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黄梅戏和其它剧种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黄梅戏除接受青阳腔的乳汁哺育外,也能博采众长,从其它高台大戏中吸取营养,以丰富自己上演剧目。见下表:

其它剧种或说唱         黄 梅 戏

《白蛇记》(高腔)        《鸡血记》

《江流记》(高腔)        《白扇记》

《珍珠塔》(弹词)        《珍珠塔》

《长孝打凤》(东路子花鼓)    《凤凰记》

《玉环记》(传奇)        《毛洪记》

《秦香莲》(鼓词)        《双插柳》

《大合银牌》(汉剧)       《牌环记》

《东游记》(小说)        《戏牡丹》

《拾玉镯》(京剧)        《游 春》

《目连戏》           《骂 鸡》

《缀白裘》(徽剧)        《张古董借妻》

《张文贵传》(词话)       《二龙山》

上表所列《鸡血记》、《白扇记》、《戏牡丹》、《二龙山》、《牌环记》都已有专文考述。下面先谈三个小戏:

《游春》是出描写少女初恋的小喜剧,过去极受城乡群众欢迎,也是当年严凤英的拿手戏之一。此剧似脱胎于京剧《拾玉镯》,不过黄梅戏具有更多的乡土气息,其中[菩萨调)尤为优美动人。当年丁老六、潘泽海都以剧中王干妈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骂记又名《王婆骂鸡》,衍王大娘因丢失老鸡而骂街。此剧当产生于民间灯会,后为《目连戏》所吸收,意在娱人。黄梅戏是移植自目连戏?还是直接来自灯会?两种可能都有。《张古董借妻》又名《借妻困城》,见《缀白裘》,属徽剧杂花小调,黄梅戏只不过将唱词略加改动而已。又湖南辰河戏亦有此剧,唱高腔。再简述几个本戏:

《凤凰记》为三十六大本戏之一,黄梅戏本戏涉及包公的,计有七本,其它六本则是《二龙山》、《卖花记》、、《水涌登州》、《白布楼》、《血掌记》、《双插柳》。七本戏中只有《凤凰记》中的包公最为特殊,他是奉圣旨下乡斩杀二十四个孝子人头,为国母治病。这种行为和包青天的形象是完全不协调的,也不符合包公的性 格。不过张孝、张礼兄弟公堂争死一场,却十分感人。按此情节,最早当源于《后汉书·赵孝传》。元人杂剧衍为《赵礼让肥》,南戏名《十孝记》,沈景亦有同名传奇,均改名为张孝、张礼。此剧与《白布楼》皆见于东路子花鼓,此剧种向有“二高腔”之称,亦称“东腔”,音乐上具有帮、打、唱特点,与青阳腔关系密切。就现有明刊本青阳腔资料来看,尚未见这两个剧目,是否来自青阳腔,尚不能断言,但与高腔有关,可以肯定,因南戏中就有《兄弟争死》。总之黄梅戏中这两个本戏,大体是来自鄂东的。五九年安庆市改为《孝子冤》,后又改名《生死板》,换包公为秦正。在洛阳、开封、西安等地演出,颇获好评。

《珍珠塔》也是三十六大本之一,在各个地方戏种中都是颇受群众欢迎的一出批判嫌贫爱富的戏。考此剧在江、浙一带影响最大,几乎是家喻户晓。有的地方名《方卿羞姑》,亦名《九松亭》。这首先得归功于说唱文学,宝卷和弹词,尤其在清代,弹词家马如飞的《珍珠塔》最享盛名,号称“马派”。同时期就被人改成传奇,搬上舞台。后又被书坊改为唱本,到处流行。黄梅戏的改编,可能与唱本关系较深。不过黄梅戏编者最大的失策是将“羞姑”删除,改成戏耍陈翠娥,这就避重就轻了。五八年芜湖汇演,我的改编本就恢复了《羞姑》。

《毛洪记》也是反映嫌贫爱富。其后半段则采用两世姻缘的方式,以反抗封建包办。考其源则是元人杂剧及明初南戏《玉箫女两世姻缘》。明刊本中只有《大明天下春》卷四存有《托续旧盟》《韦皋续缘》;以及《乐府万象新》中《王箫渭河分别》计三个单出。

《双插柳》是在黄梅戏三十六古本之外后来发现的。全部框架,基本袭用《秦香莲》,只是将男女主人公改名换姓,男为孙文秀,女为赵桂英,所以剧本又名《孙文秀不认前妻》。考此故事,最早可能源于明代《百家公案》的《秦氏还魂配世美》,后改为说唱文学,唱本名《陈世美不认前妻》到处流行。清代改为戏曲《赛琵琶》,属“花部”,后面吸收说唱,写秦香莲神仙相救,教以兵法,

领兵挂帅。《女审》一场,大出一口冤气。京剧改为《铡美案》。六十年代王兆乾改为《赵桂英》。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