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湘溯源—江永和它的古风记忆(一)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对于很多人来说,江永可能只是一个名字陌生的县城,但广州的不少蔬菜水果都来自这里,湖南永州是离广东最近的湖南城市,而江永则是永州属下的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县城。江永盛产香柚、香芋、香米、香姜、香菇,这些特产并称“江永五香”,正是这样的飘过南岭的“五香”让我们放弃了“永州之野产异蛇”的刻板印象,像寻找江南水乡一样寻找起与广东同在南岭脚下的江永来。
上甘棠:一路遗迹一路史迹
上甘棠村在江永的层铺镇,是湖南省发现的创建年代最早、保存最完全、延续时间最长的村落。这样的一个小小村落尽管养在深闺,远离文化的中心,但其实承载着的也是中原文化的印记。浓厚的文化气息从中原一路南下,在这里稍作回旋,就已经浓墨重彩,南岭稍作阻隔,所以广东的气候和这里相差不多,古村落的感觉却大大不同了。
位置
上甘棠村依山傍水,依据的是中原文化的风水学,村口就是一条小溪,不急不缓,绕村而过,河面上一座三门的石拱桥,资料记载,这座残桥名曰步瀛桥,建于北宋靖康年间(公元1126年),自建成不久即塌了一半,然而,这半边残桥却再没人去修,从那时屹立至今。
在北头村口约一百米的小河上,还有一座石榫为墩、石板为梁的小石桥。据说是建于汉代。这座小桥更令人惊讶的是桥面石板对榫得严实合缝,桥面被磨得相当光滑。千百年历史的乡间建筑可以见到这样精湛的工艺,令人对古老文化悠然神往。
月陂亭
小桥的另外一处古迹是月陂亭几十米长的石壁上的24方古代石刻。石刻绵延了宋元明清四个朝代,内容相当丰富,包括叙事文和唱和、八景诗歌以及劝论文等,很好地保存了乡间的文化传统。这些石刻中以文天祥书法题辞的“忠孝廉节”最为有名,据说,村里有一位在临安任太守的官员叫周德源,与文天祥交往甚密。文书赠四字,周视为珍宝,告老还乡时携回村里。此后,村中周姓一族皆以此为铭。并于清乾隆二十八年镌刻于石壁之上。
石壁之下的小径是湘中至两广的古驿道口,迁客骚人,多从此入两广。驿道一边是谢沐河,是漓江的源头之一。今天走来,这段驿道少了远游的苍凉,多了几分乡居生活犹如桃源的温暖。
村落
小村是从唐朝开始就由山东迁来的周氏族人聚族而居的地方,村内的建筑保留着明清时代乡村民居的特点,全村分为10族布局,各户以天井组合形成住宅单元,体现着传统的宗族观念,村内最高的建筑是文昌阁,建于明万历48年(公元1620年),和许多乡村的文昌阁一样,这座建筑当初是为了彰显上甘棠村历史上造就的11名进士、100多个文武官员的光辉所建,尽管陈旧破损,但却自有一股敦厚之风。
除了桥和阁楼,小村内没有什么特别的建筑,民居多以红砖或青石建成,地上铺石板路,屋角有突出的马头墙,屋檐上装饰着彩绘与砖雕,说不上特别精致,但却有难得的不做作。
记忆
残桥上的绿苔,石板路上走过的牛车,驿道两边的日渐模糊的石刻,田埂间休憩的农夫,积满灰尘的文昌阁内的木楼梯,上甘棠村带给我们的就是记忆中的乡村的模样,有古迹但是不多,让人没有审美上的负担,更有心情欣赏自然中的古村。
“上甘棠八景”的自然风光被写成诗歌吟诵,“昂山毓秀松坚操,芳寺钟声及远方。清涧渔翁尘俗少,山亭隐士利名忘。甘棠晓读经和史,独石时耕禾与桑。西岭睛云佳树霭,龟上夕照镜霞光。”是游览的最好指南,同时寓情于景,体现的也是儒家乐山乐水的胸怀,这让我们更能够在这样一个小小的村落中体味到浓浓的古意。
普美村和女书文字
到江圩镇的普美村可以参观女书文化的一个小博物馆,有这样的一个小博物馆藏在乡间,本身已经让人感到几分诧异。
女书博物馆目前只有一间陈列展室和一间女书教室,在教室中,当地人可以为你讲述女书的来历。
江永女书又称女字,是一种流传在湖南省江永县江圩镇及其近邻一带妇女中的特殊表音文字体系,有一千七百多个字符,与其他古文字相比,有四大独特之处:一是只在妇女之中传承使用,传承方式为老传少,母传女,世代传袭;二是记录当地土语并用当地土语读唱;三是字形奇特,呈长菱形,有甲金文的风格,但又迥然不同;四是人死书消,无文物可考。
江永女书作品一般书写在自制的手写本、扇面、布帕上,其作用为自娱自乐、歌堂对歌、书信往来、宗教祭祀、结拜姊妹、诉写苦情、记传等,江永女书作为妇女的贴身、隐私物品往往是人死书焚或随葬。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湖湘溯源—天心阁,曾经拥有的抗日丰碑
- 下一篇:湖湘溯源—江永和它的古风记忆(二)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