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溯源—舜帝之陵:凌生命之美 播四海馨德(二)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也许,那窗外应当是翠绿高洁的梧桐树吧,那树上应栖满五彩凤凰,所以这里才叫“苍梧”,令这位天下圣贤不顾百岁高龄而南巡至此,终于归葬这山水之间,托体山阿,与自然合二为一。因为他的美德美音,人们传说他与凤凰载歌载舞,传说他就是凤凰的化身,成为中华民族与龙并肩的又一个图腾。
也许,是那深山潭里有一条作恶多端的恶龙,他勇敢地与恶龙大战九天九夜,终于斩杀恶龙,但自己也身负重伤,归葬在群山之间。感其功德的人们去寻找他的陵墓,却只见九座相似的山陵,所以这里的山才叫“九嶷”,从此“万里江山朝九嶷”。
舜帝,“三皇五帝”的远古传说中最后一位中华民族的始祖,开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源流的圣贤明君,与我们一路同行的远古身影,终于在这里停留下了他的脚步。他的瑰丽传说,英名功德,后世的千秋感念,万众祭仰,都凝固在这里——藏在九嶷山深处的这座壮观巍峨的陵庙:舜帝陵。
舜帝陵是被我国陵墓史料《陵墓志》记载的“最古老的陵墓”,据《九嶷山志》记载:舜陵经始于三代时夏朝。舜帝陵与舜陵祀庙最初是分设的。三代时舜庙建在大阳溪(今宁远县大阳洞一带)白鹤观前,土人呼为“大庙”。秦汉时移于玉琯岩前百步。2002年5月中旬,湖南省考古专家发现了九嶷山玉琯岩埋藏地下千年的秦汉至宋元特大古舜帝陵庙遗址,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全国最大、最古老的“三皇五帝”陵庙遗址,舜帝南巡的传说变成了历史。到了明朝洪武四年,陵庙迁建于舜源峰下,才以舜源峰的雄伟气势为陵山,将陵、庙合一。
舜帝陵在明、清两朝期间,先后经过4次大的增修。1985年,宁远县更举全县之力全面修复舜帝陵,历经十多年努力,于1999年竣工落成,成为一座占地9000平方米的巍峨陵庙。
踏上宽阔的陵庙神道,抬头是青天下巍峨的舜皇峰,两旁松柏肃立,军马神武。我的脚步不由缓慢凝重,神情不由收敛穆然,仿佛正走向一个庞大的气场里,每一步都踩在前人沉着的脚印上;每一眼都落在前人恭敬的目光中;每一口呼吸里,都有空气中弥漫的万世香火。让人想见南巡至衡山时筑紫金台望九嶷山而祭舜的治水英雄大禹;想见“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帝于九嶷山”的秦始皇;想见来这里考察故址,收集民情,并第一次完整地在《史记·五帝本记》中记述了舜的事迹的司马迁……
过仪门,穿午门,到达舜帝大殿,我也虔诚地向这位开启中华民族道德源流的圣王烧上一炷高香。青烟萦绕中,生就一双重瞳目的舜帝仿佛正在抚琴低唱他的“南风歌”:
“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殿里正有风徐来,拂面撩发,在那尽善尽美的韶乐之中穿梭往来,吹皱那殿中歌颂舜帝功德的一壁彩画,满堂诗文。这风又伴我在那块相传重达3000斤、嵌于山麓岩壁中的“帝舜有虞氏之陵”青石碑前沉思,伴我走过自唐朝以来历代皇家祭祀时留下的36块古碑,仿佛还觉得那风中飞来了从四面八方衔来紫蚌壳安放陵墓之上的白鹤,飞来了那个乘风下翠微,功德化南国的千古一帝。
民族传统文化精神的母题
“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史记·五帝本纪》
舜帝所代表的圣王之道,圣贤之道,是中国历史上完善无缺的治者与人格的象征,也是中华民族道德文化之源。其精神之魂可称为“德为先,重教化。”
他忍辱负重,仁爱敬孝,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的五常教育,首次建立中国古代人伦道德体系并逐渐推行到全国。他主张“勤民事”,“苦忧人”,“只为苍生不为身”,施政布德,举贤任能。他实行“选贤与能”的“公天下”禅让方式、“讲信修睦”的处世之道和“舞干戚怀四彝”的和为贵的治国方略。他建立的一个“大道御世,天下为公”的时代,更是一个“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的“大同”理想社会,是第一个富有东方色彩的“乌托邦”世界,是中华民族理想精神的源头。一部蔚然大观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千年史册,无不以大同理想,圣贤之道,治国之方,为人之本而串联生发,它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巨大母题,深刻地影响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面目。
儒家孔子“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孟子言必称尧舜,儒家的“三纲五常”等便是舜帝之道的进一步完整深化。舜帝也是宋代理学所倡导的“内圣外王”的典范,是王阳明“人人皆可为尧舜”的大众化儒学的发端。由于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的儒家特别推崇尧舜之道,以致后人称颂太平盛世,必曰“尧天舜日”;颂扬帝王举止,定言“尧趋舜步”。而法家将舜帝视为“明法制,去私恩”,严格依法办事的模范,兵家推崇舜帝舞干戚而伏三苗的德威,以为是“上兵伐谋”、“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战术。即使崇尚自然无为的道家教义中,也隐现出舜帝德泽众生、垂拱而治的身影。而舜帝“天下为公”的精神,从屈原到范仲淹到顾炎武到孙中山,如火炬般在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里传递。
【来源:网络整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