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德禪寺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慈德禪寺原名「慈德堂」為一齋教龍華派之道場,其碑記雖是新刻,但署名的有兩位,一位是民國五十七年九月立的峰淨法師,一位是民國七十年春現任住持立的聖教尼師。第一塊碑記題曰:
「慈德禪寺沿革:本齋堂於清光緒三十年(一九0四),由地方有志之士:黃孕、黃國、黃漲、黃清唐、江陳糖、侯烏士等發起創立。民國十六年黃德旺居士遷移一部份在西港另建署名信和堂,而本齋堂即由侯普君居士為堂主。民國二十八年改場舜淨和尚住持;民國三十八年重由侯普君、陳順從兩居士接掌,距今歷五十餘年,湮代遠垣壁傾頹,逮民國四十九年桂月乃遵眾鳩工重建,勘正殿基功成佛像一新,靈明顯著,改稱慈德寺,聘請台南開元禪寺峰淨和尚,為(重建後)該寺第一任住持,爰特刻版以誌不忘。
「本寺例年祭典日期如左:二月十九日大悲觀音菩薩聖誕、七月廿六日大願地藏菩薩聖誕、九月初一至初
九祈安會、十二月初八日釋迦佛成道日。」
第二塊碑記「慈德寺簡介」題曰:
「本寺位于台南縣佳里鎮蚶寮里五十二號,古稱大社,在外渡頭溪畔。按大社荷蘭竊據時期,其附近散住西拉雅系平埔族,迨鄭成功復合驅逐荷人,以台灣為復明基地,由哲嗣鄭經、參軍陳永華輔翼擘劃,踏勘土地膏沃,即于康熙三年(一六六四)將其土地分給各郡開墾,實施屯兵于農政策。
康熙二十二年癸亥公元一六八三,吾祖先乃從福建內陸渡海來台,卜居於此,于焉闢土為生。道光二十一年辛酉一八四一年徙居現址,距今已歷兩百餘星霜,初由黃德旺、黃孕創設齋堂,奉祀五公菩薩,顏曰信和堂,後因兩居士相處不睦而分離。
光緒二十四年(一八九八)戊戌春,黃孕在自家供奉三千佛,逮光緒三十二年丁未宴,地方人士提倡建寺獻地一百坪,金參佰圓黃孕,金壹佰圓侯烏士,金壹佰圓黃國,金壹拾圓黃清,金壹佰貳拾圓黃漲,金貳拾圓陳糖,金貳佰圓唐江,諧之七家開山始祖也。金陸拾圓翁燕,金肆佰圓獲得本地人士贊襄,興建磚砌本樑、古色古香,署名慈德堂。
增祀五公菩薩、地藏王菩薩、釋迦牟尼佛、黃孕為堂主。雖得其地宜乃披荊斬棘,歷經胼手胝足,艱辛備至,遠近善信每佛誕日來寺參拜,如潮湧絡繹不絕,香火盛極一時;民國十六年冬黃德旺居士將信和堂遷移一部分在西港另建,更名信和寺。
民國二十一年秋八月六日黃孕居士謝世,由哲嗣黃信繼之,本是俗家人,遂聘請舜淨和尚任住持,惜地處偏僻,交通不便,人緣不佳,更由經費短絀,慘淡經營,故辭任職,佛門大德鮮少蒞臨駐錫宏發者,後來日漸荒蕪僅有其名,惟有施振強清掃佛堂朝夕焚香。民國二十三年春二月二日黃信盍然與世長辭,由黃漲、黃南繼承堂主,侯烏士掌寺務任其事,到黃玉星、黃銀貶、李旺子、洪金湖等○○,侯馬士○○○,○○○○,地方士紳之慰留,未幾七七事變勃發,烽火遍全台綿延不斷,抗日八年才得光復。
侯烏士秉性純樸,寒暑不計,終日終年,往南繞西而此,為求擴大宏揚佛法,據民間傳說極為靈驗,神符消災挽劫,凡做夢之人前往參拜以後就可以消災除難,平安無事,陳順從之協助,十方來皈依信徒亦日益增多,遂置田產三甲餘,增燦香火擴建寺宇,莫不盡勞盡瘁。然為時猛進,各物革新,以該建築規模簡陋,且因年久失修,風侵雨蝕,宇破垣頹,雖半壁僅存,面目全非。
民國四十九年庚子秋,重勘正殿基,並以鐵筋水泥磚砌木樑,兩廂二樓房,易名慈德禪寺,大興土木,隔年辛丑七月五日惜于侯老居士圓寂,實對本寺之大損失矣。即由陳順從居士任東家理寺務,次歲敦請台南開元寺峰淨和尚為首任住持,致力工程順利進展,歷時二載耗費甚鉅,功成佛像寺貌煥然一新。\r
民國五十七年峰淨法師退隱,由台南竹溪寺如妙法師接任,不久辭職離寺。陳居士紀邁成疾日漸嚴重,民國六十二年四月二十一日逝世,由如湛師暫管,旋於六十二年季冬聘請台北海明寺聖教法師為第二任住持,徒弟果瓊、果興、果志均是比丘尼,平日持戒堅嚴,修道勤儉,深得眾望,克盡心力,整修殿宇寮房,改建五今殿、牌坊、納骨塔繼建中,美化環境幽雅,務求達成願望,不遺餘力,深為教內外人士所讚仰不已也。謹此刻石是為記,以誌不忘。」
慈德禪寺由於前身為齋教寺院,故當地人又稱之為「蚶仔寮菜堂」慈德禪寺歷代住持頗有增築,最近一次增建是在民國八十一年二月。慈德禪寺腹地不小,寺內除了廣植花草樹木之外,並立有白石觀音立像一尊,山門則是民國七十八年八月十五日重建。
我用手机阅读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