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史海钩沉—雍正和寄畅园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县志记载,康熙和乾隆两帝曾七次临幸寄畅园(两帝均六次南巡,康熙第四次、乾隆首次南巡时往返都游览了寄畅园),提高了这个江南山麓园林的知名度。中间的雍正皇帝也曾二次莅园,并且对她的兴废具有深刻影响 。

雍正只到过大江南北一次,那是在1703年扈从康熙第四次南巡之时。康熙十分欣赏寄畅园的掇石理水,把十几亩大的园子布置得意境深远,曲折宜人,尤其喜爱园中的一棵老樟树,交枝翳空,皮如龙鳞,每次都要高兴地抚摸一番。对于园主秦家的谨敬接驾也颇有好感,第四次南巡时赏还因科场案受累回籍的秦松龄原品,又把他儿子道然带回北京,作为九皇子允礻唐的侍读。雍正的审美观和乃父不同,喜欢壮丽阔大的苑囿,对秀美小巧的寄畅园并不在意,只把看到的事态记在心里。

秦道然举人出身,未登官场,擅于吟诗作文,是个不晓得宫廷斗争的学究,他以为到九贝子府做侍读是皇恩浩荡,后来允礻唐又让他兼任管领,其实他不谙事务,只处理一些往来文牍,陪东家吟诗看花。六年后道然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礼科给事中之职,同寅问起往事,他随口说九贝子侍人宽宏大量,慈祥恺悌。言者无心,听者有意,传到雍正耳中,认定这是在搞“舆论领先”。

康熙去世,雍正上台,未办完丧事,就以“仗势作恶,家资饶裕”为由抓了道然,下令抄家,结果只抄到银子千余两,也没有发现什么悖逆和协助允礻唐争位的证据。但“王言如丝,其出如纶”,仍责令追银十万两,圈禁追比,房舍田产连同寄畅园统统抄没入官。此时道然的儿子蕙田年方弱冠,突然遭此劫难,赛如五雷轰顶,愁肠百结,思来想去觉得喊冤枉是没有用的,唯有发愤图强才能争取一条出路。于是租了一间小屋,日夜苦读,十年后文名大噪,与修《江南通志》,乾隆元年殿试得中一甲第三名,俗称探花。蕙田适时地上了一份《陈情表》,恳请以身代父赎罪。

大凡换代之际,新皇帝颁发诏书,必然申明继承老皇帝宸衷,千秋万代而不易,实际上却在悄悄调整政策。乾隆初年也是如此,赐名“塞思黑”(满语,讨厌之意),腹泻“暴卒”的允礻唐诸子孙,名字重载玉牒,给予疏远皇族待遇;道然的处理,乾隆知道确系错案,看在新科探花份上,给个面子,上谕宽释,豁免追银,发还家产。尘封十三年的寄畅园,蒿草丛生,亭台倾圯,也还给秦家。

乾隆又叫各地停止“月月读”。原来康熙写了个百姓守则,内容有敦孝悌、笃宗族、讲法律、明礼让、完钱粮、联保甲等,叫做“圣谕十六条”,张贴宣传一番也就完了。雍正以为“十六条”自纲常名教至耕桑作息,公私巨细都讲到了,是治国平天下的法宝,问题在于宣传不够,贯彻不力,因而没有起到应有作用。雍正是个勤政苛细的君主,挤出时间在“十六条”基础上扩而充之,详尽发挥,形成一本洋洋万言的《圣谕广训》,训令各省、府、州、县、大乡大村,每逢农历初一月半都要举行隆重的宣讲会,官吏身穿蟒服,三跪九叩,肃立谛听,士绅之类都要恭听如仪。会后以“广训”为准绳,进行善恶二册登记,反复重迭,不敢厌烦怠忽。乾隆将此徒具形式的“月月读”刹车,皆大欢喜。不过十年读下来,《圣谕广训》对社会意识的影响是巨大的,比如“笃宗族”这一条,雍正提出要“立家庙以荐尝,设家塾以课子弟,置义田以赡贫乏,修族谱以联疏远。”这四项举措在不少地方大操大办,在惠山,本来有二十多处大小园林,清朝中叶大多改建,“今则祠庙多而民居少矣”。设置祖茔、祭田、义庄、家庙还有一个好处,后裔一旦获罪,这几项仍予保全,不在入官之例,可赖以立足勉强存活。《红楼梦》借秦可卿亡魂,谆谆嘱咐王熙凤者,就是这个缘故。

乾隆十一年(1746)道然九旬大庆,蕙田回家拜寿,大宴亲朋,乘机对秦家十八房代表建议,把寄畅园改作双孝祠,供奉明代诏旌的孝子秦永孚、秦仲孚兄弟,配祀秦火翟一支的几代祖先。此建议得到一致赞同,蕙田执笔写了《寄畅园祖祠改建公议》,各房代表画押,成为具有法律作用的合同书。从此,名园避免了分割、转让、没官和失修等因素的破坏,得以保存到现在,成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寄畅园的这一段经历,是雍正始料所未及的悲喜剧。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