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历史上的古代徽州名人大全之九(明)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蓝 玉(?~1393) 初隶常遇春帐下,受器重。由管军镇抚积功至大都督府佥事。明洪武四 年(1371)从伐蜀。五年,从北征。十一年,讨西番,均有功。师还,封永昌侯。十四年,以 征南右副将军,从傅友德征云南,擒元平章达里麻。二十年,以左副将军从冯胜,征纳哈出 ,乘大雪,率轻骑袭庆州,杀平章里来,降纳哈出。后代冯胜为大将军,杀太尉蛮子等,获 元主次子地保奴、妃公主以下百余人。师还,进谅国公。二十六年,以“谋反罪”被杀,连 坐被诛者15000人。史称“蓝狱”。

  沐 英(1345~1392) 字文英。少孤,被朱元璋及孝慈皇后收为义子,从朱姓。18岁授帐前 都尉,从大军征福建,破分水关和闵溪十八寨,缚冯谷保,始命复姓。充征西副将军,从邓 愈讨吐番,封西平侯。又充征西将军,讨西番,拓地数千里。寻拜征南副将军,同蓝玉从傅 友德征云南,生擒元平章达里麻,降元右丞观音保。奉命留守滇中。再败百夷,降元思伦发 ,南中悉定。卒于镇,追封黔宁王,谥昭靖。子春、晟、昂,皆镇云南。春字景春,勇武有 文风,英卒,命嗣爵,镇云南。遣瞿能讨症维摩11寨叛乱。又与何兴讨平阿资,越州遂平。 卒后其北晟嗣侯。明永乐四年(1406)发兵讨交趾,晟为征夷左副将军,与张辅异道,自云南 入,擒伪王黎季 ,论功封黔国公。卒赠定远王,谥忠敬。

  朱 棣(1360~1424) 即明成祖。年号永乐。朱元璋第四子。洪武三年(1370)封燕王。十三 年就藩,镇守北平(今北京)。三十一年皇太孙朱允 即帝位,先后削废五王,次第将及燕王 棣。建文元年(1399)棣双“清君侧”为名起兵,建文四年夺取帝位,称翌年为永乐元年。永 乐十九年(1421)迁都北京,以南京为留都。永乐二十二年(1424)北征返师,途中病死于榆木 川。者有《神僧传》9卷。

  朱 权(1378~1448) 朱元璋第17子。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封为宁王,二年后就藩大宁。 自号大明奇士、丹邱先生、涵虚子、 侧,信奉道学。晚年在南昌建造精庐一所,著书弹琴 。卒谥“献”,世称“宁献王”。著述颇丰,以《太和正音谱》2卷(又称《北雅》)最著。 所作有杂剧12种,现存《大罗天》、《卓越文君私奔相如》两种。所作《神奇秘谱》、收琴 曲63首。其它著述有《务头集韵》、《采芝吟》、《列朝诗集》等20多种。

  程繁政(1445~1499) 字克勤,号篁墩。10岁随父入川,巡抚罗绮视为“神童”,向明英宗 推荐,所作《瑞雪》讨及《经书义论》,受英宗赞赏,破格准入翰林院读书。明成化二年(1 466)登进士第二名,授翰林院编修,参与英宗、宪宗两朝实录编写。裁正《宋元纲目书法》 。孝宗继位后,遭御史魏璋弹劾罢官。经郎中陆容等为其养白复职,迁礼部右待郎。弘治十二年(1499)春,与李东阳共主会考,给事中会昶劾其泄题于考生唐寅、徐经而下狱,唐、徐亦同时获罪。后查华鹿2察失实,始出狱,因愤成疾而卒。追赠礼部尚书。著有《宋遗民录 》15卷、《篁墩文集》41卷、《程篁墩诗存》15卷、《新安文献志》100卷等。

  汪 机(1463~1539) 字省之,号石山居士。家世代业医。少年勤攻经史。因母病经年不愈 而弃儒从医,遍览医学经典,治愈母病,名噪乡里。远览慕名求医接踵而至。明嘉靖(1522 ~1566)年间,祁门瘟疫流行,机倾囊购药,免费诊治,为人敬爷。精研医学,医著有《石 山医案》及《附录》4卷、《医学原理》13卷、《续素问钞》及《补遗》9卷、《针灸问对》 4卷、《伤寒选录》8卷、《推求师意》2卷、《外科理科》及《附方》8卷、《痘治理辨》及 《附方》2卷、《本草会编》20卷、《医读》7卷及《内经补注》等。

  傅友德(?~1394) 明初宿州相城(今淮北市)人。少年戏勇,善刺杀骑射。元末参加刘福通 起义军,随李喜喜入川。李败后从明玉珍,玉珍不用,走武昌,投陈友谅。朱元璋攻江州, 率部反降,以轻舟挫陈友谅前锋,用为将。元至元二十四年(1364)从征武昌,率数百人勇登 高冠山(今蛇山),平武昌,授雄武卫指挥使。继而转战江淮等地,以功升江淮行省参知政事 。后北征西征,任征虏将军,屡立战功,授荣禄大夫、柱国、同知大都督府事。封颍川侯。与汤和分道伐蜀,围成都,迫使西蜀丞相戴寿出降,朱元璋盛赞“功为第一”。明洪开十四年(1382)任征南将军,率步骑30余万,远征云南将军,率步骑30余万,远征云南,出奇制胜 。消灭元梁王军主力,元梁王闻败自杀,余部选后归降。十七年,论功进封颍国公。二十四年,随燕王征辽,乘敌不备,潜师入黑岭,大破敌军而还。又出兵山、陕,总揽屯田之事。 加封太了太师。二十五年还乡,请求去怀远。朱元璋不悦。二十六,赐死。

  邓 愈(1338~1378) 名友德,字伯颜。明虹县龙宿里(今属泗县大路口级)人。其父邓顺兴 。重信义,乡人推为练总,后于元军作战牺牲。兄友降接掌兵权,旋病故。愈代父兄职率兵 与元作战。元至正十五年(1355),率所部万余人投奔朱元璋,任管军总管,名愈与常遇春先 后攻克牛渚矾、太平、溧水、句容、芜湖等重镇。在采石,出奇兵直捣敌寨,俘其精锐。又以两只小船满载柴薪火药,冲入元军水师中,烧死烧伤元兵无数。继之乘胜渡江,攻克金陵 ,杀死元南台御史福寿,又乘势占领镇江、丹阳、金坛、广德等地,战功卓著,升广兴翼元帅。十七年,擢枢密院院判。七月任征南将军。攻克旌德、绩溪、休宁、徽州,继而占领婺 源。严州等地。后进军江西,迫使陈友谅部将邓克明交出抚州、建昌、临川等23州印投降。二十二年,攻占南昌,升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后历任江西行省右丞、湖广行省平章,御史大夫。明洪武元年(1368)封为太子谕德。旋任征戍将军正总兵,平唐州、南阳、金州、商州、 均州、房州等地。三年,任征虏左副将军,协同徐达西征,斩元残军王保保部2000余,俘获 王公以下百余人,士兵8万余。又克河州、乌斯藏诸部,招降吐蕃,追杀元大将阿撒秃,使 河州以西归入明朝版图。班师还京,因功赐宅第于南京洪武正街,赐虹县良田500顷,授开 国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荣禄大夫右柱国,封卫国公,同参军知事。十年,任征西将军, 入吐蕃,招降诸国,凯旋至寿春病逝。追封为宁河王,谥号武顺。

  何 震(1522~1604) 字主臣、长卿,号雪渔。休宁县人(一说江西婺源县人),寓居南京。 深究古籀,精研六书,孜孜于书篆治印。力主以门书为准则,摒弃当时金石界出现的庸俗怪 异和杜撰擅改的陋习。与文彭独树一帜,矫正时弊,实现书法与刀法的统一。篆刻作品纯朴 清新,遒劲苍润,素以流利、 逸、典雅、古朴而闻名。所仿汉满白文,那法猛辣挺拨,苍 浑厚劲,疏密均匀。时人誉称“近代名手,海内第一”。与文彭齐名,并称“文何”,卒, 其沉重程原征集何震篆刻作品5000余主,由其子程朴精选1000余方,摹刻成《雪渔印谱》4 卷传世。另著有《续学古编》2卷。

胡宗宪(1512~1565) 字汝真,号海林。明嘉靖十七年(1538)进士,授山东益都令。以政绩 获嘉奖,晋三级,任杭州知府。修整西湖,扩建岳坟。三十四年,任浙江巡按御史,旋提为 总督,总制七省军务抗倭灭寇。延徐渭、沈明臣、茅坤、文征明为幕僚。用俞大猷、戚继光 、卢镗为大将。制下“攻谋为上,角力为下”和“剿抚兼施,分化瓦解”的策略,转战江浙 。三十六年斩徐海,俘陈东,降汪真,断倭寇之内应。又数年,弭平倭患。以功获殊荣,官 至太子少保、兵都尚书,并加少保。四十一年,被南京给事中陆凤弹劾为“严党”而入狱, 不久获释。次年,御史汪汝正以守宪付严嵩之子世蕃手书中,有“自拟圣旨”为据劾胡,复 入狱。在狱中愤然上书千言,世宗久未定其罪。四十四年,瘐死狱中。隆庆六年(1572),穆 宗准科臣奏,宗宪得以昭雪,并“史录平寇勋”。万历十七年(1589),宗宪孙胡灯奏准,赐 御葬于故里之天马同。谥号“襄 ”。辑有《筹海图编》13卷,收入浙江沿海地形、防务、 战具、倭变,战事甚详,载《明史》。号有《督抚奏议》、《忠敬堂汇录》、《三巡奏议》等。

  朱有 (1379~1439) 号诚斋,又号锦窠老人、全阳道人等。朱元璋孙,朱 子。袭封父 职,谥号“宪”,世称“周宪王”。博学善书,通晓音律,专于填词作诗,以写杂剧最为著 名。所作杂剧有《牡丹品》、《八仙庆寿》、《小桃红》、《烟花梦》、《团园梦》、《豹 子和尚》等31种,总名《诚斋乐府》,被推为明代第一杂剧作家。另著有《诚斋牡丹百咏》 、《诚斋录》、《诚斋新录》等。

  汪道昆 (1525~1593) 字伯玉,号太函,南溟。明嘉靖二十六年(1547)进士,历任义乌县 令、襄阳知府、福建副使、兵部左侍郎等职。四十一年,倭寇犯闽,奉命与总兵戚继郎。隆 庆六年(1527),巡视蕲辽边防,上《防务方略》,受嘉许,转兵部左侍郎。万历二年(1574) 致仁归里。工诗文,擅戏曲,与同在兵部兵职的王世贞并称“两司马”。著有诗文集《太函 集》120卷、《南溟副墨》24卷。杂剧有《高唐梦》、《五湖游》、《远山戏》、《洛水悲 》、《唐明皇七狠心长生殿》5种,合刊为《大雅堂乐府》。

  许 国(1527~1596) 字维桢,号颖阳。明嘉靖四十年(1561)级试第一。四十四年进士,入 翰林。选庶吉士。隆庆元年(1567)授检讨,出使朝鲜,谢绝馈赠,朝鲜刻碑称颂。成历元年 (1573),升右春坊赞善。四年、十一年相继主持顺天乡试和会度,升礼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 。十二年,以云南平叛有功,晋少保兼太子太傅、礼部尚书、武英殿大学士,敕建“八脚牌 楼”(许国石坊)。二十年,与首辅申时行同请册立太子受责,遂5次上疏辞官。累官至少傅 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卒赠太保,谥文穆。著有文集20卷。

  程大位(1533~1606) 字汝思,号宾渠。少随父经商,有感于以筹记数不便,即利用商游吴 楚之机遍访名师,并不惜重资购求遗书,翻心攻读。40岁后弃商归家,埋头著述。明万历二 十年(1592)完成《算法统宗》17卷,后将《算法统宗》缩写成《算法纂要》4卷,以便推用 。明末,日本人毛利将该书译成日文,开日本“和算”之先河。后又相继传入朝鲜、东南亚 和欧州。

  戚继光(1528~1587) 字元敬,号南塘,史号孟诸。明都指挥景通子。世袭登州卫指挥佥使 。幼倜偿负奇气,勤苦读书,通经史。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调浙江,任参将,抗倭寇。在 金华、义乌招募农民、矿工三千人,编练新军。人称“戚家军”。四直年,大破倭寇于台州 。次年授闽,捣破倭寇横屿老巢。四十二年,再援福建,升总兵官。后与俞大猷剿平广东倭 寇,解除东南倭患。降庆七年(1567)召为神机营副将,以都督同知总理蓟州、昌平、保定三 镇。浙兵三千到蓟、陈于郊外,适逢大雨,“逢朝至日昃,植立不动”!边军大骇,从此始知军令。在镇十六年,边备修防,蓟门晏然。进左都督,加秩少保,移镇南粤。逾二年,得 请还登州。卒谥武毅。于练兵,治械,阵图等多有创见。著有《纪效新书》、《练兵实纪》 、《止止堂集》。

  注迁讷(1573~1619) 字昌期、无如,号坐隐、请痴叟等。寓居南京。早年经营盐业致富。 明成历时由贡生授官盐运使,历任宁波府同知等职。辞官退隐后,以写戏、刻书自娱。爱好 诗词歌赋,尤善曲。家有坐隐园、环翠堂,常与汤显祖、王稚登、李贽等名士饮酒其间,抚 琴讴歌,探研戏曲创作。剧作能博采众家之长,自成一格,在当时曲坛享有盛誉。所作传奇 总称《环翟堂乐府》。另著有杂剧《广陵月》、《太平乐事》、《青梅佳句》等8种。在南 京开设有环翟堂书坊,所刻书耦均有名家绘制的插图,镂版精美,并用彩色套印,对版画的革新颇有影响。

  左光斗(1575~1625) 字遗直,一字共之,号浮丘。明桐城(今属枞阳左岗乡)人。万历三十五年(1607)与杨涟同学进士,授中书舍人。四十七年,升浙江道监察御史。天启元年(1621) 领直隶屯田事,上“足饷无过屯田,屯田无过水利疏,”淮行,奉委通判卢象观,主持水利 。后任左佥都御史,参与杨涟劾魏忠贤,又亲劾魏忠贤32斩罪。次年七月,与杨涟同被诬陷 ,死于狱中,后追赠太子少保,谥“忠毅”。著有《左忠毅公集》5卷,附1卷。

  胡正言(1584~1674) 字曰从,号十竹主人。寓居南京。通晓书画,精于篆。明末在南京开 设’十竹斋”古玩店,同时经营刻书。先后创造短版和拱花印刷技法,失去版画艺术发展。 明天启七年(1627),用 版套色负责制的《十竹斋画谱》刊行。收录当时名画家及前辈名家 作品,几可乱真。弘光元年(1645),《十竹斋笺谱》印成,版和拱花印刷技法同时运用, 使《笺谱》成为艺术珍品,清兵入关后,被福王朱由崧委任为武英殿中书舍人。入清不仕, 专心从事出版业。十竹斋所刻图书见于著录和传本的多达30余种。著有《六书正伪》、《印存初集》、《印存玄览》传世。

  阮大铖(约1587~1646) 字集之,一字园海,号石巢,又号百子山樵。明桐城(今属枞阳 山)人。阮鄂曾孙。后迁居安庆百子桥。万历四十四年(1616)进士,授行人,擢给事中。天 启四年(1620),吏科都给事中缺任,同乡左光斗极力推举,赵星南、杨涟等因其轻浮多变, 仅补工科都给事中。阮极为不满,对左光斗极为和推举,赵星南、杨涟等因其轻浮多变,仅补工科都给事中。阮极为不满,对左光半以怨报德,逐投靠魏忠贤,呈《百官图》,参与阉 党,制造了“明末六君子”惨案。崇祯即位后,名列逆案,削职还乡。崇祯十七年(1644)被 凤阳总督马士基推举为南明政权兵部右侍郎,继兼左副都御史,后升兵部尚书兼左副都御史 。排斥史可法,起用杨维垣、虞迁陛等,迫害东林、复社文人。清兵攻陷南京,逃往杭州、 金华,为士绅所逐,转投方国安。后降清,从攻仙霞岭而死。善戏曲,所作传奇今知有9种 ,现存《燕子笺》、《春灯谜》、《牟尼合》、《双金榜》4种。另有《咏怀堂诗集》。

  吴应箕(1594~1645) 字次尾,号楼山。明贵池大演(今属石台)人。幼从学于舅父李首川, 16岁参加科举考试,20岁被为博士弟子生员。八试南闱不第,49岁中副榜,与侯方域、陈定 生、冒辟疆、方以智结为挚友,成为“复社”领袖人物之一。明崇祯十一年(1638),执笔撰写了有140名士子署名的《留都防乱公揭》,揭露藿挞了魏忠贤党羽阮大铖持权当道,破坏 抗清的罪恶勾当。明亡后,阮大铖受南明皇帝朱由崧重用,捕杀复社文人,应箕躲避回乡。 清顺治二年(1645)五月,清兵渡江,朱由崧被俘,应箕在家乡起兵,与徽州金声相呼应,配合抗清,一度占领贵池、石埭等地。是年冬,率义军在贵池泥湾山口阻击渡江南下的清军,因寡不敌众,败退回山,后退守压气培(今称乌鸦培)兵败被擒,十月十七日就义于池州城外 石灰冲,其家人百余口和义军将士全部殉难。著述甚丰,主要有《国朝记事本未》、《东林 本末》、《熹朝忠节传》、《留都见闻录》、《读书鉴》2卷、《读书种子》20卷、《复社 姓氏录》、《友鉴录》、《续觚不觚录》、《宋史》50卷、《盛事集》30卷、《读书止观录 》5卷等,今传有《楼山堂集》27卷。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