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费征君辞不赴命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少微峰下,古有“费拾遗书堂”,又称“费征君旧居”,是唐元和二年(807)进士费冠卿(字子军)隐居之处。

相传费冠卿考中丁亥科的进土,正当发榜将要授予官爵之际,忽接家书,知其母病危,便即刻离京回家。他日夜兼程,到家时其老母已经病故,遂将其母卜葬于九华山下。费冠卿效法后汉的蔡邕,在母亲墓旁结茅屋而居,守孝三载,谓之“庐墓三年”,寄托自己的一片哀思。三年后,他移居少微峰下,依山建造住宅,过着隐居生活。

费冠卿自幼在青阳县长大,深受九华山水。他在山中恬淡自甘,以读书吟诗自娱,以游山玩水为乐,与山僧为友,同时与山外文人雅士书札往返,相互酬唱。他的咏九华《中峰》和元和八年(813)为化城寺撰写的《九华山创建化城寺记》等诗文传流至今。

元和末年,宦官陈弘志杀了宪宗,立李恒为帝,改年号为长庆。长庆二年(822)朝廷下诏书征拜“一入深林去,人间更不回”的费冠卿为右拾遗。费冠卿迷恋九华山水,不愿争名于朝,又见宦官专权,朝政日非,遂赋诗谢绝,辞不赴命。他写道:“拾遗帝侧知难得,官紧才微恐不胜。好是中朝绝亲友,九华山下诏来征。三千里外一微臣,二十年来任运身。今日忽蒙天子诏,自惭惊动国中人。”对劝他出山为官的友人,则答道:“君能弃名利,岁晏一相从”。反而劝人家隐居山林。

从此以后,费冠卿更加潇洒自如,盘桓于山林,交往山僧旧友,诗文酬唱不绝,其“高人雅土”之名远播四方。后世访其故居者,多有吟咏。诗人杨巨源题《费君旧居》诗中,有“已将心事随身隐,认得溪云第几重”。唐诗人罗邺亦有“满袖归来天柱香,紫泥封降旧书堂”之句。唐末时,故居已经破败,“林下茅斋已半倾”。南唐保大年间(943——957),僧圆证在旧址建卧云庵,宋治平年间(1064——1067)扩建,赐额为“保贞院”。景祐年间(1034——1037),诗僧清宿曾在此组织“九华诗社”。

费冠卿死后,葬于九华鸡母山下的拾宝岩边。晚唐诗人杜荀鹤仰慕其为人,特地谒墓凭吊,赋诗曰:“凡吊先生者,多哀荆棘间。不知三尺墓,高并九华山。”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