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古迹寻踪—名桥风情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在我们江南水网地带,城内街道濒河临水,城乡之间河道纵横,河多、水多、桥也多。“南北东西桥相望,水道脉分棹鳞次”,在这众多姿态各异的古今桥梁中,有的气势雄伟,姿态娇妍;有的庄严稳重,精巧玲珑;有的高悬似云中彩虹,低卧如出水蛟龙。这仪态万千的建筑艺苑、古桥风韵,无不显示社会的进步和独特的文化底蕴。

“历史烟云桥上过”。我们的祖先从原始时代的倒木过河、踏石过河、攀藤过河中得到启示,创建了木梁桥、墩式桥、踏步桥、汀步桥、索桥等最早的桥梁。随着时代的发展,木桥、石桥、砖桥、铁桥以及拱桥、梁桥、浮桥等不同类型、不同结构的桥梁应运而生,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极大方便,也凸现出桥梁建筑上的辉煌历史。

无锡是一座历史文化名城,以河多水多桥多而闻名遐迩。据史载,光绪末年,全市就有大小桥梁150多座。其中有名的石拱桥有64座。民国后,随着城市的发展,行人增多,马路拓宽,石拱桥逐渐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平桥。西门桥、莲蓉桥、跨塘桥等石拱古桥,均已屡次修建,成了具有现代气息的桥梁。沟通无锡北大门与惠山风景区的吴桥,是1915年由皖籍丝商吴梓敬独资建造的无锡第一座钢架桥。此桥因取样于上海的外白渡桥而别具风格。80多年来几经翻修,变成钢筋混凝土桥梁,如今桥宽30米,引道延伸全长达1134米,目前雄踞全市跨河桥梁之冠。

“小桥流水人家”。姿态各异的桥已成为无锡水乡的一大特色景观。它们独居在名园胜景,坐落在城乡要道,给锡城添景增辉。那在无锡惠山寺二山门处的金莲桥,建于北宋时期,距今已有千年历史。当时,宋钦宗赵桓把惠山寺赐给丞相李纲,作为李纲祭祀父母的功德院。现在金莲桥上镌有“懋德堂李府”五字,就是这一历史事件的明确记载。金莲桥石栏杆为镂空雕刻,上有牡丹、童子、螭首、鱼头等图案。这些雕刻,刀法细腻,线条流畅柔美,在我国桥梁装饰艺术中堪称上乘之作。如今,蕴含着历史文化内涵的金莲桥,是公园的一大景点,吸引着众多的游客前往观赏。而横跨在南门古运河上的清名桥,便是无锡如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单孔石拱古桥。此桥建于明朝万历年间。桥孔跨度为13.1米、高7.4米,每侧立两个望柱,显得雄伟古朴,玲珑剔透,与悠悠古运河、沿河民居相辉映,形成了无锡水乡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日本著名词曲作家中山大三郎为此作一首名为《清名桥》的歌:“从清名桥到大公桥,小船轻轻摇,古运河水面,牵动我心潮……”古桥随着这深情的歌声名扬海内外,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情思。

桥有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古时架桥大多是民间善举。清名桥是由秦太清、秦太宁兄弟俩出资建筑的。贯通蠡园、鼋头渚风景区的宝界桥,建于1934年,为著名民族工商业者荣德生先生庆60寿辰,以寿资兴办的一项慈善事业。事隔60年,荣德生孙子荣智健积资又在旁建造宝界新桥。新老两桥,全称“宝界双虹”。

如今“双虹”卧波,通架南北,给蠡湖和太湖景区带来了无限的风情。前贤慷慨解囊,捐资建桥,造福一方,应该说这是一种美德。虽然人们对他们的过去了解不多,但由走在脚下的桥便会想起建桥人。这些造福于民者不仅名垂史册,也留在人们心中。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