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古迹寻踪—甪里“四古”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甪里,又名甪湾里,位于太湖之中西山岛西端顶角。甪里村东西两面是两座青翠禾远的屏风山(东为东明山,西为大步山),村落就窝在这两座屏风中间。村中心一条南北向两头通太湖的串心港,太湖水随风涌进涌出。此地小气候极佳、土肥地暖。民居沿港而筑,果园沿山麓伸展。青山、港湾、小桥、园林、厅堂,构成一幅绝妙古朴怡静的风貌画:“日出推窗见峰峦,夜来闭户听橹声”。甪里是西山岛最古老的一个移民村落,至今保留有隋唐宋元明清的珍贵遗踪。

古港―――郑泾港。这是隋末唐初的遗迹。隋末世乱,后魏建威将军郑茂长子郑白麟,北方荣阳郑氏大族,避战乱、徙来甪里,建村屯、凿港埠、历数年,郑泾港开成。港长三里,面阔三丈。令人神奇而神往的是历经千数百年沧桑兴废,而今该港依然气势不凡,黄石驳岸,坚固笔立,散布港湾左右的二十一处青石河埠头相当完好。横跨港上宋明清代建造的永宁桥、南星桥、中桥长存至今。驳岸藤萝垂挂、花草丛生、树影碧水。鹅鸭戏游,村妇洗涤,轻舟橹声,真是别样的景观别样的情。

古廟―――禹王隅。村西北角郑泾港太湖出口处的禹王庙,梁大同三年(公元537年)已有重修之记。站在西禹小步山半腰眺望,禹王庙犹如一只握拳的巨臂,直伸太湖水面,松柏拥翠、蔚然壮观。禹王庙大殿见方十五米,高十米,楠木梁柱,俗称“九脊殿”,殿正中匾额书“裕国利民”四个大学黄墙丹垣、气势雄浑。禹王庙传三奇:一奇夏日无蚊蝇,二奇石础像晴雨表,三奇大水不淹庙大殿。庙右侧长廊外,绿树丛中,一块高碑笔立,上为胡厥文写的“万顷波涛一望收”的题词,游人左倚禹王庙、面对浩渺无际的西太湖,临波静思,一种强烈的历史沧桑感油然而生。

古渎嘴―――石硼嘴(石码头)。禹王庙东北角,郑泾港正湾口,有一偌大明代古石码头。这是当年郑氏家族在船运文明时代建造的专用港口码头,村人世称“官船港口”。渎嘴全长六十五米,高一点五米,宽三点四米,用一百零二块,每块重一点五吨的花岗石叠砌而成。石码头状如琴键,横断洪涛碧浪之中,极目远眺,水天一色,令人心旷神怡。

古园林―――真园林。西山岛真山真水真园林。甪里古村是西山岛上古园林保护和保存最好最多的村落。整个村落实际上就是一座大园林。而村民的每家每户则是一个个小园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这里的民居古宅,别具个性,屋舍大都简洁疏朗适中实用。房前屋后,庭院天井,遍植嘉树玉果,落英缤纷,青翠围裹,全村山水林果房舍相映相衬,到处诗情画意、生机盎然。园林依山麓岗峦而筑,层层叠叠,其中有一种景观极为难得见到:当你把一家民居后院的小扉推开,那里就豁然开朗、别现洞天,数以十计百计的各类林果树木,一方方、一片片天造地设般的凸现在你眼前。画面繁茂葱郁、清静深远、美不胜收。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