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

殡葬文化,北京农民的丧葬习俗(六)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六、执事:北京丧礼执事分干三件、三半堂、五半堂、一堂、三堂、五堂等六种。
  一般丧家多用三半堂的执事,其第一半堂内的执事有:
  1、大雪柳十二名(穿孝);
  2、座伞一柄(拉幌);
  3、八抬魂轿一乘。
  4、座伞一柄(拉幌);
  5、八抬影亭一座(穿孝);
  6、座伞一柄(拉幌);
  7、金立瓜、金钺斧、金天镫、金拳各一对;
  8、绿扇一对;
  9、幡伞十二件。
  第二半堂内执事有:
  1、三尖刀、斩马刀、青龙刀、象鼻刀、金轮枪、金缕枪、金伞枪、金盖枪各一对;
  2、幡伞十二件。
  第三半堂内执事有:
  1、飞凤旗、飞龙旗、飞虎旗、清道旗各一对;
  2、□避牌、肃静牌各一对;
  3、催压锣两对;
  4、幡伞十二件。
  五半堂执事较三半堂执事增加三分之二。一堂为半堂的二倍,三堂为三半堂的二倍,“缙绅”之家用之,五堂为五半堂的二倍。
  七、响器:
  1、官鼓大乐;
  2、清音锣鼓;
  3、文场;
  4、西乐队;
  5、丧鼓锣鼓。
  八、僧道:
  1、番(喇嘛)黄袍;
  2、尼(姑子)灰袍、披袈裟;
  3、道(道士)兰袍、披法衣;
  4、男、女居士(优婆塞、优婆夷)青袍、搭缦衣;
  5、禅(和尚)青袍、披袈裟。
  一般都不敲打法器。
  九、送殡的亲友。
  十、孝属。
  十一、大杠抬着灵棺,一般都扣上红缎绣花官罩。
  十二、“后拥”。
  十三、送殡的车辆,多系四轮马车,个别的用汽车。前清时多用轿子(只限已婚女眷)和轿车,均须扎上兰白两色的彩子。其排列顺序为:
  1、孝属车;2、帐房车;3、来宾车。
  至于贫户的出殡行列则很简单。赤贫者仅用八名杠夫,一个杠头将薄皮子材一抬而已。老北京人用“八个人,一杆尺,五个和尚一堆纸”来形容极贫户的发丧者。比之稍好些的不过也只是有几个吹鼓手(小户雇一班怯吹儿,北京人谓之“得儿拉呜”!)送殡的亲友随后,孝属在中间,后边是八个或十六个杠夫抬着灵棺。棺材上覆盖着一面绣花的“过棺罩片”。灵棺前后扎着一两个近亲们送的花圈,由一个穿孝的杠头打着响尺前引,后边有一两辆四轮马车或人力车(“洋车”、“三轮车”)坐着送殡的女眷。
  稍微富裕户则加上由小孩们敲打的“丧鼓锣鼓”,该行业称之为“小人行”。所谓丧鼓,即四个或八个小孩,头戴假髫髻。身穿印花白衣,举着直径约一尺多的小绣花伞,身后背一小鼓,由另一小孩敲打,只有一领队的成人打着大铙。至于锣鼓则比较喧闹,通常是由四个小孩抬着一个彩子棚,头前二人抬一面“令”字大旗、旗杆是躺卧式的,前雕龙头,后雕龙尾,紧跟有单皮、堂鼓、大、小锣、镲锅等。
  用丧鼓锣鼓者,同时多用一些简易的执事——片幡(兰缎子绣荷花的幡)、雪柳(用若干细竹篾裹上白穗,插于竹筒,使之下垂),有两对片幡两对雪柳的,谓之“四花四柳”;有四对片幡四对雪柳的,谓之“八花八柳”,再多的还有“十六花柳”。
  以上的响器、执事,加上官鼓大乐,即谓之“干三件儿”,乃是最起码的执事。这种出殡行列在    二、三十年代在北京市面上是常见的。
  送殡行列一般到了城门口,或过了“小关”,杠夫即由六十四人减为三十二人,甚至减为二十四人,以便加快行进,及早到达茔地。此时执事均撤销,响器只留官鼓大乐一班,和尚一班。松活、纸活亦焚化一部分。一般朋情送殡者多于此处鞠躬告退。如有与亡人生前为莫逆之交,执意要亲送茔地者,本家孝属也要劝阻致谢。 
  8、茶桌和路祭棚
  过去老北京的铺户,住家的为了人情交往,都有为亲友死丧出殡时摆茶桌的习惯。有的茶桌是自发的,有的是受丧家邀请的,还有的是丧家亲友特约的。
  摆茶桌是为了供给送殡的孝子和亲友们饮水的,但主要的还是礼节性的,对亡人以示悼念,对家属以示慰问。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