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曲汉墓大揭秘
【以稿换稿】【繁体】 作者: 佚名 来源: 网络整理 阅读 次 【小 中 大】【收藏】
海曲汉墓大揭秘
在山东日照市西郊西十里堡村西南约1公里处,是一片低矮的丘陵,日东高速公路在这里与同三高速相会。就在高速公路南侧,分布着三个大土堆,当地人称中间的一座为“王坟”,东西两侧的土堆分别为“娘娘坟”,属县级保护文物点。
2002年3月底,为配合同三高速公路的建设,山东省考古研究所对公路所占的文物点进行抢救性挖掘,经过近三个月的挖掘,一个由八九十座墓葬组成的汉墓群惊现在世人面前,这是山东迄今发现的最完好汉墓。因距此北约1公里处为汉代海曲县遗址,因此将其称为海曲墓地。 从墓葬结构和出土文物初步观察,木椁墓葬的时代约从西汉早期到东汉时期;砖室墓葬时代较晚,约属东汉晚期到魏晋时期,时间跨度近400年。
2003年4月13日,山东日照海曲汉代墓地被评选为2002年中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
棺内朱漆鲜艳如初
“王坟”和“娘娘坟”是本次挖掘的重点,两座坟中最大的墓葬都位于边缘,因此,中间的墓葬都保存完整,较大的几个墓葬都被盗墓者“光顾”过。“王坟”中最先被发掘的两个大型墓葬中,其中一个已被彻底破坏,空空如也。另一个也是仅有个别物品保留了下来。考古工作人员还发现,其他墓葬盗贼大都光顾过,但不知为何均半途而废,个别的盗洞虽然已经到了椁盖板,有的甚至已将盖板凿了一个浅洞,但并没有进入椁棺。墓地中惟一的一座重棺墓,盗墓贼将盖板凿开洗劫了器物箱,并将外棺凿开,但最终放弃了内棺。
最先清理的110号墓属于一棺一椁带边箱的墓葬,边箱内放置釉陶罐、壶等,仅铜镜就出土了8面。
最令考古工作者激动不已的是106号墓的清理。这是一座狭长的一棺一椁墓葬,开口在中间部位。双层椁盖板,头箱、脚箱、边箱一应俱全。该墓的发掘可谓有惊无险。一开始,考古人员从墓葬开口处就发现有人动过此墓,暗想此墓又完了。但清理到椁盖板后却发现,盗墓贼虽然已接近了椁室,并将椁盖板凿了一个浅坑,但未进入墓室便放弃了,椁盖板下的棺木竟毫发未损。
2002年5月24日,考古人员怀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打开了棺盖,棺内的情景让人们惊诧万分:朱漆鲜艳如初,棺内积满清水,透过水面,随葬品清晰可见,仅表面附着薄薄的一层淤泥。墓主骨架虽已不存在,但在棺内却发现了此次最精美的漆器——双层五子奁、嵌金圆盒等。
文物多得没法下脚
5月26日,保存最好的125号墓开棺。
清晨6点半,清理工作就开始了。揭取盖板后,发现椁室内并列的双棺和头箱全部浸泡在水中,只有棺顶露出水面。抽掉积水后,由于文物太多,根本没有下脚的地方,大家只好趴在地上一件一件向外提取:完整的大漆安、木虎子、漆衣陶壶、一摞摞漆衣陶耳杯……结果让发掘人员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在场的群众也发出了阵阵惊叹声。接着,开棺。由于棺木扣合严密,盖板又十分沉重,十几个人连撬带拖才总算将盖板移开。棺内没有积水,清理出丝织品、鸠杖等20余件文物和植物种子。出土的鸠杖,杖首为刻画精致的鸠鸟,鸠杖是汉代七旬以上老人才有资格用的,因此墓主年龄当在70岁以上。
此次挖掘,共清理了墓葬90座,其中砖室墓17座,其余墓葬都属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大部分墓葬保存完好。出土陶器、铜器、玉器、漆器、木器、铁器、角器等1200余件,其中仅漆木器就近500件,为山东目前发现数量最多、保存最好的一批。
漆器做工精细,纹饰流畅,部分器物还嵌金、嵌银,镶嵌的动物造型栩栩如生,显得十分华丽壮观。少量漆器上写有文字,具有比较高的研究价值。出土的陶器500余件,其中尤以50余件漆衣陶和240余件施釉硬陶尤为重要,大部分施釉硬陶已与瓷器十分接近。铜器仅铜镜就有60多面,部分铜镜仍然光鉴照人,5枚铜印章对确定墓主身份具有重要意义。出土的部分竹简和木牍字迹依然清晰,其中竹简上有武帝“天汉二年”的明确年号。丝织品仍具有一定的柔韧性,大部分为平纹素面,最大的一块长2·6米、宽0·96米,并刺绣有精致的花纹,是山东迄今为止发现的保存最完好的汉代丝织品。
意义
海曲汉墓不以墓主身价增荣,也不以出土重器宝物著称,而是以墓葬群落众多和保存完好得到专家的特别青睐。它出土的大量带有民间工艺色彩的日用品很多都是难得一见的汉代器物,不仅有文物价值,更有文化价值,对于研究汉代一般民众的生活和习俗、了解汉代社会文化的丰富多彩有重要意义。
手机扫码后也可查看
- 上一篇:历代评孔:先秦秦汉
- 下一篇:先秦鲁、楚文化的差异
用户评论
(以下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与本站立场无关)