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秘家园>> 文史撷英>> 地域文化>> 徽文化

徽文化

安徽庐江冶父山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    】【收藏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

冶父山,位于庐江县城东北10公里,系大别山余脉。其主峰兜率峰,海拔376米,系春秋越国欧冶子为楚王铸剑之所。后唐代高僧伏虎禅师移禅兜率峰,开山建寺,设毗尼法坛,弟子受戒八百余众。曾先后受唐昭宗、宋太祖两朝皇帝敕封,一时名噪江淮,为“江北十方丛林”,获“小九华”之称。建国后,冶父山的佛教文化得到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全力保护。并依其优越的地域特性,扩建苗圃林场,开发生态园林建设,1992年被国家林业部批准为国家级森林公园。2007年6月29日,安徽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召开专题会议讨论决定编纂《安徽省志·名山志》,庐江县冶父山与黄山、九华山、天柱山、齐云山、琅琊山、浮山等17座省内名山,辑录其中。江北小九华——庐江冶父山,正式撩开她那美丽的面纱,向世人展示其秀美的自然风光和厚重的佛教文化——

风光旖旎 钟灵毓秀

冶父山,最早见于《魏书·地形志》:“潜(庐江县于南北朝为潜县)有野父山,春秋越国欧冶子为楚王铸剑之所。”《吴越春秋》载:“欧冶子,春秋越人,善铸利剑,曾为越王铸湛卢、巨阙、胜邪、鱼肠、纯钩五剑;又与干将共为楚王制龙泉、泰阿、工布三剑”。山以人名为冶父,隋朝名冶甫山,唐朝定名冶山,宋初更名铁冶山。南宋宝祐《濡须志》、明《一统志》分别记载:“其山自麓至巅,凡五里,有三百六十四子山,罗列居下。比众山独尊,巍峨壮丽,犹父立子群中。”“此山旧为冶铸之所。登山大小诸峰皆居其下,为众山之尊,故曰‘父’。”冶父山由此得名。

冶父山总面积36平方公里,群峰耸拔,盘旋而上。其最高峰“兜率参天”,峰高入云,故名兜率峰。峰巅有一磐石,尚隐约可辨“兜率”二字。因欧冶子曾铸剑在此,后人亦称此峰为欧峰。登上峰巅:远眺长江、巢湖,湖光山色,烟云浩渺。每当雨雪初霁,澄清如匹练,光映帘栋,远黛浮青,水天一色,日影流辉,呈现一派波光岚影,蔚成“冶父晴岚”(此乃古庐江“八景”之一)。于山下仰首眺望,山峰突兀,秀如削成,悬崖怪石,甚为壮观。山腰白云环绕,尤为仙境。拾阶而上,穿行于绿树翠竹之中,路旁脚下溪水叮咚,令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兜率峰北麓,有一泓清泉,传欧冶子铸剑,用此泉淬火,后人称其为铸剑池。铸剑池水光玉莹,清冷逼人,凛凛如剑气浮空。池内有石屭驮碑,四周以石围栏。池南岸一铸剑亭,此乃明万历年间所建。铸剑池是冶父山最早文字记载的石迹,民国《冶父山志》载有明礼部仪制司主事、万历时庐江知县赵国奇所撰铸剑池碑记:“……余载潜川,游冶父观铸剑池,忆昔楚王使风胡子之吴,聘欧冶凿茨山之穴,取五金之英,炉垂成剑。楚执太阿,以麾晋郑,三军披靡……宝气在天,神物在泉,能不表而志之云?”

铸剑池北有两巨石相合,如双掌合一,十指向空,称“合掌石”,又称“试剑石”,相传欧冶子当年铸成宝剑,为试剑锋,对此石用力一劈,剑过石开。试剑石旁有“莲花石”,形似盛开的莲花,山风吹过,似有阵阵清香。神工鬼斧,令人叹为观止。

峰巅西南有一洞,洞高数尺,深不满丈,游客须弯腰方能入内。据《冶父山志》载,伏虎禅师当年开山建寺时,曾与住此洞的老虎栖息在一起,形影不离。洞前一坡陡,洞口朝阳,若逢西南风起,风灌洞声若虎啸,音传数里,古称“虎洞吟风”。自峰向东有一岭,其岭逶迤数里,或杖发或足踏,皆应声如鼓,故名响鼓岭。响鼓岭大来峰横空悬出一石,似如天外飞来,形如展翅欲飞的雄鹰,此处多为云雾遮绕,常有雄鹰出没,乃为“飞鹰石”。

响鼓岭下是一百尺崖,崖高百尺,宽数丈,正面光滑,如同刀削,似无字碑。旁有一石,平正如座,奇巧非凡,洵属天工,非人力所能为也。百尺岩下是龙湫,也就是岩脚浸出的一个小泉水窟,大雨不涨,久旱不干。每逢泉水窟里水蒸气上升,预告天要下雨了。窟里还有不少蝾螈,黑背、红肚、五爪,状极可爱,古人不识蝾螈,就叫它“小龙”,谓之龙湫。

山间还有条羊肠小道,原名走马岭,又称诸葛岭。传说乃东汉末,诸葛亮赴东吴会周瑜,途经此地,牵马步行,一路欣赏山林美景而得名……

更有诸多遗迹遗存,诸如白佛岩、白像石、袈裟柜、青狮石、龙解石、老人石等,于峰巅谷底,参差错落,各尽其妙,形成冶父山的特色景观,令人流连忘返。古人有“登峰身染云霞气”之诗句,足见此峰之胜。

佛教圣地 底蕴深厚

语云:“天下名山僧占多”。冶父山不仅风光秀丽,更因佛教而闻名于世。

史志载:唐大中三年(849)五月,庐江东乡黄屯小镇一利姓人家喜得贵子,岂知孩子生下来便双目失明。他的父母看到生下一个瞎子,喜极悲来,于是就把他丢弃到黄屯附近的光明山一石窟里。因山上有古庙,常有僧尼出入,弃童生死听天由命。说也奇巧,石窟中住有一只雌虎,见被弃盲童,便以虎乳哺育,并以虎爪刨地,刨得一泓清泉,以舌蘸泉水为盲童洗目。转眼三个春夏秋冬,孩童渐渐长大,双目也渐渐明亮起来。一日,一个樵夫在山中打柴,看见一虎与孩童为伴,于是他便将此情告诉了利姓人家。利父便亲自到光明山石窟远远观看,果不其然,此孩正是他所弃之子。利父悲喜交加之余,觉此儿为虎乳哺育成人,可为虎童,乃天意也,将来必有所为。便远远朝虎童三拜,悄悄离去。虎童聪明伶俐,性颖悟,闻诵经辄解。云游僧尼见喜,授以经文。山下众生得知便尊称虎师。

唐乾符四年(877),虎师慕冶父山“造化钟神秀”之盛名,便携虎由黄屯光明山顶移禅冶父山兜率峰,既长遂结茅庵于山巅,与虎同隐,终日诵经念佛,修身养性。唐光化元年(898),虎师声闻朝廷,唐昭宗李晔封号“孝慈伏虎禅师”,表其庵曰:“云中茅斋禅院”,赐金-袈裟,以彰厥德。并敕建伏虎寺、无量殿(此殿砖石结构,依岩偎险,穹顶券空,未用寸木,故亦称“无梁殿”)于兜率峰巅。过数年,淮南节度使、吴王杨行密移镇广陵(扬州),舍城中紫芝坊宅第为光化寺(即今庐城金刚寺),恭请孝慈伏虎禅师前往主持。经年,禅师厌城中烦嚣,辞归冶父山。建冶父寺于南麓,开毗尼法坛,受戒弟子八百余众,号千僧。自此,山巅南麓,梵宇巍列,禅房幽深,香火兴盛,声名显赫。为江北十方丛林,得“小九华”之盛名。

唐天复三年(904),师坐化于安丰乡石塘村,门徒建塔,旁有报恩寺塔院,至今还留有遗迹虎刨泉、祖师岩、系虎墩、伏虎洞等胜迹。

宋开宝元年(968),原建于南麓冶父寺毁于兵燹,迁于山之东麓。宋太祖赵匡胤敕建大雄宝殿于冶父寺,并钦赐匾额曰“实际禅寺”,从此冶父寺易名为实际禅寺。寺内大雄宝殿,殿高9丈,上悬铎,下铺砖。殿内供奉三世天尊、护法韦驮、四大天王、观音、文殊、18罗汉等。寺前有3道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墙高10丈,瑰丽非常。时人赞“大江南北,祖庭之山最胜者!”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由通元、无隐机二禅师重新振兴冶父山寺庙,始建方丈正寝暨大善法堂。元朝末年,烽烟四起,兵革战乱,实际禅寺宇又废。明朝,县开设僧会司,统摄县内寺庙僧侣,除重修元以前庙宇外,于伏虎寺西建望江楼、岳庙、北辰庙、龙王庙等17座。

清朝,为冶父山佛教鼎盛时期。建毗卢殿,殿前坤山艮向建山门。邑北乡章同山居士,于乾隆六十年捐五十金重装毗卢佛像。至光绪年间,冶父山僧尼逾千人,实际禅寺曾列为江北剃度受戒丛林寺院之一。

自孝慈伏虎禅师始,冶父山历经二十八代,高僧辈出,其代表性的有南宋道川禅师、明朝星朗禅师、清朝常明禅师、近代的释妙山法师等。尤其是明朝的星朗禅师,不仅道行高洁,禅理圆融,更以诗文书法而名世。他是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殿试第三名(探花),曾任礼部侍郎兼东阁大学士。因恶朝政日趋混浊,弃官而去。遍历名山巨刹,于镇江剃度出家。清顺治二年(1645),泛苇北渡,于八月初九日到冶父山。阐扬正法,百废俱兴,并自撰《冶父山志》。著有《教外直后录诗颂文集》二十余卷,更有《梅花诗百首》,皆叠韵,被世人尊称诗僧。时至当代,乃享誉佛教界。

和谐盛世 再现辉煌

岁月沧桑,山色依旧。千余年来,冶父山历经兵燹,殿庙寺宇几经重修又几经兴废。尤其是十年浩劫,血雨腥风,古迹名山,横遭践踏。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得到全面落实,从1981年开始,冶父山的寺庙迎来了恢复建设的高潮时期。对一些毁坏的古建筑进行全面维修,1984年、1985年,冶父山伏虎寺、无量殿、实际禅寺先后被安徽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五十二座佛教寺院之一,列为省级重点寺观。并拨巨款重点维修无量殿。三清佛教再现旧观,伏虎寺、望江楼、山门殿、观音殿、药师殿等均修葺一新。

1990年8月,经省政府侨务办公室同意,台湾华藏法施会会长净空法师向冶父山伏虎寺赠送佛教经典《大藏经》。这部大藏经共八千余卷,一亿余万言,总计3053部,11970卷,80634页,印成16开绸面烫金精装100本,另目录一本。此《大藏经》乃净空法师时为佛陀教育基金会创始人弘法三十周年,倡印300部,普赠海内外佛教寺院团体。祖国大陆共70套,安徽省仅九华山、冶父山各一套。

1995年,恢复重建实际禅寺大雄宝殿。重建的大雄宝殿高21米,长26米,宽20米,须弥座高2米,建筑面积680平方米,四周竖立26根天青石雕刻龙柱,每根龙柱高5.5米,直径55公分。大殿正门须弥座斜坡镶嵌一方天青石龙道,长3.3米,宽2.8米,重约3.5吨,深浮雕图案二龙戏珠。寺内供奉西方三圣、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等菩萨500余尊。大雄宝殿前有一露天阿弥陀佛铜像,高7.8米,大铜佛像前摆放着一尊释迦牟尼玉佛坐像,高1.6米,佛像请自于缅甸。

尤为值得一书的是,1995年、2001年、2006年,冶父山相继出现妙山、果安、永森三位大师的“全身舍利”(即僧人圆寂后肉身不腐),此乃除九华山外,近、当代佛界罕见之奇迹。经安徽省统战部和佛教协会批准,三尊大师的肉身已先后装金并各建肉身宝殿。如今,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香客、居士,慕名而来瞻仰朝拜者络绎不绝,其香火旺盛,再现当年“江北十方丛林”之盛况。

冶父山的佛教文化再度兴盛之时,冶父山的生态园林建设也进入崭新的历史时期。如今,其山上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落叶林混交共生,园林面积已达1348亩。林木种类有木本植物56科109属174种。其中松树占总面积65%,杉木占25%、果树及其他树种占10%。碧涛万顷的森林成为天然的氧吧,是理想的避暑胜地。1998年,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与实际禅寺共同投资,专程从山东省嘉祥县运来石雕材,建石雕山门坊一座。造型别致,古朴典雅,门顶正面“冶父山”,背面“江北小九华”八个苍劲有力、颜体行楷的大字为安徽省著名书法家刘子善先生手书。

随着对外开放和经济建设的发展,冶父山的旅游业也快速兴起。2006年,冶父山国家森林公园被评定为AAA级风景旅游区。庐江县成立了冶父山风景区管委会,聘请安徽师范大学、江南大学等单位,先后三次为冶父山编制佛教文化和园林风景名胜区长远发展的总体规划。冶父山与皖南旅游区相衔接,成为黄山、九华山、太平湖旅游线上的重要节点,是环巢湖旅游圈上的重要景区景点,逐渐成为“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区的重要的游客中转中心之一。

江北小九华——庐江冶父山,皖中大地一颗灿烂的明珠。“荒废复兴逢盛世,禅林耸立现辉煌。”“梵音宝刹钟声伴,普度欣看又启航”!

手机扫码阅读本文


 

文秘文章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

网友评论共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