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戏《长恨歌》创作前后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黄梅戏《长恨歌》取材于白居易同名长诗《长恨歌》,剧情描写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揭示人性的幽暗,展示真情的可贵,歌颂爱情,呼唤理想。
为了充分发扬地域文化特色,加快文化建设,安徽从1997年提出“打好徽字牌,唱响黄梅戏,建设文化强省”的文化发展战略,形成优先发展和重点扶持黄梅戏,进而带动整体繁荣的文化工作思路。这样的战略和思路坚持数年,大获成效,促进黄梅戏艺术在世纪之交“梅开三度”。
早在黄梅戏发展新高潮的喧天锣鼓渐渐远去之时,我们就开始筹划如何保持黄梅戏出人出戏的强劲势头,思考如何促进黄梅戏艺术的可持续发展。罗怀臻先生在2000年10月号《剧本》上发表的中国音乐剧《大唐贵妃》进入我们的视线,正是这种筹划和思考的结果。我们认为,黄梅戏能够在建国以后的半个世纪中迅速崛起,并且三度形成发展高潮,从并不起眼的地方小戏一跃而成传唱大江南北的代表性戏曲剧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指导思想上不停顿地进行艺术探索和文化创新,在创作过程中不间断地迸发青春活力和现代气息。就此而言,《大唐贵妃》虽然是音乐剧剧本,却留有转换成为戏曲剧本和拓展戏曲艺术空间的较大余地,特别是与黄梅戏的剧种优势相结合,有利于推动黄梅戏的艺术探索进入更加崭新的境界。
拿到罗怀臻先生的剧本之后,我们没有急于投排,而是做了谨慎细致的准备工作。这些年来,传统戏曲为了走出低迷进行过各种尝试,特别是一些清新流畅的南方戏曲剧种,吸收音乐剧的创作手法成为一种倾向。黄梅戏原本就载歌载舞,甚至有过“民族音乐剧”之类的称许,如今更是经常得到朝着音乐剧方向发展的鼓励。从实践看,黄梅戏在融合音乐剧的过程中有经验也有教训,那种戏曲本体被眼花缭乱的感官冲击波所淹没的现象,决不是创新发展的理想状态。因此,我们一方面请罗怀臻先生对剧本做出适当调整,在剧情的叙述方式和唱词的表述方式等方面更加贴近戏曲。另一方面先期进入唱腔设计,在音乐创作环节上多次组织听证,听取意见,严格把关,以求充分展示黄梅戏的独特魅力和无穷韵味。
进入二度创作后,怎样在舞台上体现剧本的亮点,怎样在传统艺术本体与现代审美追求之间寻求平衡,仍然是我们关注和把握的焦点。第一轮排练下来,可以感到剧作极具水平与气魄,但在人物关系和戏剧情境的细部处理上显得粗糙,挥洒有余而精致不足。第二轮排练下来,剧作对人物关系进行了梳理,对戏剧情境进行了强化,向着传统戏曲框架有所回归,却又模糊了突破传统戏曲模式的一些闪光之处。总结前两轮的创作得失,我们觉得艺术创新的道路是艰难之路,也是充满诱惑的必由之路,只有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会走向传统艺术在现代社会延伸生命力的坦途。于是,我们请来谢平安先生主持第三轮排练,请他为黄梅戏《长恨歌》的舞台体现找到更加准确的样式定位。如今,剧作已经出炉,我们并不期待多大的轰动,但为付出的努力感到欣慰。我们能够自信的是,剧作贯穿了策划者和编导者们信奉的“黄梅戏可以这样演,也可以那样演”的创新理念,或许能为戏曲舞台吹来一阵新鲜的空气。我们还能够自信的是,黄梅戏的演出阵容非常强大,观众们一定会陶醉在李文、黄新德、吴亚玲、余顺等优秀演员的精彩演唱和表演中,领略黄梅戏的美妙神韵。
黄梅戏《长恨歌》排成后,已在合肥公演了20多场,场场满座,形成多年来少见的戏曲演出火爆局面。这次赴京,首先参加首届北京国际戏剧演出季活动,于9月29日、30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演出两场,随后还要在民族宫和北京大学等处演出多场。我们期望,继1999年安徽黄梅戏优秀剧目进京展演之后,婉转悠扬的黄梅戏旋律再一次唱响京城,昂扬进取的黄梅艺术精神再一次给京城观众留下难忘的印象。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为什么黄梅戏不在黄梅县?
- 下一篇:凤阳花鼓戏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