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平的鞭春与舞春牛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勤耕、催种是旧社会历代地方官员的首要政务。鞭春(恩平人叫“打春”)便是官员举行勤耕的仪式之一。
鞭春,其实是鞭牛。过去,每年农历冬至后第一个辰日,在县城东门外,用桑木、柳枝、稻草、黄泥,塑造土牛、芒神各一座。土牛、芒神的尺寸及颜色都有规定,如土牛身高四尺,应四时;身长三尺六寸,应一年三百六十日;从头至尾总长八尺,应八节;尾长—尺二寸,应十二时。用柳枝作鞭,长二尺四寸,应二十四节气。牛的颜色由本年的天干地支决定,牛头、角、耳用天干,其余用地支。如甲子年,甲属木,牛头用青色;子属水,牛身、尾、四蹄用黑色。芒神身高三尺六寸,也应一年三百六十日;服色用立春日的日支受克者为色,克衣色为腰带色。如立春日是子日,子属水,色黑,衣取土克水,用黄色;腰带取木克土,用青色。其余如髻怎样梳,双手怎样做,鞋怎样穿等等,都有规定。
立春前一日,照例演杂剧。从戏班中选派童男童女2人或4人,跟随地方官员,以八音鼓乐前导,往东门外迎接土牛、芒神回县衙。沿途,妇女和儿童争相以红豆、五色米撒牛身,说可以消除一年疫疾。到立春这天交春时,陈设三牲祭礼,官员们穿上朝衣向芒神叩拜后,知县击鼓3声,各带彩杖绕着土牛转3圈,鞭3鞭。接着是土绅和百姓参拜。用这种方法来表示勤耕及宣告一年的春耕开始。3天后,农民争相把土牛及芒神拆掉,取黄泥涂灶或撒到庄稼地里,以祈五谷丰登,六畜兴旺。唐诗《生春》“鞭牛县门外,争土盖蚕业”,指的便是这件事。
鞭春,原是官员们举行的仪式,后来才扩展到民间。在恩平的大田、朗底、横陂等地区,鞭春都在春节期间举行。当天,人们挑选一头性情较温顺的大水牛,用红纸贴在牛角上代表春牛,一人手牵牛绳,代表“拗春童”。仪式在灯寮门前的空地上举行。先由主事人用爆谷撒向牛身,然后“拗春童”赶着“春牛”绕村子转一圈,招呼村人前往鞭春。回到灯寮门口,主事人请村中年纪最长的耆老领头抚摸春牛,随着抚摸的部位唱《春牛歌》,一人唱,众人和,非常热闹。歌词是:
唱:摸下牛头摸牛鼻呀,岁岁耕种都顺利呀。
和:岁岁耕种都顺利!
唱:摸下牛头摸牛颈呀,谷仓高过瓦盖顶呀。
和:谷仓高过瓦盖顶!
唱:摸下牛头摸牛身呀,四季衣裳任我穿呀。
和:四季衣裳任我穿!
耆老摸过之后,男女老幼跟着随意抚摸。众人摸完,烧燃爆竹送牛归栏。这种仪式,俗叫“舞春牛”。
鞭春和舞春牛这种风俗虽已消失,但恩平人叫立春为“打春”,却一直沿用到现在。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