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文化行旅—烟雨蠡湖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由于受台风外围的影响,那个星期天下起了蒙蒙细雨。今夏热了许久的天气一下子变得舒适凉快。怀着轻松愉快的好心情,在蠡湖新城渔父岛,我沿着西堤慢慢走去,透着细雨观赏山水美景。路旁的杨柳像出浴的少女头发,随风飘拂,枝上挂着的水珠晶莹透亮,显得格外葱翠可爱。久旱的土地贪婪地吸着雨水,地上几乎没有积水。细细的雨丝,轻轻地落在湖面上,溅起了一个个小水花,现出一个个笑靥。湖水清幽幽,像绸子一样起皱,轻轻拍打堤岸,发出喃喃的语声。几只白鹭在湖面上飞翔、击水,给恬静的湖面带来生机。

湖对面的鹿顶山、宝界山麓,被洁白的雨丝洗涤得像披上了柔软的轻纱。呵,烟雨中的蠡湖似一幅水墨画,让人领略到这山这水的绰约风姿。

渔父岛占地7公顷。相传在春秋战国时,大夫范蠡帮助越王勾践灭吴,功成身退偕西施隐居蠡湖,在此专注养鱼,并写成了中国第一部《养鱼经》。民间便称其为渔父,渔父岛的名字也由此而来。与此相联系的“西堤”,也因范蠡与西施泛舟于此而得名。

如今堤内一弘池水微波荡漾,300米的湖堤两边,已是柳树成荫。

到了春天,桃红柳绿,这里该是一派江南水乡韵味。此时,我想起明代王永积在《锡山景物略》中曾写过的那段话:与西湖相比,蠡湖缺少点胭脂,如果建楼台、造祠庙、筑湖堤、种花木,蠡湖的景色绝不比西湖差。如今,“湖上青山山裹湖,天然一幅辋川图”,蠡湖新城经精心开发建设,无疑又增添了佳色。

雨在不停地下,手拿雨伞的男女有的在散步,有的站在湖边观赏。下雨阻挡不住游人的雅兴,倘若晴天,游人会更多。据旅游部门介绍,每年前来游赏蠡湖山水美景的国内外游客达二千余万人,而且年年有增无减。人们如此钟情这里,在于山水胜景是历史和文化的凝结,是文化内涵外在形象的体现。一湖春风秋月,演绎了多少耳熟能详的人文故事。张勃治水开凿犊山门,将蠡湖水引入太湖;东林党人高攀龙在湖中筑水居,读书明志;明朝画家王问,弃官归隐,父子两代在湖畔筑“湖山草堂”,辟二十五景,作湖山歌,赞美太湖……这些人文景观,与山水自然景观相互交织辉映,使蠡湖山水更具韵味,更加迷人。文化是山水的生命,人们在这样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中,观赏自然,了解过去,触发心灵,憧憬未来。这是富起来的人们对精神的一种需求。

在观赏和遐思中,不知不觉经栈桥走入了石景区。无石不成景,沿湖上千块风格各异的太湖石散卧在湖畔。湖石有大有小,错落有致,千姿百态,雨中的湖石好像是浇了一层油似的,露出淡淡的光泽,与湖景相映成趣。

身临其境,又增添了雅兴。远处湖面上,一条黄色的吸泥船正在作业。为了清纯水质,市政府花了很大财力,清除湖底淤泥,使水质有了很大的改善。这使我想起了上世纪60年代,学校毕业后在农村务农的情景。当年一到冬天,就驾船在此湖面上罱湖泥积肥。到处是挂满风帆的农船在行驶,成为太湖特有的一道风景。

一船船乌黑发亮的湖泥运到近郊农村,成为庄稼的优质肥料。

现在农民不再在湖中积肥,因而也很少见到农船。蠡湖变美了,但缺少船景的点缀。最近市政协委员提案,建议大力发展人力游船项目,开辟湖上船游。既满足游人需要,又解决农民就业,还能增添太湖景色,可谓一举三得。据了解,市政府已采纳这一建议。不会很长的时间,这些穿行于湖中的游船,将成为蠡湖的一个新的景观亮点。

一湖烟波浩渺,今日分外娇娆。当我准备往回走时,一阵清风拂面而过,天空由灰转白,由浊变清,渐渐明亮,视野也随之开阔起来。突然,太阳从西边云雾中一跃而出,用它的霞光给周围诸峰和湖水披上了一层美丽的金色。夕阳下的湖山千姿百态,各有各的装束,各有各的英姿。于是,我情不自禁吟诵起江南“四大才子”文征明“芙蓉花老浸寒流,湖上清风动客舟”的优美诗句。我感叹于秋日的蠡湖,正如诗人笔下所形容的那么迷人,那么令人遐思万千。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