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太和清音濒临灭绝,曾盛一时被誉此曲应从天上来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曾被董必武称为“此曲应从天上来”的太和清音,以其幽雅、清丽、动听的唱腔和特有的旋律,曾在民间盛极一时,经历代文人雅士发展逐成一稀有剧种。然而如今,这一我省太和县所独有的剧种却面临灭绝的危险。上世纪50年代末,党和国家领导人董必武在阜阳视察工作时,听到此曲后高兴地说:“此曲应从天上来。”省黄梅剧团著名作曲家方少池曾把清音的唱腔带进了黄梅戏中,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时至今日,其命运如何?

据了解,清音戏源于元末明初,先是在寺庙僧侣中吟唱,后流传民间。1958年,太和县成立了新中国唯一一个清音剧团,到1960年,太和清音剧团排演大小剧目30多个,借鉴其他剧种剧目近百个。太和清音学会会长张洪奎说,当时他们到阜阳、淮南、蚌埠、怀远等地演出,所到之处座无虚席,场场爆满,有的人还会来听第二次、第三次。

据悉,当年太和县医院来了不少上海知青,凡是清音剧团在太和演出,他们几乎场场必听,并和张洪奎、谢树英等人成了很好的朋友。1959年,省黄梅剧团著名作曲家方少池在太和经过长达3个多月调研,把清音的幽雅、清丽、动听的唱腔带进了黄梅戏中,为黄梅戏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然而,1960年,在国家经历三年自然灾害时,太和清音剧团被迫撤消,尤其在经历了10年“文化大革命”后,太和清音几乎让人很少耳闻。太和清音从当初的掌上明珠到今天的濒临灭绝,当初的清音演员也从风华正茂的少年变成今天花甲之年的老人。知情人都说,如果再过十多年,这些人再玩不动清音之后,清音就要在太和彻底灭绝了,这将是戏曲百花园一个无法挽回的损失。

令人欣慰的是,经十多位清音老艺人的不懈努力,2006年底,太和清音申报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获得批准。太和县委宣传部副部长李玉说:“太和清音不仅不能灭绝,而且要加大抢救和挖掘工作,值得我们敬佩的是老一代艺人在这片干涸的土地上,在精心地呵护着太和清音这个全国稀有剧种的种子,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他们。”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