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墨精要>>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吴文化

吴文化

学人散议—“宋初三先生”泰山纪事

以稿换稿】  作者:佚名   发布:2015年04月15日   阅读: 次  【繁体中文】【   

巍巍泰山南麓,挺挺凌汉峰下,松柏掩映、溪水环绕之处,座落着一个白墙青瓦的小院。这里原为唐代著名诗人周朴隐居读书的栖真观,宋初学者孙复在此地聚徒讲学后,改称“泰山书院” 。孙复与同时代著名学者胡瑗、石介作为程朱理学的先驱,在这个幽雅静肃的小院中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震动朝野的儒学复兴运动,给倍受五代十国战乱蹂躏的儒学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为 儒学在宋代发展为理学并成为泰山文化的主脉奠定了基础,被黄宗羲誉为宋元时期第一个有价值的学术活动———“泰山学案”。

泰山书院以“能使鲁人皆好学”为宗旨,重开了我国古代学 者尊师重道的传统学风。史书记载孙复为晋州平阳(今山西省平阳县)人,精通《春秋》经传,著有《春秋尊王发微》十二篇,但在科举中却屡试不第,是一个落泊而不得志的文人。而兖州奉符 (今山东省泰安市)人石介却早在北宋天圣八年(1030年)便中了进士。景佑元年(1034年),石介在南京任留守推官时,结识了“流落京畿”的孙复,并帮助他到泰山讲学。石介推崇孙复的学问 和道德,毅然拜孙复为师,“执弟子之礼甚恭”。在书院中,客人来访时“(石)介执杖履立侍复左右,先生坐则立,升降拜则扶之,其往谢也,亦然”,齐鲁学风为之大变。如今祠堂西院中的 侍立石便是缘自这段往事。据《倦游录》载:石介也“以诱掖后进,敦奖风教为己任”,“生徒咨问经义,日数十人,皆怡颜和气,一一为解,殊不倦色”。书院中师生关系非常融洽,全无尊卑 高下之分,这在等级森严的社会是非常可贵的。泰山书院一时声名远扬,四方学子纷至沓来,成为宋初一个重要的学术中心和教育基地。

就在此时,江南著名学者泰州海陵人胡瑷访学至此, 引出了一段千古佳话。胡瑗满腹经纶,精通音律,且向以教学有方闻名江南。他来泰山讲学后,“攻苦食谈,终夜不寝,十年不归。得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之涧中,不复展读”。为了 避免分散精力,在家书抵万金的年代,连家信都不及仔细拆读,这是何等高贵的治学精神啊!书院东侧安定公当年投书的深涧遂被人们命名为“投书涧”,并有诗“野芸芸绿间黄,当年习静任羊 亡。清心不逐家缘扰,涧底犹腾翰墨浪”来赞美胡瑷的苦读精神。在书院中,他特别注重校规校纪的制定,“教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先之,虽盛夏必公服坐堂上,视诸生如其子弟”,学 子其影响甚大,以至于时人一看儒生的打扮举止,便知是其弟子。每次考试结束后,他还组织学生开展文娱活动,亲自指挥,咏唱古诗,深夜方止,深得学生爱戴。与胡瑗相似,孙复来泰山书院 后尽管“病卧山阿,衣弗衣,食弗食”,“上无斗升禄以养妻子,下无一夫之田、五亩之桑以供伏腊”,依然曰抱《春秋》、《周易》读诵,探伏羲、文王、周公之心”。石介也是“固穷苦学” ,为了专心读书育人,甘愿过着清苦的生活,唯恐“朝享膏梁,暮厌粗粝”,消磨了奋斗意志。朱熹惊叹:“自景佑、 明道以来,学者有师,惟先生(胡瑗)、泰山孙明复(孙复)、石守道(石 介)三人”当不为过。为了激励后人专心求学、立志成才,清朝嘉庆二年(1797年)在重修祠堂时,后人在涧边又立了一块“胡安定公投书处”碑,并修了一座四角攒尖方亭,取读书可洗心之意而 名“洗心亭”,亭上有含义隽永的多幅对联,如“艮止坎流会心不远,言坊行表即目可寻”、“秋月清光凝碧涧,春风余韵满烟萝”、“真山水不须图画,大圣贤皆自奋兴”、“云过峰头留墨气 ,水来祠畔度书声”等,既充分赞扬了三先生的高贵品质和不朽的业绩,又巧妙地道出了书院布局的和谐与脱俗。

三先生在泰山书院潜心苦读,传道授业,终成闻名全国的大儒,其学说“道 脉遥接洙泗,实开濂洛关闽之先声”,上承孔子,下启朱熹,是当时最先进的学术思想,遂先后被任命为宋朝最高学府国子监的直讲,并将泰山书院尊师重道、刻苦自励的学风带到了太学,使到 那里就读的学子由原先的二三十人增加到了数千人,以至“太学生不能容,取旁舍居”,儒学复兴已初具规模。黄宗羲在《宋元学案·卷首篇》中称赞他们“宋世学术之盛,安定(胡瑗)、泰山 (孙复)为之先河”。时人为了表彰他们的贡献,尊称孙复为“泰山先生”,胡瑗为“安定先生”,石介为“徂徕先生”,合称“宋初三先生”。其中的胡瑗,更被宋神宗尊为“真先生”。胡瑗 身后,谥号“胡文昭公”。他的后裔在建炎元年高宗南渡时随皇室迁移,分布在安徽徽州、浙江义乌和江苏无锡的堰桥乡、扬名乡一带。胡文昭公的宗祠在无锡锡惠公园的映山湖畔,曾树有胡瑗 石像一尊、记载胡氏家族变迁的族内大事的碑石数块。现祠堂建筑尚在,每年三月初三有各地胡氏后人前来进香。但石像已不知去向,碑石已碎裂倒地,祠内牌位自然没有了。只有少数胡氏的热 心人尚知道这位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英明的胡瑗、安定先生、胡文昭公。

【来源:网络整理】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