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地风物—昔日童趣话折纸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小 中 大】
问过不少中小学生,知道不知道什么叫折纸?尽管事先我已经有所预料,但对方异口同声的“拷贝”式回答,仍然使我吃惊:不知道。童趣悠悠,昔日如此丰富多彩的折纸大世界,难道就此消失了么?
北方地区盛行的剪纸,被人们誉为珍贵的民间艺术。而在江南,特别是在吴中地区著称的折纸,却受到了不公正的冷遇。民俗上没有提到,民间艺术品中也无她的芳名。尽管如此,我仍要高声赞美:折纸,一朵璀璨的民间工艺奇葩,盛开在吴中肥沃的土壤。
和其它艺术品制作不同,折纸使用的材料,仅仅是一张纸。一张普普通通的纸,哪怕是扔在地上的香烟壳子,都可以成为塑造艺术的载体。别出心“折”,运用十只灵巧的手指,经过平折、横折、竖折、正折、反折、斜折、对折、翻折等不同“造纸”手法,从平面到立体,从简单线条演变复杂的几何图形,可以变幻出令人惊奇的艺术品。如果细分的话,可达一百余个品种。这些凝聚着无数智慧的折纸,主题涉及到人类生活的许多方面。有的,适宜放在书桌上静赏。有的,可以拿在手中玩耍。有的,还可以成为“纸上谈兵”的竞技武器。蔚为壮观,谁能不承认它的艺术价值?
折纸,提高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丰富了孩子的想象力。对于买不起洋娃娃的家庭来说,折纸无疑是不用花钱的理想玩具。只要大人示范几遍,孩子们就能依样“折”葫芦了。心灵手巧的,还能开发出一些新品。下课,折一只飞鸟玩玩。饭后,折一把手枪打打。晚上,一家人聚集在灯光下,你折我折他也折,连老外婆也返老还童,忍不住凑过来过把瘾。折纸,折出了孩童的生活情趣。折纸,折射出一个特定时代的文化魅力。
老活生(猴子)是最常见的折纸。站在那里,双臂垂地,突出的菱形脸上描两个小圈,一只点睛的猴子多么栩栩如生。大大小小,组成一个庞大的猴子王国。女孩子喜欢玩“家庭”。于是,纸床纸柜纸凳,喜迎客人上门来。“假泥么么”,煤炉铁锅饭勺,厨房用品不少。团上些纸来放在纸碗内,就是大米。用小手扇动炉门烧饭,大家“排排坐吃果果”。
调皮的男孩子,则喜欢玩有动感的折纸。手持“甩炮”,在空中用力往下一劈,啪,响起清脆的爆炸声。折得考究的,甩炮可拥有两门大炮。课桌两端,双方鼓起腮帮吹气,吹动各自的青蛙跳跃向前。两者相遇,谁能撞翻谁?此谓“斗青蛙”。纸飞机折成后,用圆铅笔将机翼卷出弧形曲线。手持机头用力向空中一掷,飞机能在空中自由地翱翔。降落时的优美滑行,引来阵阵喝彩。若机头垂直向下栽个“狗吃屎”,定会受到哄堂大笑。头上包有铜皮的飞箭,能又准又快地射向远处的靶心。一个三角形的小折纸插在宝塔上,用手一牵一动,居然会神奇地向上蠕动,怪模怪样,大人看了也会发笑。这叫“小偷爬塔”,是折纸中的精彩节目,拉动仙鹤的尾部,双翅会一张一合展开。用它来逗引哭闹的小孩,保准破涕为笑。雨天来临,那些乌篷船赤膊船便大显神威。街沿石下的水流,是一条现成的小河。“老活生”站在船头,指挥着航船顺流而下。人行道上,顽童们欢呼雀跃,全然不顾雨点的袭击。那种惬意无比的童趣,相信如今四十岁以上的人都有体验。
如今,彩电已进入寻常百姓家。各种各样的高档玩具,已不再是少数儿童的专利。曾经辉煌多时的折纸,已成过去。但是,这神奇无比的折纸,毕竟是一个美丽温柔的执着之梦。我们,又怎能把她忘记?
【来源:网络整理】
- 上一篇:乡土小志—紫玉金砂的无穷魅力
- 下一篇:吴地风物—运河的回忆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