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包公挥毫题齐山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包公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清官。他一生忙于政务,很少游览名山秀水,为名胜题书就更少了,唯有“齐山”独享殊荣。

齐山风景区位于贵池市东南部。穿过半山腰上的忠廉堂,蛇形拾级而上,便可望见一造型别致的竹亭,亭内岩壁上,以双线勾成的摩崖“齐山”两个隶书大字赫然入目,每个字都有一米见方,古朴苍劲。游人至此,总是不得其解;包公缘何偏爱这座并不怎么起眼的小山呢?

事情是这样的。北宋至和二年(1055年)12月7日,包公因“坐失保任,降为兵部员外郎,知池州。”(见《续资治通鉴长编》卷181)。而在此之前,包公年仅20岁的独生子又不幸病故。虽然遭受家庭和政治上的双重打击,包公到任后,仍在短短的时间内办理了许多疑案和惠民实事。明《嘉靖池州府志》卷6有“辩浮江尸与痊僧冤,时称神明,为治严而不刻,所至缩靡费,以利民”的记载,备受老百姓称颂。

翌年7月22日,好友吴照邻、王德师从东京专程来到池州,并带来了包公即将还朝的喜讯。好友相见,分外亲切。包公特地陪同两人游览齐山。不觉间,一行人已登上寄隐岩,小憩畅叙,话题自然讲到了齐山。当时,人们对这座山名来历众说纷纭:

有说齐山有十余座小山峦,其高几乎相等,十分整齐,故而得名;

另一说法是:唐贞观年间齐映任池州刺史时,常游这座秀美玲珑的无名小山,后因他“有惠政于池,后人仰其功德,以其姓而命山名。”

包公表示赞赏后一种说法。吴照邻等人立即请包公为齐山题写山名,以正其号。包公欣然命笔,写下了堂堂正正高大刚健的“齐山”二字,并刻于寄隐岩崖壁之上,笔力遒劲,果有青天所龙图之气概。

12天后,即8月4日“复龙图阁直学士、兵部员外郎、知池州包拯为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包公离开池州。包公为齐山之名一锤定音,遂传为佳话。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