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文南词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文南词:戏曲剧种 。流行于安徽东至、宿松等地。原系湖北黄梅一带的渔鼓小调,清末民初由逃荒卖唱人传入安徽。在发展中曾受“饶河调”影响,吸收并融合了皖南山歌、民歌、十番锣鼓。从地摊走上舞台,有近百年的历史。唱腔有南词、文词、正板、平板、四板,快板等几十种,故取“南词、文词”合二为一,统称为“文南词”。伴奏以四胡为主。无专业剧团,东至、宿松两县黄梅戏团兼演文南词。剧目有《烟花女子告状》、《苏文表借衣》等三十多个。

文南词,又名文词腔,流行于池州市的东至县、安庆市的宿松县等地。剧种名称,取其主要声腔“文词”和“南词”首字组成,原系湖北黄梅一带渔鼓小调,清末由逃荒卖艺人传入。清末东至县仰家桥秀才谢敬仁在《南乡诗草.省亲偶见》中有诗道:“翁操四胡桂树下,姝弄渔鼓唱‘思嫁’。妇孺入迷文南词,月落西山不归家”。(南乡,即现在的东至县青山乡。)此诗记叙了当时文南词的演出形式,伴奏乐器以及观众喜闻乐见的程度。

文南词唱腔分正本戏主腔和小曲两大类。前者近似板腔体,后者属联曲体。正本戏主腔分为“文词”、“南词”、“平词”3类。小曲有“叠断桥”、“观花调”、“采花调”等50余种曲牌,是文南词早期坐唱及与灯会歌舞结合阶段的侧重腔调,包括民歌俗曲、山歌、采茶歌等,都具特色。

东至文南词的演唱以真声(自然音区)为主,要求“脆”、“甜”、“圆”、“润”,自然流畅。行腔风格上,“文词”较激越,“南词”较典雅,“平词”则较古朴。演唱中依字行腔,突出字声,每句首字均以重音出现,句中之字多用颤音,句尾之字大都带下滑。宿松的文南词以文词腔为主。在进入发展和繁荣阶段后,民间戏班多,民间艺人多,特色突出。曲调加入了地方民间小调,借鉴了传统灯歌和灯舞的表演形式,伴奏加入了“断丝弦”锣鼓,作为地方剧种已基本成型。

文南词的产生、发展过程,充分反映了每个历史时期的风土人情,生活习俗及地域文化的繁荣程度。在近代各个历史时期,文南词更是汇聚了诸多文化信息,涉及历史、民俗、音乐、戏剧等多种学科,多个领域,内涵十分丰富。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