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安徽大鼓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安徽曲种。

流行于淮北、长江两岸和江淮之间的广大乡村和城镇。安徽大鼓起源于安徽泗县一带,原名泗州大鼓,相传是在清代中期受北方的河间大鼓影响发展而成。

后来借淮上交通之便,流行到淮河两岸,又名淮河大鼓。以后逐渐遍及安徽全省,形成南口、北口、花口三种唱腔。南口流行于长江两岸及合肥、六安地区,以淮北调为基础,吸收了门歌及庐剧唱腔。

北口流行于淮河两岸和淮北平原,吸收了渔鼓和安徽琴书的唱腔。

花口是跑码头的流动艺人的曲调,兼用南、北口唱腔,并吸收了很多地方戏曲如泗州戏、黄梅戏的唱腔,适于皖南、皖北观众欣赏。

安徽大鼓在唱法上形成了音色刚健的“卧嗓”和音质柔润的“立嗓”两派,没有丝弦伴奏,只以大鼓、简板或犁铧片击节。鼓点儿有开场用的〔凤凰三点头〕和在演唱中变化运用的〔长流水〕、〔倒卷帘〕以及板点儿〔珍珠串〕。

曲调简单,通俗易懂。过去都是坐唱,很少表演。

50年代后期对表演形式进行了改革,改为站唱,增加了刻画人物等表演成分。

安徽大鼓的传统书目有长篇《杨家将》、《南北宋》、《岳家兵》、《响马传》等。现代题材的长篇书目有《敌后武工队》和一些短篇、小段如《夸红旗》、《农机嫂》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