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桐城派三祖]姚鼐:立“家法”的导师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姚鼐和他的前辈方苞、刘大魁一起,被后人尊称为“桐城派”的“三祖”。不过和方、刘二人有所不同的是,姚鼐在“三祖”中所扮演的角色,更像是当年周游列国、传道授业的孔圣人。他一生先后在多家书院中担任过主讲,甚至到了80高龄,还仍然在倚床为弟子们批改文章。在“桐城派”三祖中,姚鼐的门生恐怕是为数最多的,以至于有人惊呼:“桐城家法,至此乃立,流风余韵,南极湘桂,北被燕赵。”换句话说,姚鼐称得上是一位为“桐城派”立下“家法”的“导师级”人物,假如没有姚鼐,“桐城派”绝对不可能在后来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

姚鼐于清雍正九年(1731年)冬出生在桐城一个官宦人家,他的祖辈世代为官,精通文墨。不过到姚鼐出生时,他的家境已经破落了,父亲姚淑虽颇有文才,但却终身未仕,以一介平民的身份走完了一生。

家境清寒的姚鼐,打小就体弱多病,不过尽管如此,年幼的他却嗜书如命,5岁时,姚鼐便破蒙读书,后来又跟随伯父姚范学习经学。姚范进士及第后,曾担任过翰林院的编修,在诗、古文和经学上都有着很高的造诣。姚范在其诸子侄中,最为看重姚鼐,他不仅亲自教他经义,督促他学习,后来离家走上仕途后,仍不忘时常在家书中问到姚鼐的情况,比如“近日读何书,写几篇文章”等。

姚鼐的同乡先贤刘大魁那时也经常上他家串门,姚鼐长到18岁时,姚范便延请刘大魁教他古文。姚鼐非凡的文学天分,给刘大魁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刘大魁后来在赠给姚鼐的一首诗中这样写道:“我昔在故乡,初与君相识。君时甫冠带,已具垂天翼。”诗中明显流露出对姚鼐的欣赏与赞许之意。

可以说,伯父姚范和恩师刘大魁是早年对姚鼐影响最深的两个人,而重情重谊的姚鼐对这两人的敬意也保持了终身。后来姚范去世时,姚鼐得知消息后悲痛万分,饮食骤减;对一生坎坷的刘大魁,姚鼐也始终寄予了深深的同情,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当他得知刘大魁打算离开歙县问政书院回乡隐居后,曾经写了一首《怀刘海峰先生》的诗:“先生高卧楚云旁,×子飘零每忆乡。四海但知存父执,一鸣常记值孙阳。于今耽酒能多少,它日奇文恐散亡。脱足耦耕如未晚,百年吾亦发苍苍。”读来令人掩面长叹,潸然泪下。

乾隆十五年(1750年),姚鼐考中江南乡试,并于次年应礼部试,但未被录取。此后,不甘于失败的姚鼐又接连参加了3次进士考试,但均屡战屡败。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他的父亲姚淑去世了,功名未就的姚鼐便悻悻然回到了家乡守丧。3年后,姚鼐服丧期满,再次应礼部试,这次总算有了结果:考中二甲第35名,并在殿试后被选为庶吉士。

历经科举的摸爬滚打,姚鼐好歹也称得上是“功德圆满”了,假如按照他的天分,出将入相很可能也是早晚的事情。但令姚鼐自己都没有想到的是,《四库全书》的编修,竟会急速地改变他人生的轨迹。

《四库全书》是我国古代文化史上一项规模浩大的文献整理工程。乾隆年间,大局已定,经济繁荣,自认为拥有“十全武功”的乾隆遂决定将“万千书籍汇于一卷”,编修一部历史上最为庞大的丛书。为此,清政府举一国之力,动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这部最终收录了1503种图书、总计79337卷的“超大型”丛书,在4000多人的分工、协作下,历时长达15年后,方才得以完成。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姚鼐经人推荐,入选为《四库全书》的纂修官。

能亲身参与这一文化盛事,对姚鼐来说自然是件幸事;然而在编修过程中,他却和总纂官纪昀、纂修官戴震时常意见相左,编修工作也因此渐渐地让他颇感乏味起来。

纪昀就是大家通过影视剧所熟知的那个纪晓岚,他于乾隆十九年(1754年)考中进士,是一位聪明绝顶的人物;戴震则是姚鼐的安徽老乡,也是当时一位名气很大的学者,他在天文、数学、历史和地理等方面都有非常深入的研究。姚鼐和纪昀、戴震这两位大儒之间产生的矛盾,更多地是由于治学方法和观点不同所造成的。

在中国学术史上,如果站在经学的立场来划分,“汉学”和“宋学”长期互对而言。“汉学”注重名物制度等实在的、可考的东西,称得上是一种“儒家政治学”;而“宋学”则更注重解决人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问题,是一种“心性道德哲学”。作为“宋学”坚定的捍卫者,姚鼐对纪昀和戴震“尊汉抑宋”的思想极为不满,时间长了,这种不满还流散到了《四库全书》的编修工作中。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心生“田园将芜胡不归”的姚鼐终于横下一条心:辞官回乡,教书去也!这一年,姚鼐仅仅只有44岁,在官场上,44岁正是厉兵秣马的年纪。

这年年底,姚鼐雇了5辆马车,满拉着自己多年的藏书,冒着刺骨的寒风赶往家乡。路过泰安时,他的好朋友、泰安知府朱子颖邀请姚鼐踏雪登泰山。雄奇壮观的泰山雪景,一扫姚鼐沉积在心中的郁闷,他满怀激情地写下了《登泰山记》一文,这一千古名篇如今已被收入中学课本,被万千学子诵读。

姚鼐辞官回乡后,便开始了他“教书匠”的生涯。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曾经邀请姚鼐登泰山的朱子颖被调任两淮盐运使后,在扬州兴建了一座梅花书院,并延请姚鼐出任山长;4年后,姚鼐又受聘担任了安庆敬敷书院的主讲。在此后的数年间,姚鼐还先后担任了歙县紫阳书院、江宁(今南京)钟山书院的主讲,一直到85岁高龄辞别人世。

由于早在中年即辞去官职,后执掌教鞭长达40年之久,所以姚鼐的弟子门生数量极多,真正称得上是“桃李满天下”。弟子中最为著名的有管同、梅曾亮、刘开、方东树、姚莹、陈用光和鲍桂星等人,这些姚门弟子为“桐城派”摇旗呐喊、推波助澜,极大地推动了这一文学流派的传播。

姚鼐一生勤于笔耕,著述甚丰,他的主要著作有《惜抱轩全集》《古文辞类纂》等。姚鼐为文简洁清淡,雍容和易,一如其人,在“桐城派”的“三祖”之中,他的文章偏于“阴柔”之美,最富有情韵。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相关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