馆5所,馆臣凡有奇文疑义均前往咨访,请为考订始末源充。 以积劳致疾病逝,归葬休宁县商山。其博闻强记,对天文、数学、历史、地理均深有造诣, 尤精音韵,所创古音9类25部之说,及阴阳入对转的理论,对经学、语言学贡献尤大。由其 辑佚整理的古代算经10种,系统总结前人成就。所校《水经注》,纠正长期以来经、注混淆 的错误,对地理学为功尤巨。在哲学上肯定世界是“气”的变化过程,而“气化流行,生生 不息”,就是“道”或“理”。强调从具体考察事物中认识事物规律(理)的必要,并用“理 存于欲”的命题,反击理学家所谓“去人欲,存天理”的说教,认为“后儒以理杀人”,为 一代思想大师。著有《原善》、《原象》、《孟子字义疏证》、《声韵声》、《声类表》、 《方言疏证》、《水地记》、《勾股割圜记》等50余种。后人编有《戴氏遗书》、《戴震集 》。

鲍廷博(1728~1841) 字以文,一字渌饮。少补诸生,秋闱不中,遂绝意科举。与父俱嗜书 ,乃搜求海内宋元旧椠或善本,并亲手校 ,藏书丰富,鉴别古书精熟。人持书来,能矢口 答出其主要内容、真伪优劣,何人收藏。清乾隆天下十七年(1772),诏求天下遗收,献出家 茂精本600种,居全国私人献书之冠。《四库全书》编成,清廷归还原书,并赏赐其《古今图书集成》、《伊梨得胜图》、《金川图》。继后,遂将家藏孤本刊刻成《知不足斋丛书》 。嘉靖十八年(1813)浙江巡抚方受畴将鲍廷博所刊刻26集《知不足斋丛书》吴献仁宗,赏赐 。因急欲刊竣27、28两集,染疾不起,嘱其子续刊。死后,其子辑成30集,207种。著有《 花韵轩小稿》2卷及《咏物诗》;曾为“夕阳诗20韵”,甚工。袁枚、阮元称之为“鲍夕阳 ”。

姚 鼐(1732~1815) 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人称惜抱先生。早年随伯父姚范和 刘大 学习经学、古文,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后授兵部主事, 历任山东、湖南乡试主考官、三十六年会试主考官。累官刑部郎中、三十六年会试生考官。累官刑部郎中、记名御史。参与纂修《四库全书》。主持梅花、紫阳、敬敷书院40年。桐城 派的义法论和声气论经其发挥和深化,成为一套较系统的古文理论。他提倡义理、考证、文 章三者的合一以“相济”,总结文章的阳刚、阴柔两大类风格,认为两种都是文章所需要的 ,不能偏废。其散文简洁清淡,纡徐要渺,雍容和易,一如其人。诗有清拨淡远之致,尤工近体。著有《惜抱轩全集》88卷,包括文集和诗集,又有《法贴题跋》、《左传补注》、《 国语补注》、《公羊传补注》、《谷梁传补注》、《九经说》、《老子章义》、《庄子章义 》等。选编古文辞赋集《古文辞类纂》75卷及《五七言今体诗钞》18卷。

罗 聘(1733~1799) 字遁夫,号两峰,又号金牛山人、花之寺僧、衣云道人、蓼州渔父等 。“扬州八怪”之一。后迁居扬州,为金农入室弟子。终生布衣。好游历,足迹遍及越 、楚、齐、豫、燕、赵等地。人物、佛象、山水、花卉、蔬果、梅竹无不能画。所作佛象奇 而不诡,尤工画鬼。笔调奇特,风格自创。所画《冬心先生蕉荫午睡图》、《药根和尚像》 、《丁敬像》,有“描来影欲飞”之誉。所画《息趣图》8幅,更是别出心裁,名重一时。

邓石如(1743~1805) 原名琰,字石如,因避清仁宗讳,以字行而改字顽白,亦曰完白。别 名笈游道人。怀宁五横白麟畈人。其父邓一枝工四体书,尤长篆籀。少以孤贫,曾砍柴卖饼 维持生计,暇时摹其父篆刻及隶古书,甚工。弱冠游寿州,受寿春书院梁 赏识,荐与江宁 梅 (梅文鼎曾孙)。纵观博取梅家所所藏秦汉以来金石善本,又手写《说文解字》20本,8 年艺乃大成。入越游天台、雁宕,又登黄山。翰林院编撰金榜惊其才,遂延为上宾,并荐之 于太傅曹文植。乾隆五十五年(1790)随曹入京师,篆书倾倒京师,被誉为“千数百上无此作 矣!”后至两湖制军毕沅处,居3年辞去。中年后往来江淮间。嘉庆十年(1805)在泾县书孔庙 礼器碑方染疾,同年科病殁。其篆书以二李(李斯、李阳冰)为宗,纵横捭阖则得之于史籀, 稍参肃意,杀锋以取劲折,字体微方,与秦汉当额文为近;其他书犹丽,淳质变化不可方物 。篆刻得力于书法,苍劲庄严,流利清新,破除了当时只取法于秦汉玺印的局限,使篆刻面 貌为之一变。世称“邓派”,也称“皖派”。著有《完白山人篆刻偶存》等。

曹振镛(1755~1835) 字俪笙,号怿嘉。文埴子。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进士,选翰林院庶 吉士。五十二年授编修。清仁宗时任学政、尚书、大学士、军机大臣。道光远年(1821)拜 武英殿大学士、军机大臣,兼上书房总师傅,并在北京内城受赐府第。七年,因襄赞军务有 功,加衔太傅。在军机处十余年,以小心谨慎,遇事模棱,迎承上意而受到清廷倚重。前后 参与主持分试、会试4次。著有《纶阁延辉集》、《话云轩咏史诗》等,并参加《高宗实录 》的编纂率,谥文正。

王贞仪(1768~1797) 字德儿子,号金陵女史、江宁女史。原籍天长县,后迁居江宁(今江 苏省南京市)。祖父者辅博学,父锡琛精医术。幼博览群书,11岁起随父去吉林,从蒙古阿 将军夫人学骑射。16岁南归,复随父游历京、陕、鄂、粤折。25岁嫁宣城詹枚。于天文 、气象、地理、数学、医学皆有成就,有《星象图释》、《筹算易知》、《象数窥余》等著 作10余种,惜多亡佚,仅存《德风亭初集》13卷。诗、词、文、赋、篆刻、绘画亦有成京, 史称“班昭之后,一人而已”。

程长庚(1811~1879) 字玉山(一作玉珊),名椿,谱名闻(文)檄。潜山程家井人。幼随舅父 进京,入昆曲和盛成科班学戏,生旦净丑皆能,尤工老生,与余三胜、张二奎同被称为“老 生三鼎甲”,又有“老生泰斗”之誉。初以主演《文昭关》、《战长沙》崭露头角。从道光 、咸丰至同治年间,长期主持三庆班并任主要演员。咸丰皇帝赐五品顶戴,使任粗忠庙会首 。在熔昆弋音于皮簧,变徽调为京腔中,为京剧艺术的形成做出重要贡献。有“徽班领袖、 京剧鼻祖”之称,为京剧创始期培养了骨干演员,人称“老生新三杰”的谭鑫培、孙菊仙、 汪桂芬都曾得其教益。又创办四箴堂科班。造就出陈德霖、钱金福、张淇淋等著名演员。菊 部丛书对其扮相、唱腔、演技、人品均有记述。

胡光墉(1823~1885) 字雪岩。少家贫,在杭州某小钱庄学徒,为肆主器重。1860年得肆主 临终时所赠钱庄,开办阜康钱庄。左宗棠接替浙江巡抚时,任湘军总管,凡钱粮军饷出入, 购买军火,筹办上海采运局、船政局、军装局、甘肃织呢总局,开办兵工厂,采金矿,开泾 河,向西商贷款,悉由其主持,从中获利甚巨。同时凭借钱庄啄引官僚存款,使钱庄迅速发 憎爱分明,支店达20多处,网络大江南北,至1872年,资金已达两千万两,田地超万亩,成 为富名振于中外的金融巨头。由于辅助相军有功,授江西候补道,赐穿黄马褂。1874年创办 “胡庆余堂”雪记国药号,1878年在杭州涌金门外正式落成营业。1941年又在上海设分号。 1882年在上海开办蚕丝厂,经营出口丝业。1884受洋商联合排挤而倾家荡产,被清廷革职查 抄,后忧郁辞世。

年羹尧(?~1726) 字亮功,号双峰。清康熙三十九年(1700)进士。先后任四川、广东乡试 主考官。四十八年,任四川巡抚,四十九年,平干伟罗都之乱,进四川总督兼巡抚。五十九 年,平里塘、边塘、乍了、察木多察,加授平西将军。六十年,升川、陕两省总督。雍正即 位后,加封二等哈哈番世职、太保、三等公爵世袭等职。疏请于川、藏边陲筑城,设守驻兵 ,封赏土司,准奏。青海台吉罗卜藏丹津纠集八合吉及大嘈嘛察汗和诺门汗反清。意图称雄 青海及唐古拉。年奉令率兵讨伐,封抚远大将军,节度川、陕、滇三省,俘罗卜部十万余人 。次年又领兵进讨,命岳钟琪先攻大喇嘛察汗,将其部众全歼于山谷中,另派精锐骑兵王千 ,偷袭罗卜藏丹津驻地,罗卜无备,部众实被打散,清军乘胜穷追,罗卜部被杀八万余人。 罗卜远投准噶尔,溥 海全境平定。进封一等公爵,加授精奇尼哈番。雍正三年(1725)在表 贺祥瑞中用词失当,贬杭州将军,抗旨不赴,遭弹劾免职。十二月押回京师,定92条罪行, 令自裁。

李鸿章(1823~1901) 又名章铜,字子黼,号少泉、少荃,晚号仪叟。清合肥(今属肥东县) 人。祖上原姓许,后兼祧李姓。1847年中进士。1853年在籍办团练,随父李文安镇压太平军,1858年入曾国藩幕,1861年起编练淮军,翌年率淮军乘船至上海,升江苏巡抚。1865年署两江总督,次年继曾国藩为钦差大臣,节制各路“剿捻”事务。1870年任直隶总督兼北洋通 商大臣,掌管清廷外交、军事、经济大权。1895年卸直督任。1899至1900年任两广总督,授 琥英殿大学士,曾先后创办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天津电报局、津榆铁路、 上海机器织布局等,选派留学生出洋,建立同文馆,创办水师学堂。凤买军火、军舰。建立 北洋海军。曾游历欧美,主张对外开放,引进西方技术,但在对外交涉和列强入侵时,妥协 退让,代表中国政府与外国侵略者签订一系列丧权辱国条约,如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 1885年《中法新约》、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896年《中俄密约》、1901年《辛丑条约 》等。在合肥广有房地加田产,葬于合肥东郊大兴集。有吴汝纶编《李文忠新华通讯社全集 》和上海人民出版社新编《李鸿章全集》。

张树声(1824~1884) 字振轩。清合肥(今属肥西县)人。咸丰年间在籍办团练,1862年率部 参加李鸿章组建的淮军,编“树字营”,赴上海,在江浙一带镇压太平军。1865年随曾国藩 “剿念”,翌年复归李鸿章节制,历署按察使、布政使。1871年起任漕运总督、江苏巡抚, 署两江总督兼通商大臣。1879年授贵州巡抚,不久任两广总督,1882年署直隶总督,次年署 北洋通商大臣,旋复任肉广总督。1884年中法战争初期,因所部潘鼎新战败,被革职留任, 在广东协办防务。病卒于任。著有《张靖达公奏议》等。

刘瑞芬(1827~1892) 字芝田。1862年以诸生入李鸿章幕,为淮军转运水陆军林,检验西式 枪炮。1876年代理两淮盐运使,驻节扬州。时淮北水灾,大批灾民流入扬州。时淮北水灾, 大批灾民流入扬州,他派员在扬州城外筑圩搭棚,筹粮赈济。不久,改任苏松太道,。1894 年迁三品京堂,任驻英、俄公使。次年得翻沙俄政府觊觎黑龙江漠河金矿,即驰报总理衙门 ,建议由国家自行开办金矿,即驰报总理衙门,建议由国家自行开办金矿。1896年改任驻英 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诸国公使。次年英军入侵西藏,他即赴英国外交部,力斥英方并 交涉英军从西藏退兵事。1898年奉召回国,授广东巡抚。卒于任所。著有《刘中丞奏稿》4 卷、《西貂纪略》、《养云山庄诗文集》6卷、《青山诗集》6卷。

孙家鼐(1827~1909) 字燮臣,号哲生,别号澹静老人。院试中举而南闱不策,1859年中一 甲一名进士,授修撰,入直上书房。1864年任湖北学政。1878年官毓庆宫行走,侍读光绪皇 帝。累迁内阁学士,擢工部侍郎。1890年授都察院右都御史、工部尚书兼顺天府尹。中日甲 午战争前夕,朝议主战,力谏“衅不可启”,主张忍让屈和,后提出变法自强,主张注重科 学,兴实业,办学堂。1864年参与强学会,强学会改为官书局,奉命主其事。曾与马吉森合 股在安阳创办广益纱厂,令其侄孙多森在沪创办阜丰面粉厂,并投资兴办启新水泥公司、北 京自来水厂、并陉矿务局、滦州官矿公司等。1898年奉命主力京师大学堂,提出“以中学为 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慈禧太后“废帝立储”后,藉养病请退。后 起任礼部尚书,拜体仁阁大学士,历转东阁、文渊阁,晋武英殿充学务大臣。1906年了任资 政院总裁。1908年赏太子太傅。卒后谥号文正公。

丁汝昌(1836~1895) 原名先达,字禹廷,号次章。家贫困,曾为雇工。1853年入太平军, 1861年随程学启降清。历任千总、营官、副将等职,参加镇压捻军。1868年授总兵加提督衔 ,赐协勇巴图鲁勇号。1874年因触怒刘铭传回乡。1879年入北洋水师任督操。1881年统领北 洋海军。次年以巡南海有功,赏头品顶戴,换西林巴鲁勇号。1883年授天津镇总兵,赏穿黄 马褂,1888年授北洋海军提督,翌年设水师学堂,兼领总办。1894年赏加尚书衔。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率北洋舰队护送兵船,回航时遭日军舰队截击,汝昌指挥作战,重创日军旗舰松 岛号和赤城、比睿号,受重伤。黄海海战后,奉命退守威海卫。1895年日本海陆军进攻威海 卫,他率船发炮支援炮台守军,击毙日本陆军少将大寺安纯。南北炮台失守后,据守刘公岛 抵抗,击退日军8次进攻,拒绝投降。同年2月11日夜被迫服毒自杀。

刘铭传(1836~1896) 字省三,号大潜山人。清合肥(今属肥西县)人。弱冠时贩私盐。太平 军到庐州,在家乡拉民团设防。1861年投李鸿章、曾国藩,建淮军“铭字营”。以镇压太平 军、捻军,累升至直隶提督。1884年,中法战争爆发,奉旨进京,呈《海防十事》,授予巡 抚衔督办台湾军务。在台湾布防抗战8个月,赶走法国入侵军。1885年10月12日,台湾正式 建省,任首任巡抚。抚台期间,整军备战,创办军工企业;能商惠工,拓展内外贸易;修筑 铁咱,发展近代交通;抚番理财,罗织人才,对台湾的开发作出巨大贡献。后遭岛内和清廷 一些人忌恨,1891年被迫辞职返乡。甲午战后,“马关条约”签订,台湾被割让日本,忧郁而终。 汪 莱(1768~1813) 字孝婴,号衡斋。15岁补博士弟子,38岁成廪生。清嘉庆十一年(180 6)夏,为治理黄河水患,受命测量云梯关外旧入海口与六塘河装卸入海口的地势高程。次年 ,以优贡生入都,考取八旗官学教习。受命与徐淮直、许法纂修《天文志》、《时宪 志》 ,书成,被选为内廷行走。十五年,调任石埭训导。十八年,应江南乡试,因疾回石埭,卒 于任所。毕生致力于数学研究,著有《参两算经》、《校正九间算术》及《戴氏订 》各1 册、《衡斋算学》7册等。《衡斋算学》提出方程不只有一正根,亦有负根,并设96道例题 加以证明,是中国数学史上关于方程根研究的一个突破。曾自制浑天、简平一方等观测仪器 。任石埭训导时,考制乐舞等器17宗,158件。著有《十三经注疏正误》、《声谱》、《说 文声类》、《今有录》、《诗文集》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