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古迹寻踪—寻访古桥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水乡,意味着水多;水多,意味着河多;河多,意味着桥多。这样的等式在无锡这样一个地处江南的城市中随处验证。清明桥、三里桥、吴桥……一座座桥的名字都让人记忆深刻,它们或古老或现代,从它们身上可以品出股股浓浓的人文气,嗅出点点的历史味……于是,我们有心去寻找一座鲜为人知却让人眼前一亮的桥。

访古桥二人行

所谓古董,有的时候真的只有行家里手才能分辨出来,在我们看来也许是一个不起眼的破烂玩意儿,在识货的人眼中可能就是一个宝贝,我们要去探访的古桥也是如此。

话说在无锡胡埭镇刘塘村,有那么一座古桥,具体的修建年月就是村里的人也无从知晓,只知道祖祖辈辈开始就从这座桥上来来回回了。直到有一天,有识货的人看到了这座古桥,估计这座桥历史悠久,是一个文物古迹,很有历史研究的价值,如实上报了无锡市文管协会。于是乎,这次探访古桥的两个成员就浮出水面:无锡商院的业余考古爱好者贾老师和华东旅游报的小记我。不要小看这次活动,我们可是受到无锡市文管协会的专门委托,去做前期调查的。参加这样的考古活动对于我来说是第一次,好在有贾老师就没问题了,毕竟他是无锡业余考古界的“积极分子”,发现了不少鲜为人知的文物古迹。

出发的这天天气并不是很好,感觉有些阴冷,但探究古桥的好奇和热情已经完全占据了我们心头。汽车沿着宽畅的钱湖路疾弛,车窗远处的小山错落、苍翠、隐绣。近处,水田成片,阡陌交错。我们看着这样的美景,心情也越发畅快起来。不到三十分钟,汽车就到达了与藕塘乡勤建村交界的胡埭镇刘塘村。

村里的道路比较狭窄,汽车已经无法驶入,我们下车步行前进。一路上,心头有种奇异的感觉,和城市里的气息有了鲜明的对比,宁静、祥和、与世无争的气氛立刻显现出来,让人不得不想起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来。不一会,在刘塘化工厂附近,一座拱形的古桥豁然展现在我们的面前。我们到达目的地了!

近看刘塘古桥

贾老师在仔细端详一番后,把桥的大概情况告诉了我:这座刘塘古桥是南北方向,拱宽不过两米,拱桥的跨度大致是五米,整座桥的桥身均由青石拼砌而成,而桥面上则铺有大块黄石。

因为身负文管协会的重托,我们当然要进一步仔细地记录下这座古桥的细部特征来。我们发现,在桥面上用水泥做路面,那显然不是它原来的面貌,估计是因为年代久远以后,桥面出现了损坏,于是到了现代,村里人用水泥进行的修葺。按照中国传统拱桥的形制,一般在桥的上下坡上会有台阶,估计刘塘古桥很可能也是如此,只是台阶掩埋在了水泥路面之下。在桥身上面的栏杆,原来也应该是青石材质,不过我们看到破损比较严重,后人就用红砖和水泥重修了栏杆,保证了行人的安全性。在桥栏杆上面还残留着一个青石的八角形石球,看上去做工精巧。不过就算我这个外行也看出来,原来的桥栏杆上肯定是有四个石球,其余的似乎是没能经受住历史的风吹雨打啊。贾老师也肯定了我的看法。

桥身上面看过之后,我们走下桥面,到它的桥拱附近去看看。正好在古桥的旁边有个小码头,一看式样就知道也是个古物,而且还方便我们靠近桥拱看个究竟。不过贾老师叫住了我,让我看看码头旁的泥土路里有些什么东西。只怪平时学习还不够,在端详了一番后我竟没有看出什么来。贾老师从泥土里抠出一块碎瓷片来告诉我:中国古代的漕运很发达,很多货物都通过船来运输,那么码头就是必经之路。货物在搬上搬下的时候磕磕碰碰是难免的,特别是瓷器,很脆弱,所以在码头旁经常会有碎瓷片的出现。一般通过碎瓷片的式样、花纹、釉色就可以判断瓷器的生产时代,那么也就可以通过这个碎瓷片的年代来推测码头或者桥梁的年代。在贾老师的提点之下我也终于学到了一招,也很佩服贾老师的专业知识的深厚。那么也许这座古桥也可以通过碎瓷片来了解它的诞生年代,不过我们还要更确切的证据来确认才可以。

古桥桥拱附近长了不少杂草,把它们拨开我们才能近距离地看到桥拱的情况。桥拱两旁一共立有4块玄石,都是青石质地,上面多多少少都有一些班驳破损。在一块玄石上面我们看到隐隐有着一些字迹。我们的心头为之一喜,说不定就是和古桥的历史有关的线索。不过,仔细观察后发现,玄石上刻的是“长江普度”四个字,字迹已经很淡,具体含义就更是未知了。

在古桥西北面有一座典型的江南老宅也引起了我们的注意,看上去起码有上百年的历史。这座老宅为两层三开间式楼屋,粉墙黛瓦,标准的中式建筑。二楼有着团状形雕花栏杆,风格古朴清新,贾老师说这是带有典型的清朝遗风。老宅的山墙墙体石灰已经班驳脱落,露出排排的青砖,而且砖上还刻有烧窑人“周互昌”的铭款。从外边看,里面已经无人居住了。不知道古桥和老宅之间是否有什么关联,我们也只能猜想而已。

实地已经查看过了,下一步就该问问当地人,看看能否提供一些和古桥有关的线索来。巧得很,真被我们找到一户!

听老伯讲故事

在古桥不远处,还有一座三开间的平房式的老宅,我们希望这里的主人也许能够提供点信息。

里面住有一对老夫妇。不过刚开始的时候,两位老人以为我们是来收古董的,怀有很强的戒意。我们告诉老人:“我们是受无锡市文管协会委托,来调查刘塘村的古桥的,目的是为了保护地方文物。”老人家这才打开话匣子,老人说:“这几年来,到村子里来收古董的人络绎不绝,前一阵子还有人来过。不过可恶的是古董被收去了,付的钱都是假钞票,现在坏人多啊!”“哈哈,你们放心,我们绝对不是来收古董的。”我把证件给老人们看之后,他们放心了。

男主人叫边介福,已经84岁高龄,女主人要小几岁,老人的身体都很硬朗,特别是讲起话来中气十足。老人说,这座桥的建造年代至少是在清代,甚至可能是明朝。因为古桥东南面原来有一座古庙,名叫“延寿庵”,整个庙宇有九十多间房,规模宏大。延寿庵内原来立有一块青石碑,上刻光绪三年重修刘塘桥的概况,并刻有捐资修桥人的千人名单。文革时期这块石碑做了村里一户人家的洗衣板,堆砌在河边上。有一年发大水,河驳岸倒塌,于是石碑也掉进了河里,从此再也无人问津了。这块石碑原来是一个很好的文物,不过现在下落不明,很是可惜。

边老伯接着告诉我们,原来这座桥上面有八个石球,象征着“状元及第”的意思,估计是建桥的人希望村子里能够多出状元及第,来光宗耀祖。那么是不是这里有了村子然后就有了这座桥呢?我们有这样的疑问。边老伯说,在这个村子里,边姓是大姓,很可能也是这个村子的创建者的姓氏。如果这么说那就要追溯到明末时期,那时侯正值李闯王起义,边姓祖先在广东为官,为了躲避战乱所以举族北逃移居无锡胡埭,边姓一脉繁衍至今。如果这么说来,那刘塘村的古桥的就是明代的产物了。

在从老人处了解到这么多的信息,我们感到很庆幸,特别是对于第一次参与考古活动的我来说很有成就感。在拜别老人家后,我们的此次活动圆满结束。

考古之路漫漫

回去的路上,贾老师不由地在嘴边吟起了马致远的诗句:“古道西风瘦马,小桥流水人家。”他说,从刘塘村朝南正是对着姚湾古道,在这条古道上,散落着无数的历史文物古迹,就像是一条我们身边的“丝绸之路”,光他在业余时候就先后发现了辛亥革命江西都督吴介璋之墓、绍述堂边氏宗墓、西宫娘娘石牌坊等遗迹。在这条古道上竟会荟萃着如此众多的文物古迹,这是我们无锡的一块难得的文物处女地,她正需要我们的珍视、保护和发掘啊!

据一位陪同的鸿山镇相关人士向记者透露,踏勘工作队中不仅有江苏省博物院的考古专家,还有来自湖北邯郸考古研究所的工程人员,他们都是“转战”南北的一流考古工作者。为了尽快地完成勘探任务,这些专家和人员已经分成三个小组,并且住到农户家中,深入鸿山越墓“腹地”,从今天开始正式进入艰苦而紧张的勘探工作。

鸿山越墓能否最终“升格”为鸿山大遗址,一时牵动了所有人的视线。据了解,设想中的鸿山大遗址将与泰伯墓、泰伯庙、泰伯河等形成一个“三泰一址”的文化旅游中心。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