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故为桐乡吏,必葬我桐乡”朱邑与桐城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二千多年前的汉朝神爵元年(前61),在桐城的 山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安葬了一位来自京都的高官,这也是迄今为止长眠在桐城大地上职位最高的外籍名人,他就是位列九卿之一的汉大司农朱邑。

朱邑(前61),字仲卿,庐江舒人。西汉宣帝时,朱邑任桐乡(即今桐城)啬夫,这是一个县以下基层政权组织乡的长官,掌管一乡的诉讼和赋税等,即《后汉书?百官志》所指的“其乡小者,县置啬夫一人,皆主知民善恶,为役先后,知民贫富,为赋多少,平其差品。”西汉时期,吏治较为开明,天子广泛网罗人才,士大夫既有各种机缘跻身于官吏之列,小吏也有升迁机会。朱邑在桐乡任啬夫一职,办事公正廉明,爱民惜民,上对朝廷负责,下为民众着想,深受官署好评和百姓拥戴,因此而升迁为卒史(官署中的属吏),后被举贤良方正,继任大名府农丞,擢北海太守;再以“治行第一”选拔入京任大司农,掌管全国租税钱谷盐铁和财政收支,可谓朝廷重臣,后世常以“大司农”代称“户部尚书”。他虽位居列卿,权掌要职,但严于律已,施行惠政,且生活节俭,常以俸禄图济百姓,令吏民崇敬。尤其是他对为官之初的桐乡有着深厚的情感,纯朴勤劳的桐乡百姓和秀美遒丽的桐乡山川,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晚年病重时叮嘱其子说:“故为桐乡吏,其民爱我,必葬我桐乡。后世子奉我,不如桐乡民。”情深意切,感人肺腑。

朱邑病逝后,汉宣帝刘询痛失股肱,深为悲伤,遂下诏曰:“大司农邑,廉洁守节,退食自公,无疆外之交、束修之馈,可谓淑人君子。遭离凶灾,朕甚悯之!赐邑子黄金百斤,奉其祭祀。” 朱邑子遵父遗嘱,终其夙愿,扶柩南往,安葬于桐乡西廓外山麓的石井铺,百姓为其起冢立碑,岁时祭奠,多年不绝。

唐元和八年(813),重修了朱邑墓,所立之碑的碑文,传为“素负文名,尤长碑颂”的著名书法家李邕生前所书。明代桐城主簿夏仲寅又于墓旁建“朱大司农祠”,以纪念这位爱民惜民的先贤。唐碑早毁,明祠也圯,后世继立碑,碑文曰:“汉大司农朱邑之墓”,且楷书阴刻横额与楹联于碑面,横额为“循良事业”四字,楹联曰:“云横墓首山生色,露滴碑旁草亦春”,惜此碑于1958年不幸遭毁。然而历史终将铭记那些爱民惜民的俊艾先贤,1988年5月,桐城县人民政府公布朱邑墓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拨专款修葺,重立墓碑志之。

为官桐城,长眠桐城,朱邑与桐城结下了千古不解之缘。明末桐城诗人方文《朱司农墓》诗云:

汉朝陵墓有谁存?

丞相通侯不足论。

底事啬夫茔尚在,

年年父老荐鸡豚。

清乾隆诸生邑人姚兴泉在其《龙眠杂忆》中也赞曰:“桐城好,名官史书青,司农没世多遗爱……膏泽遍生灵。”这些都倾吐了桐城士民对这位外籍人士的深切缅怀之情。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