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

殡葬文化,北京农民的丧葬习俗(二)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道咸以来朝野杂记》里说,前清时,皇家、王爷、贝勒用八十人大杠。一品大员用六十四人杠,次者四十八人,再次者三十二人……可见用杠是根据官品等级的。民国以后则无此限。北京民间对于用杠的说法是:一个人一挟;(指幼丧);两个人穿心杠;三个人牛头杠;四个人一提拉(以上均指抬赤贫丧家的薄皮子材或无主亡人的裹匣子);八个人小抬着 (此为最起码的殡仪,此外则不能为礼);十六、二十四个大亮牌儿(只有“过棺罩片”,无官罩);三十二个扣“几了”;四十八个扣大罩;六十四个大换班。
  其实,四十八个、六十四个都可以大换班。
  有大换三班的,以六十四人为一班,三班计一百九十二人。也有换两班的,计一百二十八人。大换三班时,一班杠夫穿绿驾衣;一班杠夫穿蓝驾衣;一班杠夫穿白驾衣,以示区别。
  凡属盛大的殡仪,通常丧家都要求杠夫剃头、洗澡、穿新驾衣、新靴子。新靴子甚至要拿到丧家、临出堂前,当着本家的面才能穿上。
  富户出殡,换最后一次大杠、大罩为正式起杠。贫户不换杠、换罩者,出门上了小杠就算正式起杠。起杠时,富户烧“阴宅”(纸制房屋)一处或其它巨码冥器;一般户则只烧一堆纸,多数丧家在这时连灵花、剩余的“亡人香”也一并焚化了。
  亡人生前用的枕头要拆开把里边的荞麦皮倒出连同枕头套一并弃置门外烧掉。 
  4.摔  盆
  起杠时,照例由杠头喊道:“本家大爷,请盆子!”于是,跪在棺前打幡的长子(或亡人幼辈)将一个带孔的瓦盆打碎,(父死用左手摔,母死用右手摔,摔不碎者忌摔二回),谓之“摔盆儿”。长子摔了盆几,全体孝属便随之举哀。
  摔盆乃是汉人的礼仪,满人(旗籍)在清代,出殡起杠时,多用奠酒的礼仪,只是后来被汉人同化了,才摔起盆来。
  盆,正名应叫“阴阳盆”,俗称“丧盆子”。但人们习惯于反面话正面说,谓之“吉祥盆”。
  为什么要摔盆?其说法不一。流传较广的说法是:阴间有位“王妈妈”,要强迫死者喝一碗“迷魂汤”,使其神智迷糊,以至不能超生。儿子准备这一有孔的瓦盆,可使“迷魂汤”漏掉,并打碎瓦盆,以免死者误饮。还有的人说,人生不免要浪费一些水,如果阎王爷罚喝脏水时,用这个带孔的瓦盆去舀,可使脏水漏掉。
  旧时,死者的财产继承人,必须给死者摔盆,摔盆的也一定要继承死者的遗产。因此,死者无儿孙而侄子多的,就会出现争抢打幡摔盆的现象,目的是为了争遗产。
  “吉祥盆”是一种瓦器,像个小碟,很薄,其直径四寸左右。富户到冥衣铺糊烧活时,就请其代买加工了。冥衣铺从砖瓦铺将这个瓦盆趸来,刷上大白粉,画上兰色的圆寿字或周围画上云头图案,中心写上“西方正路”字样,俨然是个“青花”盘子。并且将一块沙板砖两头糊上白纸,外面糊上蓝纸,成为一套书的形状,上贴金边红签,写着《金刚经》。两头白地用笔画上三条线,远望如同三本书,象征着“人生一世如三秋”,又谓之“连升三级”。摔盆时,就在这块砖上摔。
  贫户则直接到砖瓦铺“请”个“吉祥盆”,既不抹,也不画。出殡时,随便找一块砖,甚至是块半头砖就行了。有的弄一块新砖用大烧纸一包就很不错了。
  有些老年人认为,摔盆的这块砖是功德砖,吉祥砖,大有妙用。说是用它来给小男孩压书,这个孩子当必“一品文章锦绣成”,可望“三元及第”;若给小女孩压活(指刺绣、衣服、鞋帽之类的手工活)当必心灵手巧,大有神助。如果给女孩坐着,谓之“开生砖”,可保这个女孩一生富贵、子孙满堂。如果无后嗣者,将这块砖拾来压在炕席底下就能有“获麟”之禧。种种传说,不一而足。因此,有的瞧出殡的老太太往往要捡回这块摔盆的砖。
  有些客居北京的外乡人,他们死人出殡时,也讲究摔盆,但不用上述的小瓦盆,而是多种形式,因地而异。有的摔个大花绿盆;有的摔个大沙锅;还有的摔治丧期间用来烧纸的大瓦盆。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