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传统文化>> 祭祀文化

祭祀文化

论祭祀诗反映的南北文化(三)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楚国祭祀文化的特色,一是神明数量众多,二是不排斥他方神明,人神交融的浪漫意境,更是楚文化的奇葩。楚文化之所以拥有特别的浪漫情调,外在环境(炽烈的巫风)的确发挥不小的影响力。如《吕览·异宝》曰:"荆人畏鬼而越人信礻几。"元稹《赛神》:"楚俗不事事,巫风事巫神。事妖结妖社,不问疏与亲。"均指出了楚地信仰鬼神的普遍性。《九歌》的书写方式,各篇不尽相同,不过,这些神明的形象总是鲜活动人,仿佛人间的投影。雷庆翼认为《九歌》是"俗祀"与"典祀"的组合,但《九歌》绝大部分内容为想象的境地,孰为典祀,孰为俗祀,区分将有困难。撇开典俗之争,《九歌》酝酿于民间已是公认的事实,因此,它与《周颂》在仪式本身的严谨度上,自然不可相取比况。巫风的流行与上述鲁迅外在环境的论说,同样属于客观原因,尚不足以澄清楚祭祀文化的形成。或许,我们必须考察楚国历史特殊的进程,找出它与北方相异之真正因素。
  楚国在周成王时立国,草创时期,客观条件极为险恶,甚至到庄王灭庸后,楚人的生活仍十分艰苦。《左传·宣公十二年》曾云:"训之以若敖、虫分冒筚路蓝缕,以启山林。"若敖、虫分冒贵为领袖,依旧得辛勤地和百姓一起开发山林,可想见其物质生活的困窘,而领袖其实并未掌握太多权力。楚国的历史进程中,宗法观念并不发达,国君的继承不一定依循嫡长制,《史记·楚世家》载:"共王有宠子五人,无适立,乃望祭群神,请神决之。"由此可知,嫡长继承的观念并未深烙于楚人脑中。在土地管理与财产分配方面,楚人设县,行禄田制,封建必须奠基于宗法的亲亲关系,楚人宗法观不稳固,并未采用封建制。虑及时代之因素,也不允许楚国实施宗法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纷乱,战争纷仍,整个时代所面对的难题是"周文疲弊",周朝所制定的礼乐规范,不达于世,促使众多的思想议论林立,终极目的便是为时代提供一条新路。在礼法松散的年代,楚国若实施亲亲宗法制,势必窒碍难行。
  李泽厚与刘纲纪精确地点出,南北文化的区别在于:"氏族社会风习的大量存在,使得楚国及其文化不像北方那样受着宗法制等级划分的严重束缚,原始的自发产生的自由精神表现得更强烈,对于周围世界更多地是采取直观、想象的方式去加以把握,而不是进行理智的思考。"(13)《九歌》和《周颂》的祭祀文化,会呈现如此大的差别,根本关键即深层的思维模式的差异。北方受到政治力的影响,宗法礼治主导了祭祀文化,南方因为历史的发展,对于人事、礼教缺乏深切体认,思维方式不被繁琐礼乐规矩束缚,再配合上外在巫风的客观条件,南北两方便走出不同的祭祀风格。
  《国语·楚语下》有一段纪录:"是以古者先王日祭、月享、时类、岁祀。诸侯舍日,卿、大夫舍月,士、庶人舍时。天子遍祀群神品物,诸侯祀天地、三辰及其土之山川,卿、大夫祀其礼,士、庶人不过其祖。"此段话说明楚国祭祖亦分层级。春秋战国时代,周天子名存实亡,对于诸侯国没有约束能力,该项规定,已被打破,楚风淫祀情况为普遍之事实。(14)《九歌》反映的年代是战国时期,战国的文化较西周早期(《周颂》的年代)活泼开放。是故,《九歌》的整体风格也相对地奔放活泼。限于历史的潜在因素,导致楚国无法深刻了解人文精神,巫风弥漫整个社会,《九歌》的神明,皆是极度美化,任想象驰骋的产物。
  三、《周颂》与《九歌》的祭祀功能
  周文化的典型特征,就是人文精神的激昂。在周密的礼教规范下,宗法观念、封建诸侯,成为维系社会和谐最重要的力量。这股政治涵义浓厚的力量,渗透到宗庙祭典,直接地影响祭祀行为最终的目标。赵辉对此仪式之目的,作了严厉的批判:"中原人进行祭祀的目的,并不在鬼神本身,而在于借对鬼神的祭祀,去维护封建统治,防止老百姓犯上作乱。×在中原人那里,已完全变成一种愚弄人民的统治工具(15)。"关于祭祀是否为愚民工具,在此不作任何评论,诚然,该言一针见血地点明祭典的举行,不过是基于政治需求所为的必要工作。周代祭典的重要功能,不仅仅落实于人世层面,它还提高到政治层面。前文谈及思维模式的运作,便是政治力量的介入牵引。《周颂》的祖先崇拜,蕴含着深刻的政治目的--强化宗法与等级意识、怀柔夏殷遗裔、鼓舞民心努力耕作。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